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0637185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516
- 出版时间:2014-01-01
- 条形码:9787506371858 ; 978-7-5063-7185-8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上那些代代相传的优秀作品,都是能够感动中国的。一、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所感动、所记忆。二、它有助于丰富、提升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王朝柱的作品,如《长征》、《延安颂》、《解放》、《辛亥革命》等都称得上是“感动中国”的。初播就观者如潮,直到现在,有些电视台仍在陆续播放,感动了亿万观众,滋养了几代读者。他的作品不但在国内得奖,在国外也得奖。《辛亥革命》在大陆热播,在台湾也引起轰动。一个人写了二十几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其中相当一部分好评如潮,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审美愉悦,更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现象在近来的文艺生活中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王朝柱的作品,已经深深留在当代中国人的鉴赏记忆之中。
内容简介
由郑伯农、李硕儒主编的《王朝柱的作品评论集》从众多的王朝柱作品评论文章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这里,不但收有新时期活跃在论坛上的诸多不同年龄段的评论家的作品,还有曹禺、刘白羽、冯牧、胡可、赵寻、李瑛、逄先知等老泰斗、老专家的文章。王朝柱作为一个在新时期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一个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一个影响了民族精神的作家,值得人们对他的作品和创作道路进行深入的开掘。
目录
文学的评说
王朝柱作品讨论会纪要 / 3
盗得天火赠人间刘白羽 / 16
把*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李瑛 / 18
传记文学·人生选择及叙述基调张韧 / 21
为了中国的“青春”雷达 / 25
王朝柱和他的作品贾淑文 / 28
盛赞长篇传记文学《李大钊》戴钢 / 34
王朝柱《我心目中的黄如论》研讨会在京召开 / 36
两个成功者灵魂的对视李准 / 37
熙熙攘攘中的人生对话陈建功 / 40
心灵的对视郑伯农 / 42
黄如论的精彩人生周明 / 46
天行健勇者不息范咏戈 / 48
腹有诗书气自华李树声 / 50
“我对文学充满热爱和敬畏” / 53
信仰的歌者李硕儒 / 57
在历史与艺术间自由飞翔李准 / 61
大哉美哉仲呈祥 / 64
王朝柱现象的启示雷达 / 67
让精神的力量光芒永存梁鸿鹰 / 69
在诗与史的结合上打造辉煌史诗陈先义 / 71
题材选择作家范咏戈 / 73
《囚徒的长征》:历史重压下的不屈灵魂李亚梓 / 75
话剧、电影的天空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成功探索 / 81
一部电激雷鸣的史剧曹禺 / 85
史诗性的作品是必定会出现的冯牧 / 87
军事题材戏剧的硕果胡可 / 91
民心向背决胜负赵寻 / 94
《龙云和蒋介石》座谈会纪要 / 98
历史·人物·故事彭加瑾 / 105
历史就在人物之中雷达 / 111
历史片视野的拓宽思忖 / 116
《走过雪山草地》:一部高扬主旋律的好电影逄先知 / 118
对长征精神的新发掘李准 / 120
山样的崇高雪样的洁白李硕儒 / 123
走出国门给中国电影的启示陈先义 / 125
感人至深别开生面柳萌 / 128
纵横电视剧
王朝柱编剧艺术研讨会纪要 / 135
革命史诗艺术丰碑王兆海 / 153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编剧仲呈祥 / 160
活形象的美学与中国历史的活剧毕兹 / 164
专家热议“王朝柱现象”徐健 / 167
《长征》评论文章
我看《长征》逄先知 / 170
革命史诗气如虹李准 / 172
英雄丰碑史诗绝唱仲呈祥 / 174
气壮山河的荧屏史诗郑伯农 / 178
《长征》:一部震撼魂魄的英雄史诗 / 182
《长征》创作札记王朝柱 / 185
《延安颂》评论文章
刘云山在与《延安颂》剧组座谈时强调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与
时俱进的精神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文艺精品 / 193
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一部力作 / 195
《延安颂》的启示刘云山 / 203
解读抗日战争历史的一部力作杨伟光 / 207
革命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李准 / 211
《延安颂》的标志性意义仲呈祥 / 214
一座恢宏壮阔的艺术大厦李硕儒 / 218
评《延安颂》问世是“沉渣泛起”论艾辛 / 226
《延安颂》:真实书写难忘历史 / 230
从《长征》到《延安颂》王朝柱 / 233
《解放》评论文章
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在京举行电视剧《解放》研讨会纪要 / 240
衷心的感谢与深刻的启示肖怀远 / 242
历史真实感人至深逄先知 / 250
又一部宏伟的史诗式作品金冲及 / 253
是历史选择了新中国李准 / 256
一部形象生动的解放战争史仲呈祥 / 260
《解放》:用影像铭记历史万克 / 262
电视剧《解放》的三大突破倪祖铭 / 266
