×
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

包邮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

1星价 ¥24.4 (7.0折)
2星价¥24.4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05539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37
  • 出版时间:2013-07-01
  • 条形码:9787530553961 ; 978-7-5305-5396-1

本书特色

《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作为19世纪中后期法国*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让-弗朗索瓦·米勒以《播种者》、《休息的收割者》、《拾穗者》、《晚祷》等作品而举世闻名。然而,从19世纪中期至现在,艺术评论和专业研究中的米勒形象及其绘画却总是充满争议。在米勒的时代,左派对他进行社会和政治的革命式解读,而右派则将田园牧歌的诗意化理解加诸其身。由两种社会阶级和基本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至少延续到19世纪60年代。此后,米勒的主要赞助人和首位传记作者桑西埃将他“神化”为虔诚而天才的“农民画家”。这一观点首先受到法国、美国中产阶级和一般大众的广泛认同,继而传播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该种观点在艺术评论和研究中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和艺术社会史的发展为对米勒的看法带来了改变。一方面,西方的评论家和艺术史家基于上述方法,通过重新核定原始材料,力图破除“米勒神话”,恢复19世纪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及生活中的真实米勒;另一方面,同时代或稍早的中国评论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意识形态氛围、具体社会政治事件的影响下,以相似的视角,非常统一地将米勒塑造为同情社会主义革命和劳动人民的现实主义“英雄”。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自己笔下的米勒是“真实”的,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真实的米勒。这一切评论和研究都必然基于作者的某种显性或隐性的特定目的,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甚至,评论家和艺术史家的个人经历也会对其研究产生影响。受益于艺术社会史理论的发展和福柯关于知识的研究,《美学博士文丛·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在梳理关于米勒研究发展历史的同时,更将焦点集中在“写作”及其与“语境”的关系上,分析不同评论者和研究者所书写的不同文本,比较文本间的异同,以及文本形成背后的宏观与微观、显在或潜在的条件——正是这些条件的交错造成了对米勒看法的相同或不同,创造了“这样”或“那样”、甚至完全对立的“米勒”。

目录

引言
**章 解读米勒
**节 《播种者》
第二节 《休息的收割者》与《拾穗者》
第三节 《晚祷》
第四节 米勒绘画的几种来源
1.4.1 大师的传统
1.4.2 《圣经》与宗教传统
1.4.3 童年记忆和个人生活
1.4.4 阅读与文化经验
1.4.5 当代社会主题
第二章 米勒神话:建构与解构
**节 神话的形成:桑西埃笔下的“农民画家”
第二节 神话的破除
引言
**章 解读米勒
**节 《播种者》
第二节 《休息的收割者》与《拾穗者》
第三节 《晚祷》
第四节 米勒绘画的几种来源
1.4.1 大师的传统
1.4.2 《圣经》与宗教传统
1.4.3 童年记忆和个人生活
1.4.4 阅读与文化经验
1.4.5 当代社会主题
第二章 米勒神话:建构与解构
**节 神话的形成:桑西埃笔下的“农民画家”
第二节 神话的破除
2.2.1 罗伯特.L.赫伯特:城市工业化与自然主义绘画
2.2.2 T.J.克拉克:社会语境与政治寓意
2.2.3 田园牧歌与中产阶级
2.2.4 伟人传记
2.2.5 市场奇迹
第三节 真实的米勒
第三章 从法国到中国:米勒的传播与变异
**节 比较性阅读
第二节 写作与语境
3.2.1 马克思主义理论
3.2.2 现实主义与宏观语境
3.2.3 社会事件与微观语境
3.2.4 复杂性与惯性
第四章 结论:历史的错位
参考文献
附录:让-弗朗索瓦·米勒年表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历史的错位:让?弗朗索瓦?米勒研究》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