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贾平凹

说贾平凹

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不管是对当代现实的表现,还是对西北地域文化的表现,不管是他笔下众多鲜活灵动的人物,还是独具韵味的文字风格,贾平凹都无可争议是当代卓越的作家之一。

1星价 ¥34.8 (2.9折)
2星价¥34.8 定价¥12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507925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册
  • 出版时间:2014-04-01
  • 条形码:9787205079253 ; 978-7-205-07925-3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王德威、陈思和等专家学者的文章,评论了贾平凹的《浮躁》《古炉》《带灯》等代表作。另收有贾平凹自己的部分文章及演讲、谈话等,袒露了他对文学创作等方面问题的见解,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他和他的作品。


 

内容简介

贾平凹与莫言齐名,同样有实力角逐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相当于把国内外众多一流专家、学者、作家聚在一起开了一场盛大的贾平凹作品赏评会。与众多研究贾平凹作品的图书往往只是一位研究者的一家之言相比,这本书对贾平凹作品的解读、评赏,视角更加多元,能给读者以也更多启迪。

目录

贾平凹说:安妥我破碎了的灵魂
安妥我破碎了的灵魂
——《废都》后记
《带灯》后记
致林建法的信
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关于语言
——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
生活会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细节
一次寻根,一曲挽歌
贾平凹访谈录
——关于《怀念狼》
关于小说创作的答问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五年度杰出作家:贾平凹授奖辞
在热爱的写作中不顾一切
——贾平凹的获奖演说
好读书
贾平凹的反思
孙犁论

说贾平凹
:与天为徒
与天为徒
——论贾平凹的文学观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两种现实主义倾向
穿过“废都”,带灯夜行
——试论贾平凹的创作历程
民族精魂之光
——汪曾祺、贾平凹比较论
贾平凹与李杭育:比较参证的话题
贾平凹的道行
贾平凹论
论贾平凹
贾平凹:《废都》等
重评《废都》兼论九十年代知识分子
庄之蝶论
重读《废都》
“人”与“鬼”的纠葛
——《废都》与八十年代“人的文学”
世纪末《废都》中的文学与知识分子
心灵的挣扎
——《废都》辨析
《废都》的失败
说不尽的《废都》
世纪末:生存的焦虑
——《废都》的主题意识
世纪末情结与东方艺术精神
——《废都》题意解读
《废都》一议
我们对贾平凹还有许多误读
海风山骨的话语分析
——关于《带灯》
乡土旷野上的行走
——贾平凹《带灯》带来的思考
呼唤翻译的文学:贾平凹小说《带灯》的可译性
评贾平凹的《带灯》及其他
《带灯》的闲笔
“贴地”与“飞翔”
——读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
论《带灯》的文学创新与贡献
我们的时代,我们同时代的人
——关于《带灯》的几个问题
带灯的光芒
《古炉》阅读札记
剩余的细节
历史深处的花开,余香犹在?
——《古炉》读札
“差序格局”打破后的“文革”悲剧
——论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

说贾平凹
为文学而活
回到生活原点的写作
——贾平凹《秦腔》的叙事形态
论《秦腔》在乡土小说史上的意义
找不到历史
——《秦腔》阅读札记
读贾平凹的时候
关于《秦腔》的几段笔记
乡土经验与“中国之心”
——《秦腔》论
尊灵魂,叹生命
——贾平凹、《秦腔》及其写作伦理
生活叙事与现实还原
——关于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的几点思考
面对乡村精神的丧失
——简论《秦腔》中的坚守问题
未曾离家的怀乡人
——一个文学爱好者对贾平凹的不规则看法
贾平凹的实与虚
《高老庄》:超越叙述对象
贾平凹长篇系列中的《高老庄》
在批判的困境中选择
——贾平凹文化批判的视点分析
文学与即将消失的村庄
超越与超脱
——贾平凹近期小说述评
为文学而活的作家
面对今日中国的关怀与忧患
——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土门》
印象点击:《病相报告》
印象点击:《怀念狼》
印象点击:《怀念狼》
论贾平凹
贾平凹:心灵的冲突
定式:起步的基石和超越的负累
——对贾平凹创作整体的一种把握
月亮符号女神崇拜与文化代码
——贾平凹创作深层魅力新探
审美方式:观照、表现与叙述
——贾平凹长篇小说风格论之一
金狗论
——兼论贾平凹的创作心态
不必为了理解
——金狗、雷大空论
贾平凹小说中的巫一鬼文化现象
贾平凹小说散论
当前我国农民的社会心理
——评贾平凹《鸡窝洼人家》
折射的历史之光
——《腊月正月》纵横谈
“平淡中有奇创,清空中有浓厚”
——论贾平凹的游记创作
人、作品及其他
——贾平凹印象记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
贾平凹近期散文臆说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
贾平凹散文的魅力与局限
趋向本真:从《定西笔记》看贾平凹长篇散文的执著追求
“语言是**的”
——贾平凹文学语言研究札记
生命审美化
——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一种分析
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
贾平凹与三十年当代文学的构成关系
说家园乡情,谈国族身份:试论贾平凹乡土小说
距商州*近的一间房子
——贾平凹的写作间
履历
以“中国之心”诠释当代中国经验
——新世纪以来贾平凹创作研究述评
作家,是属于时代的
——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秦腔》:一曲挽歌,一段深情
——上海《秦腔》研讨会发言摘要
《秦腔》:乡土中国叙事终结的杰出文本
——北京《秦腔》研讨会发言摘要
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学术研讨会纪要
《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贾平凹评论文章目录索引
《当代作家评论》视域中的贾平凹
展开全部