《解放》:气壮山河的荧屏史诗郑伯农 / 271
史的丰博诗的气韵李硕儒 / 274
解放的是中国人民的命运王伟国 / 278
再现时代风雷建构史诗品格黄式宪 / 281
人民的选择人民的胜利张德祥 / 285
《解放》是中国历史关键一课 / 287
纵横开阖论《解放》马明 / 290
电视连续剧《解放》创作感言王朝柱 / 295
《辛亥革命》评论文章
一部体现中华魂的好作品金冲及 / 301
生动形象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肖怀远 / 303
《辛亥革命》的五个看点李准 / 308
一部形象的辛亥革命教科书仲呈祥 / 31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收获汤恒 / 313
拍摄大型史诗正剧献礼辛亥革命百年万克 / 316
为开启社会变革的辛亥革命高歌张海鹏 / 319
电视剧《辛亥革命》的艺术三格王峰 / 324
革命的史诗历史的丰碑郑伯农 / 326
为辛亥革命英雄群体立传曾庆瑞 / 332
一部里程碑之作孟繁树 / 339
严肃创作的美学典范尹鸿 / 341
双重尊重双重效应范咏戈 / 343
让历史启迪未来用激情感染灵魂任吉东张利民 / 345
主旋律影视作品与核心价值观构建王伯男 / 353
以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传承辛亥革命精神唐志平 / 359
从电视剧《辛亥革命》创作看“告别革命论”王朝柱 / 365
《寻路》评论文章
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肖怀远 / 378
一部真实、好看、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逄先知 / 383
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收获赵化勇 / 385
《寻路》:新的精神发现与艺术提炼李准 / 387
一部为了明天、站在今天、表现昨天的力作仲呈祥 / 391
“天津现象”给予文艺创作者的深沉思考夏潮 / 394
群众路线教育的生动教材汤恒 / 397
传递正能量助力中国梦罗明 / 399
历史真谛与革命史诗的荧屏演绎王丹彦 / 402
超越自我实现影视剧创作新突破万克 / 404
深刻的启示深远的意义向云驹 / 407
一部内涵丰厚的革命史诗黄会林 / 410
实事求是精神的宏伟赞歌郑伯农 / 412
革命理想信念的深情赞歌柳萌 / 415
艰难的寻找高扬的信念李硕儒 / 419
寻路之道王伟国 / 422
寻出一片新天地阎晶明 / 424
让难点变为亮点郭运德 / 426
再现中国革命史的辉煌史诗陈先义 / 429
再现革命历程的艰苦卓绝彭程 / 435
写真了历史,写活了人物,写深了思想徐忠志 / 438
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的“寻路”史诗曾庆瑞 / 441
《寻路》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张德祥 / 448
以“寻路”精神拍《寻路》倪祖铭 / 451
电视剧《寻路》创作谈王朝柱 / 454
师友写真
王朝柱:真情注笔端霜重色愈浓柳萌 / 465
铁肩担民族大义,是七尺男儿杜卫东 / 473
“我的笔既要对历史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王晋军 / 495
节选
一 认识柱子,已逾半个多世纪。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过几年,柱子也来附中上学。从中学到本科,我们在一个院子里度过十几个春秋。音乐学院是个颇带洋气的单位,这里的教师有不少是欧美留学生,音乐教材多是西欧和俄罗斯的古典音乐。柱子在这个单位里显得有点“另类”。他来自河北农村,是个土气十足的穷学生。冬天穿一身黑棉服,裤子的裤裆特别大,一张嘴就是口音浓重的河北土话,活脱脱像个燕赵小“老农”。我作为酷爱民族音乐的学生,身上也有不少土气。“气味相近”,所以虽然我们差好几个班级,平常交谈的机会不多,他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文化大革命中期,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员工一分为三,下放到保定、张家口、天津等地的农村,一方面参加生产劳动,一方面继续进行“斗批改”。我们不在一处,一别就是30年。我曾听说,他在天津葛沽的日子很难过,受到批斗。后来又听说,他分配到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打倒“四人帮”后,我们同在一个城市,却长期没见过面。 上个世纪90年代,有关单位创办全国性的传记文学评奖,我有幸被聘为评委。阅读入围作品的时候,突然看到王朝柱的名字,我既感意外,又感欣喜。生动的文字,丰富的史料,炽热的感情,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一看作者简介,断定就是当年的老同学——一身土气的“柱子哥”。他的《李大钊》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首届“传记文学奖”。评委会主任、著名军旅作家刘白羽亲自为这本书撰写评论文章。不过,在整个评奖、颁奖过程中,我们未曾有过任何联系,更没有见过面。直到90年代末,柱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问世,中央电视台邀我参加首发式,这才见到阔别多年的柱子。分别时是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如今俱已步入老年。交谈的话语不多,却很亲切。他虽然成熟多了,但农村孩子那颗质朴的心并没有变。他大约觉得,我也有不改初衷的地方。那次见面后,我们来往多起来,那时他已名满华夏,写了许多轰动全国的作品。见面后,他每创作一部新的电视连续剧,都送本子给我征求意见,并邀我为剧组干点事。我只做了一点微乎其微的事,但很舒心、很愉快。