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7097896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5
- 出版时间:2012-06-01
- 条形码:9787307097896 ; 978-7-307-09789-6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精神传统/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分别对中国人的盛世情怀、家国观念、经典情结、诗学理想、诗性精神、山水情怀、逐鹿策略、英雄崇拜、师道传统、父子伦理十项精神传统,进行追本溯源的探讨,研究它的精神内涵,追溯它的历史渊源,讨论它的历史影响,分析它的当代价值。力求论题的专业性与表述的通俗化。通过沟通历史与现实,发掘精神传统的现代价值,揭示当代精神的历史根源,呈现精神传统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目录
**讲 中国人的盛世情怀
——重振汉唐雄风,再创盛世辉煌
一、理论附会与实情考察:对古代中国历史分期的反省
二、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刻
三、自信自尊、开放包容:汉唐精神之特征
四、重振汉唐雄风,再创盛世辉煌:汉唐精神的现代价值
第二讲 中国人的家国观念
——兼论传统社会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国之本在家:古代中国的国家性质
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伦理在五伦中的核心地位
三、表象与本质:男尊女卑观念的重新检讨
四、惧内:传统中国男人的美德
第三讲 中国人的经典意识
——经典阅读与国民精神之重建
一、经典: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
二、四书五经:中国人的民族经典
三、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古代中国的社会特征
四、君子与淑女:国民精神的理想楷模
第四讲 中国人的诗学理想
——兼论中国古典诗学的女性化特征
一、温柔敦厚:中国人的诗学理想
二、由真情至正情:中国古典诗歌的理想品格
三、女人如诗:传统中国社会的女性美特征
四、诗似女人:传统中国诗学的女性化特征
第五讲 中国人的诗性精神
——兼论诗教说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一、诗意栖居:传统中国人的诗性精神
二、诗教中国:儒家诗教说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三、重德育而轻美育:当代国民教育之现状与困境
第六讲 中国人的山水情怀
——兼论游的精神与境界
一、存而不在:游的精神本质
二、游与不游:儒道两家的政治人生选择
三、心无所累与心有所累:游的境界与层次
四、气类而情属:山水与人性的关联
第七讲 中国人的逐鹿策略
——兼论政治中心的转移与经济中心的变迁
一、王者必即土中:中原实历代帝王为治之地
二、得关中而定天下:中原地理与帝业成败之关系
三、崤函帝宅,河洛王里:以长安为首都、洛阳为陪都的两都制格局
四、经济中心的南移与政治中心的东迁
五、经济中心的南移与逐鹿策略的改变
六、荆扬司牧,事同二陕:荆、扬二州在南方政局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讲 中国人的英雄崇拜
——以项羽为中心的讨论
一、英雄兼备与重英轻雄: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特征
二、至性与真情:英雄本色
三、自刎乌江与霸王别姬:尽显项羽英雄本色
四、英雄自有美人伴:有美人陪伴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第九讲 中国人的师道精神
——兼论中国人的友道传统
一、疾学在于尊师:尊师的社会背景
二、师严然后道尊:尊师的学术背景
三、师父与师友:含混而模糊的师徒伦理
四、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国人的友道传统
第十讲 中国人的父子伦理
——兼论传统社会的孝敬观念和家庭教育
一、母怀爱、父怀敬:父子疏离与母子亲近的情感背景
二、君子远其子:父子疏离的文化根源
三、不切实际的角色期待:父子疏离的现实原因
四、母教:培育人类爱心的重要手段
五、隔代教育: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
后记
节选
《中国人的精神传统/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传统社会男子惧内的普遍现象,在民间故事中也有充分的反映。丁乃通先生就发现中国民间故事中,赞美女性聪明,描绘丈夫怕老婆的故事特别多。比如,灰姑娘型故事就体现了这种惧内现象。在灰姑娘型故事中,有一个类型化的情节:灰姑娘幼年丧母,后母来到家中,生了自己的女儿,灰姑娘受尽了后母的虐待,而灰姑娘的父亲,或者只出现在故事的开头,或者根本不知道灰姑娘被虐待的事情,更常见的情况,则是助纣为虐,伙同后母虐待自己的亲生女儿。灰姑娘的父亲之所以助纣为虐,伙同后母虐待自己的亲生女儿。我认为:这与灰姑娘的父亲惧内有关,因为惧内而不惜手刃父女亲情。这种现象,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也随处可见,如舜的父亲瞽瞍,就伙同后妻后子多次迫害舜,并且想把他置之死地,就是其中一个*有名的例子。同时,这种因为惧内而手刃父子亲情的现象,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如颜之推说:“凡庸之性,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颜氏家训·后娶篇》)后妻敢于虐待前妻之子,忽视丈夫与前妻之子的血缘亲情。这说明,在新组成的家庭中,妻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敢于忽略丈夫的情感而为所欲为;也说明丈夫在家庭内部的卑弱地位和无权处境。丈夫不痛惜自己的亲生子女,反而宠爱非亲生的“前夫之孤”,这也说明丈夫在新家庭中的卑弱地位,以及对后妻的迁就;牺牲父子亲情而迁就后妻,并进而宠爱“前夫之孤”,也体现了丈夫无奈的惧内心理。所以,宋人袁采说得对:“凡人之子,性行不相违,有后母者,独不为父所喜。父无正室,而有宠婢,亦然。此固父之昵于私爱。”(《袁氏世范·睦亲篇》)准确地说,是由于丈夫的惧内所导致的。 丈夫惧内,在宋元以来的戏曲、小说中,也多有体现,其中*为人熟知的,当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马介甫》和《江城》二篇。《马介甫》中的杨万石,‘畏妻如虎,他的弟弟和父亲也是闻风丧胆。他经常“长跽床上”,请求妻子宽恕,有时又被妻子“操鞭逐出”,他弟弟被迫投井自杀,他的父亲也经常被“批颊摘须”。后来,他得到好友马介甫的帮助,服下“丈夫再造散”,着实威风了一阵子。但是,药力过后,却又软弱如前,惧内如故。《江城》中的高蕃,也是畏妻如虎,惧妻如狼,他经常被妻子“挞逐出户”,批颊刮脸,“如犴狴中人,仰狱吏之尊也”。起初,“长跪犹可解;渐至屈膝无灵,而丈夫益苦矣”。后来,得一老叟传授的秘法,才解脱了被妻子虐待的痛苦。现实生活中惧内的丈夫,虽然未必都如杨万石、高蕃这般.被折磨得生不如死。但是,我们说,在传统社会,丈夫或轻或重都有点惧内,则是比较符合实情的。 ……
作者简介
汪文学,男,1970年11月生,苗族,贵州思南人。现任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社科工作者联谊会理事,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2002年获贵州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2006年被评为“贵州省教学名师”,2009年获“贵州青年五四奖章”。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中国古代官制
¥16.8¥25.0 -
知识分子的幽灵
¥20.5¥39.8 -
经典常谈
¥7.6¥14.8 -
社会主义及其文化
¥15.4¥38.5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中国馔馐谭
¥10.9¥23.0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解读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磅新作
¥18.1¥39.8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升级版)
¥13.6¥42.0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2.2¥26.0 -
经典常谈
¥13.7¥39.8 -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13.5¥30.0 -
寻味中国
¥15.1¥38.0 -
徐志摩和新月诗人-摇晃的梦想-侧看民国
¥13.5¥39.0 -
国学入门
¥15.4¥48.0 -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八品)
¥13.5¥39.0 -
中国文明的密码/何新文选
¥19.7¥48.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柏杨杂文精选集-吓人的国粹教育
¥9.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