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史视野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包邮学术史视野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星价 ¥55.9 (5.7折)
2星价¥55.9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50008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840
  • 出版时间:2014-02-01
  • 条形码:9787555000884 ; 978-7-5550-0088-4

本书特色

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著的《学术史视野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寻找海外华文文学的世界坐标、中华文化复兴与世界华文文学、融汇中外文化的世界华文文学、三十而立——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学术研究概况与思考、台湾华文文学的源流与学术轨迹、庾信文章老更成——陆士清对华文文学学科的独到贡献、痛,并快乐着——华文文学研究之回顾等,供读者阅读学习。

内容简介

  《学术史视野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寻找海外华文文学的世界坐标、中华文化复兴与世界华文文学、融汇中外文化的世界华文文学、三十而立——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学术研究概况与思考、台湾华文文学的源流与学术轨迹、庾信文章老更成——陆士清对华文文学学科的独到贡献、痛,并快乐着——华文文学研究之回顾等。

目录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专辑
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任重道远,向同一个目标迈进
传承与创新共舞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在福州举行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一、世界华文文学的源流与学术轨迹
寻找海外华文文学的世界坐标
中华文化复兴与世界华文文学
融汇中外文化的世界华文文学
三十而立——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学术研究概况与思考
台湾华文文学的源流与学术轨迹
论二十世纪三次华人留学潮的文化学意义——兼谈北美华文文学的代际主题
三十岁月悠然走过——我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庾信文章老更成——陆士清对华文文学学科的独到贡献
痛,并快乐着——华文文学研究之回顾
二、台湾文学的历史经验与前沿话题
1895世变哀歌——刘梅溪及其《乙未年遗稿》
移植与模仿——日治台湾通俗小说与中国内地文学的关系
庶民认同、民族叙事与知识分子乌托邦情结的反省——论杨逵日据时期文学创作和思想理念
鲁迅与日据时期台湾医生作家的疾病叙事研究
日据台湾“左翼”文学中的“革命+恋爱”小说
台湾文学回归中国文学及其相关语文问题——从战后初期国语运动谈起(1945-1949)
舞鹤的写作意识与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微细的一线香》为中心
试析琼瑶后期小说:探索言情小说的新形式
族群认同与现代性反思——试论大河小说《玉山魂》
多重时间建构下的历史叙述——论台湾后乡土文学中的历史书写
当代台湾女性小说欲望书写之利弊探析
论陈雪《迷宫中的恋人》疾病叙事的美学
……
展开全部

节选

  原来战后的癫狂祭祀,竟是为了“逃避”曾经的沦丧吗?“书房”是一个充满了隐喻的地方,给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两种东西:器物和文字。大和文明的木屐、和服进入了铜油盏、线装书的书房,代表着从武力征服到文化入侵的大变动。文字则道出读书人的心灵挣扎。一方面,文言正用它特有的声韵腔调,表白着与殖民者燕好的心意,连呼“幸甚”。另一方面,华丽的“旨趣书”又隐然透露遗民的自我辩解:“统治之极在于文化向上,民生安定而已。”殖民初期,汉书房和如祖父这般的旧文人,曾是与殖民者进行语言角力、“维系汉文化于一脉”的重要营盘。但同时,“汉文汉诗”也是殖民者以“同文”示好,拉拢旧文人、排斥“新文学”的手段,后者直接受到大陆新文化运动影响而产生,在殖民地处境下,有强烈的抵抗意识。“汉文化”与“旧文人”,在多重的历史夹缝中,焉能不进退失据。祖父典藏的“台湾公益会旨趣书”,代表的或是一类“屈节者”:文化不灭,则与日本人“融合协立”,未必不利于“除去民间疾苦”——考诸中国近代史,这番说辞并不罕见。②所谓“助长内(日)台人差别之撤废”,或许是顺应时势的天真愿望,但某种意义上亦是殖民地人*难抗拒的宿命:殖民地人的*高目标,应是成为与殖民母国同等的人。由此再回顾父亲的经历,太平洋战争给他成为“皇民”的希望,希望的毁灭伴随着认同伦理的反扑,让父亲一代精神瘫痪。而为父亲取名“承祖”的祖父,想要他如何承祖?一些日本学者的研究,如此理解祖父这一代台湾人所遭遇的历史两难:  本岛人要保持对岸的语言和习惯,在今日对他们没有什么利益,恐怕更  使他们子孙的地位增加困难……使用本岛话及随着因使用本岛话而怀着思  想祖国及怀念祖国的感情,那么他们在政治上就不能不受到不利的处置。①  叙述者“我”说,“家族遗传的血液啃蚀了父亲的一生”,祖父遗传给父亲的不是别的,却是一个大汉遗民的历史困顿——政治上的屈节与传统文化本身的萎落,从《明代名臣言行录》的书名与一卷卷纸轴《大和颂》、《送尾崎一郎东归诗》、《和上田总督诗》的对照中,可以想见。  “我”的偷窥揭开了祖父的伤口,病中的他,拼尽全力掷来手杖,打碎了木匾。而年少的“我”懵懂不觉,多年后方殷殷询之于母亲。母亲却讲起了祖父办工厂的事情,由此我们进入祖父的第三个空间:工厂。  光复后,祖父卖掉五进大厝的后边两进,在郊外开了一家产品销往“唐山大陆”的罐头厂。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祖父的工厂亦受到持着棍棒、啸叫着“打猪仔”②的本省人的冲击,祖父嘶吼:“我是台湾人!”众人愣住,祖父却又龇着牙恶狠狠地说:“中国人!”众人惶惶,一个干瘪的声音冷冷道:“昨天是日本人,今天台湾人,究竟是什么人?”祖父被问得哑了声。日本时代努力做“日本人”,光复了刚刚做回“中国人”,又要做“台湾人”的区分——干瘪的声音“冷而坚直”地替祖父作答:“什么人?现实的人!”这个情节或许太刻意,“干瘪的声音”,像终于来临的末日审判,宣告着祖父作为“沦丧者”的道德破产。祖父抱着振兴家业的雄心开办工厂,具有商业投机色彩。光复之初,两岸往来畅通,对由于日本人的经营而初步拥有现代工业观念的台湾士绅来说,看到了商机,而府城本因贸易而兴,重利的商业性格也是一种积淀。舞鹤对此颇有自觉,并在不同的作品中一再加以表现和嘲讽。后来的短篇《调查:叙述》(1993)和长篇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