不仅因为是替老朋友帮忙,更因为是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奉献力量。退休之后,我干了两件自以为颇有意义的事:一是进入中华诗词学会,为诗词的复苏和复兴尽点微薄之力;一是忝列于王朝柱的创作集体之中,为他的电视剧敲点边鼓。 二 柱子的创作路子很开阔,传记文学、舞台剧、电影剧本,电视连续剧,都有所涉猎。成就*突出、影响*大的,无疑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他在这方面的建树,是举国皆知,举世公认的。人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音乐院校的毕业生,一个以作曲为专业的人,竟然会专心致志地转向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这还要把话扯远一点。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到来后,柱子并没有走进造反的潮流。他是学校保守派的中坚人物。保守组织被冲垮后,他也没有弃旧图新、改换门庭,起码对运动持观望的态度。这在今天看来,是难能可贵的,可是在当年,却被视为“顽固不化”。为此,他在运动中吃了不少苦头,被审查、被批判。“文革”让他受伤害,也给他带来意外的收获。“停课闹革命”荒废了不少人的学业,却给柱子带来千载难逢的读书机会。当“读书无用论”横行天下的时候,柱子却大读其书,近似痴迷地读书。文、史、哲各种书都读,特别是读了大量中国革命史和近现代史的著作,从此,养成了对“史”的癖好。正史,野史,正面人物写的书,反面人物写的书,他都读。轶闻、轶事,也都在他的关注之列。文化大革命不仅给他带来创伤,也给这位未来的学者型作家带来丰厚的文化积淀。可谓因祸得福。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纷纷对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进行反思,进而把反思扩大到整个中国革命史以至100多年来的民族解放史。这总的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史为鉴,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与历史教训,可以使人们的头脑更清醒,有利于更好地前进。但是,在反思中也出现了很离谱、很荒唐的观点。譬如,所谓“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变奏”论、“告别革命”论,就迷惑过许多人。这种理论认为,“救亡”与“启蒙”,革命和思想文化建设,是截然对立的,前者必然妨害后者。这种理论还认为,改良比革命好,革命必然导致大破坏,延缓历史的进程。这种理论打起批判“激进主义”的旗号,认为戊戌变法时期的谭嗣同是中国激进主义的先驱者,孙中山是他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则是这个主义的集大成者。和这种理论紧密相联系,有些文艺作品把革命的代表人物漫画化以至妖魔化,美化反动人物。 柱子也在反思,他不仅思考历史,也思考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上个世纪后期,西方某些人利用中国在文化大革命问题上的失误,后来又利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掀起一股巨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他们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竭力通过意识形态来瓦解中国的第二代、第三代。他们不惜夸大事实、捏造事实,丑化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丑化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国外的西化、分化策略和国内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结合起来,使得中国革命的历史面貌面临着被扭曲、被丑化的严重局面。怎样还历史以公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就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包括文艺领域面临的严重课题。王朝柱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正是在这种严峻环境中产生的。它适应了历史的需要,回应了历史的挑战。 人们常常强调独立思考。我以为,王朝柱的历史剧,真正是独立思考的产物,实事求是的产物。文化大革命刚刚爆发的时候,毛泽东的威望如日中天,亲自发动了“史无前例”的“革命”。王朝柱没有跟着走,他经过认真的独立思考,站到“文革”的潮流之外去。当“四人帮”被推翻,“文革”的错误被清算,西方一些人乘机掀起“非毛化”潮流的时候,王朝柱更没有被错误潮流冲着走。他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从大量铁的事实中做出自己的判断。针对革命历史被扭曲、革命领袖人物被贬损,王朝柱挺身站出来,用确凿的事实和动人的艺术形象,还历史以公道,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从事实出发,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这是他的创作原则。譬如写《长征》,遵义会议无疑是红军和党的命运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在柱子笔下,遵义会议之后的**个战役土城之战却是个败仗。由于情报失误,使我军受到不应有的损失。他真实写出了当时的历史情况,这并没有损害毛泽东的形象。整部电视剧仍然鲜明地展示出,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具有罕见的军事天才。柱子是靠实事求是来说服人、感染人的。越是实事求是,就越有感召力。 