节选

我们感到,这时的贾平凹真正地平静下来了。他在古城西安面对或深入西北乡村这个寂寞的所在,想以他的思考与文字坚守、见证这块土地文化与精神的命脉,他试图以自身的生存经验通过叙述、表现这片土地上人的原生态的生活,“把深广不可量度地带向极致。小说在生活的丰富性中,通过表现这种丰富性,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①。与以往任何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部近五十万字、增删四稿的非“城市性”的长篇小说《秦腔》,无论叙事动机还是支撑叙事的精神内核,不仅缘于追寻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为寻求“故事的道德教益”,更在于“为了忘却的记忆”。
  而这种“记忆”已经不再是关于整个商州的记忆,却是曾生养他的一条名为棣花街的记忆,并且是一次用写作完成的生命、精神祭奠。贾平凹从自己生活过的一条街出发:“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美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②显然,贾平凹已不再是像以往那样,通过整体的、自我的、带有某种意识指归的形象,而是要在对整合后的记忆的叙述中呈现生活。“讲述人”已被完全嵌入叙述中的生活,故事像经验,或者说经验像故事一样被传达出来,尽管仍然带有“叙述”的痕迹,但作家作为创作主体所经验的内容与回忆、记忆所聚合起来的生活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叙事氛围与情境。确切地说,贾平凹的《秦腔》的叙述在努力回到*基本的叙述形式,可以说是说故事的方式。但在叙事观念上,他是想解决虚构叙事与历史的叙述,或者说写实性话语与想象性话语之间一直存在的紧张关系,他更加倾向将具有经验性、事实性内容的历史话语与叙述形式融会起来,在文字中再现世界的浑然难辨的存在形态。只不过,这一次,贾平凹很少利用叙事形式本身的乖张和力量,更看重对创作主体的个人经验的有效表达,追求“个别的真实”而非虚构叙述所表现的普遍的真空。可以说,贾平凹的写作,虽然是从自己的故乡小村镇棣花街出发,但他要保持记忆,反抗遗忘,恐惧“故乡将出现另一种形状,我将越来越陌生”。他将“过去”、“记忆”、“往日的遗迹”的存在作为叙述故事的依据,来体验时间中的往事和理解中的历史以及当下的现实。我们看到,贾平凹的叙述是无比沉醉的,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质朴、平淡而庄严、喧嚣而寂寞、开放而神秘的存在世界。他将人物自然而然地置于伦理观念、权力欲望以及人格尊严的对抗之中,在保持强劲叙事张力的同时呈现出无奈的人生场景。*令人惊异的是,贾平凹从容地选择了如此绵密甚至琐碎的叙述形态,大胆地将必须表现的人的命运融化在结构中,对于像贾平凹这样一位有成就的重要作家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近于冒险的写法,但他凭借执着而独特的文学结构、叙事方式追求文体的简洁,而恰恰是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话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的写作惯性,重新扩张了许多小说文体的新元素,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形态,同时,我们也从这部长篇小说中看到贾平凹小说写作更为内在的变化。
  是否可以说,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若想实现小说真正的现代性,通过小说叙事发现或呈现某种生活的逻辑或存在的逻辑,没有比干脆运用写实手法、尽可能地回到生活本身更具有内在自由度,更具有挑战性,这是一个令人犹疑的问题。像贾平凹的《秦腔》,选择的就是简洁、富有质地、裸露“经验”的叙事:用近五十万字的密集的流水式的生活细节,表现一个村落一年的生死歌哭、情感、风俗、文化、人心的迁移与沧桑。曾关注、讴歌了渭南这块土地几十年,贾平凹这一次作为一位贴身贴己的叙述者和见证人,完全是以极具个人经验、心理、情感特征的写作主体方式,包容性地表达了对一个时代的领悟,而其对叙事话语方式的选择则给贾平凹小说带来全新的面貌。

作者简介

林建法,常熟理工学院特聘教授、《东吴学术》执行主编。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桂玲,《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总编室主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