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楷模朱彦夫

包邮时代楷模朱彦夫

1星价 ¥10.4 (4.0折)
2星价¥10.4 定价¥2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90850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14
  • 出版时间:2014-06-01
  • 条形码:9787209085069 ; 978-7-209-08506-9

本书特色

中国几代人都知道有一部书,书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保尔·柯察金。 但,你知道当代中国的保尔吗? 他为保卫共和国而失去双手双脚,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用残疾的身躯,拼搏一生,在和平岁月,再创辉煌,晚年又写出了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他就是朱彦夫。他使人相信,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著的《时代楷模朱彦夫(附光盘)》精选朱彦夫的部分典型代表性事迹,整理中央和省里及媒体1996年以来学习朱彦夫的文件材料,是党员干部很好的学习材料。

内容简介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著的《时代楷模朱彦夫(附光盘)》从中央和省里及媒体报道中体现出朱彦夫一心为百姓,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是党员干部很好的学习材料。

目录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开展向“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
永远的战士
父老乡亲们的贴心人
父亲:您是我心中的明灯
精神高地的坚守者
一位老兵的坚守——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上)
乡亲们怕并爱着他——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下)
永远坚守百姓这块阵地——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
从重残军人到村支书——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上)
永远的战士——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下)
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记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上)
“永远和老百姓连在一起”——记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下)
永远冲锋的战士——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
朱彦夫“他是俺们村的好党!”——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上)
“公家的东西绝不能沾”——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下)
“这个人,铁打的汉子”——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上)
村支书朱彦夫:这个人,心里有大爱——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下)
没手没脚的领路人——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上)
当好群众的贴心人——记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朱彦夫(下)
各地村支书谈学习朱彦夫事迹
朱彦夫:一个老兵的三场战斗
残躯铁骨,铸就人生丰碑
保尔式的英雄朱彦夫:传奇人生彰显军人本色
信仰是共产党人的脊梁
清正是赢得群众的基础
奉献是锤炼品格的熔炉
朱彦夫:理想信念高于天
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论朱彦夫事迹的时代价值
与其腐烂,不如燃烧——数字中的朱彦夫
朱彦夫,精神永不过时
别样苦乐别样情——朱彦夫和他的家人们
多看了你一眼
《永远的战士——朱彦夫》四集系列报道
信念撑起残躯  奉献点亮人生——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自强模范、模范伤残军人朱彦夫
展开全部

节选

他虽然没有手没有脚,但俺们相信他 张家泉三面环山,周围都是荒山秃岭,村里多数人吃饭都是问题,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两年换了三任村支书。1957年,老支书辞职,八名党员一致推举朱彦夫接任村支书。大家说,朱彦夫是国家功臣,战场上出生人死,回乡后自办夜校,教我们读书识字,拿出残疾金救助困难群众,这样的人当书记,俺信得过。 在场的公社干部心疼地说,村支书可是个苦差事,好胳膊好腿都干不好,怎么能忍心让他受那个罪? 朱彦夫却说,大家伙信任我,我就干,俄不信张家泉就这么一直穷下去,一直乱下去! 老朱上任**天,就拄着拐杖,拖着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身子骨好的村支书,顺手抓起一把泥土,就能看出土地的墒情,种子种得深和浅。老朱呢,就得扔掉拐杖,趴到地上,用残臂扒开土看。我们几个村干部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都劝他在家出出主意指指路子就行。 老朱火了:“蹲在家里,指手画脚能干好吗?” 老朱当支部书记,整整25年。他带领村里人整出一片片良田,打下一口口水井,在山坡上种下几十万颗果树、花椒、松树,硬是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地肥水美的小平原,父老乡亲过上了好日子。之前俺村穷得多少年都娶不来一个媳妇,老朱干书记后,有一年娶进了10个。 现在看来,老朱虽然没手没脚,却是俺们村的领路人。他当支书,是老少爷们的福气! 山沟里几百年的风俗.让他带头给改了 村里人穷,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老朱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没有书架怎么办,他就找母亲商量,能不能用寿材板打个书架,老人一开始不答应,跟他说:“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老朱跟娘动心眼,他憋在屋里,不吃不喝,谁叫也不理。娘心疼儿子,答应了他的要求。老朱弯腰低头,在床上给娘磕了一个响头。图书室开张之后,他又在村里办起了夜校。 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凡是识字的,几乎都是在夜校里学出来的。治穷先治愚,他想得比俺们都长远啊。 还有一件事,记得是一九七几年,俺们那里开始推行火葬,但祖祖辈辈都是土葬,村民们谁都想不通,工作很难做。那年,老朱的母亲肝癌病重,我和几位村干部去他家中看望,亲眼看见他母亲拉着老朱的残臂,嘱咐他:“儿嗳!千万别把我烧了,咱祖祖辈辈都讲究个人土为安,我一听火化就头皮发咋。”老朱眼含热泪,点头答应了。 然而他母亲去世后,老朱安排我去办火化手续。 当时我劝他,村里还没有人火化,老人家一辈子不容易,还是满足她*后一个要求吧。老朱跟我说,咱是村干部,又是党员,这个事咱不带头谁带头! 送葬的那一天,老朱用残臂捧着骨灰盒,哭了不知多少次:“娘嗳,儿不孝顺,你一辈子太不容易了,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你吧!” 他母亲在全村**个火化之后,火葬在俺们那里才推广开。从那以后,全村形成了一种新风俗,婚丧嫁娶,一切从简。 祖祖辈辈刨不出食来的穷山沟,让他带着我们给整平了 1964年秋天,老朱独自爬上了南山顶,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能不能用石头把沟棚起来,土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老朱兴奋得连溜带滑下了山,召开党员干部会,提出要治理赶牛沟。大伙听了,有的议论,有的一声不吭。 我说,咱村不过百多号整劳力,这么大的工程,干得了吗? 老朱拄着双拐站起来,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共产党当年豁出命来打天下,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讲困难,我这个残废都不怕,你们还怕啥!” 话不多,却把大伙的心气鼓了起来。一镢一锨,一筐一车,一米一米,白天农业劳力干,夜里副业劳力加班干。 P14-16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