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同与定位-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合研究

包邮认同与定位-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合研究

1星价 ¥17.6 (4.9折)
2星价¥17.6 定价¥3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4566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2
  • 出版时间:2014-07-01
  • 条形码:9787516145661 ; 978-7-5161-4566-1

本书特色

  《认同与定位(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合研究)》以北京市城中村的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适应、城乡比较意识和社会地位预期,以及社会结构对流动少年施加的约束与限制。研究发现,流动少年渴望摆脱农村人的社会身份和底层的结构位置,但是国家、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社区居民却通过制度定位,市场定位和社会互动定位三种社会定位方式,将其固定在社会底层的结构位置上。由于遭遇了身份认同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双重紧张,农民工子女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很可能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从而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京市城中村的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适应、城乡比较意识和社会地位预期,以及社会结构对流动少年施加的约束与限制。研究发现,流动少年渴望摆脱农村人的社会身份和底层的结构位置,但是国家、农民工子弟学校和社区居民却通过制度定位,市场定位和社会互动定位三种社会定位方式,将其固定在社会底层的结构位置上。由于遭遇了身份认同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双重紧张,农民工子女无法融入城市社会,很可能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从而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目录

引言**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节  关于移民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关于认同的理论研究  第四节  国内关于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研究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问题  第六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介绍第二章  我是谁:流动少年的多元身份认同  **节  社会分类:流动少年的多元身份  第二节  自我认同:流动少年的主观认知第三章  城市文化融合:流动少年的认同建构过程  **节  语言取向  第二节  文化活动适应 第四章  城市更好:流动少年的城乡比较与群体偏好  **节  对农村和城市的评价  第二节  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评价  第三节  同龄群比较  第四节  职业理想第五章  城市中的半岛:流动少年生活的外地人社区  **节  城中村:城市与农村的负面结合  第二节  链式移民与社会关系  第三节  制度和实践对身份的确认  第四节  流动的社区第六章  底层再生产:农民工家庭  **节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第二节  家庭结构及其影响  第三节  父母的劳动时间及其影响  第四节  望子成龙:父母对子女学习的态度.  第五节  父母对学校的不信任第七章  阶级再生产:农民工子弟学校  **节  作为主导者的国家:法律、政策及其实施  第二节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环境  第三节  办学策略:追求利润*大化  第四节  生存策略:安全**   第五节  管理策略:作坊式管理   第六节  学生:德智全面不发展第八章  认同与定位:流动少年的社会融合  **节  流动少年对城市的认同  第二节  流动少年面对的社会定位  第三节  双重紧张:认同紧张与结构紧张  第四节  流动少年可能的行为选择  第五节  余论:促进社会融合的政策建议附录1  30名被访谈学生的基本情况附录2  文章中出现的其他主要人物的简况附录3  城市流动青少年的价值观研究调查问卷附录4  北京市wq乡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附录5  访谈提纲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石长慧:汉族,1983年生,湖南安乡人。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已在《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科技论坛》、《青年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部分文章转载于《人民日报内参》、《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主要研究领域有城市社会学、青少年研究、科技政策、公益项目评估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