三 这本书中的好几篇文章都谈到,柱子电视连续剧的显著特征,是史诗性和文献性的结合。我以为这样的概括,是抓住要害的。所谓史诗性,就是说,写的不是杯水风波,而是一个大时代,浓缩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并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所谓文献性,就是说,它不但具有艺术的真实,还具有历史的真实。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是生活中所有的。不但大事没有虚构,甚至连一些重要的历史细节,也是有根有据的。所以,这样的作品既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收入艺术宝库,也可以作为历史教科书,帮助人们了解具体的历史进程。《三国演义》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它是演义,不是真正的信史。柱子的电视剧和《三国演义》这种类型的作品不同,是信史和艺术的和谐结合。 近几年,人们常用“感动中国”这个词汇,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评“感动中国”的人物。各行各业都会涌现“感动中国”的人物,文艺界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人物和作品?我以为,“感动中国”应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追求。有的作品只在专业圈子里流传,打不到老百姓中间去;有的作品被外国人所青睐,却感动不了中国老百姓;当然也有一些作品被媒体炒得很热,实际上谁也感动不了。中国历史上那些代代相传的优秀作品,都是能够感动中国的。一、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所感动、所记忆。二、它有助于丰富、提升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王朝柱的作品,如《长征》、《延安颂》、《解放》、《辛亥革命》……我以为是称得上“感动中国”的。初播就观者如潮,直到现在,有些电视台仍在陆续播放,感动了亿万观众,滋养了几代读者。他的作品不但在国内得奖,在国外也得奖。《辛亥革命》在大陆热播,在台湾也引起轰动。一个人写了二十几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其中相当一部分好评如潮,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审美愉悦,更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现象在近来的文艺生活中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王朝柱的作品,已经深深留在当代中国人的鉴赏记忆之中。 经过认真编选,王朝柱的作品评论集终于出版了。我们从众多的王朝柱作品评论文章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这里,不但收有新时期活跃在论坛上的诸多不同年龄段的评论家的作品,还有曹禺、刘白羽、冯牧、胡可、赵寻、李瑛、逄先知等老泰斗、老专家的文章。刘云山同志在任中宣部部长的时候,还专门为《延安颂》写了文章。这些文字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不过,我以为对王朝柱的研究仅仅是开始。一个在新时期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一个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一个影响了民族精神的作家,值得人们对他的作品和创作道路进行深入的开掘。怎么看待王朝柱和“王朝柱现象”,他的创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它在当代文艺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我相信,会有不少后来者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为厚重的研讨王朝柱的专著。 ……
作者简介
郑伯农,福建长乐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文联研究室干部,《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文艺报》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李硕儒,河北丰润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编剧,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晋剧团编剧,内蒙古《巴彦淖尔报》文艺编辑,化工部第十三化建公司宣传干事,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红魔房”之夜》、《爱的奔逃》、《外面的世界》等。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她们
¥16.0¥46.8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是一只骆驼
¥12.5¥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门
¥14.4¥42.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随园食单
¥9.1¥30.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人间烟火收藏夹
¥42.3¥168.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