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046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1
- 出版时间:2014-10-01
- 条形码:9787552004632 ; 978-7-5520-0463-2
本书特色
孙超《民初兴味派五大名家论(1912-1923)》对辛亥年后十几年间的主流小说家所定名的“旧派”,“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黑幕派”,“近现代通俗小说家”,通过全面系统地研读他们的小说批评、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打破其百年遭遇的种种遮蔽,还原其本真,并将其正名为“兴味派”。
内容简介
对辛亥年后十几年间的主流小说家所定名的“旧派”,“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黑幕派”,“近现代通俗小说家”,通过全面系统地研读他们的小说批评、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打破其百年遭遇的种种遮蔽,还原其本真,将其正名为“兴味派”。
目录
**章 “兴味派”:民初主流小说家
**节 打破百年遭遇的种种遮蔽
第二节 还原主倡兴味的历史真相
第三节 重估推动转型的独特贡献
第二章 “兴味派”盟主包天笑论
**节 清末当红的“新小说家”
第二节 民初“兴味派”盟主
一、标榜“兴味为主”的无冕之王
二、热心扶植“新人”的说坛前辈
三、拥有不老“神笔”的小说名家
第三节 有关包天笑流派归属问题的再思考
第三章 “兴味”顽童刘半农论
**节 从“顽童”到“新青年”
第二节 1912-1923年间刘半农的小说观与小说著译
一、刘半农建立在早期文学实践基础上的小说观
二、刘半农的小说著译及其特点
三、刘半农在小说上的贡献及其缺失
第三节 始终未脱“兴味”文人的底色
第四章 十年兴味多哀情——周瘦鹃论
**节 为民初“兴味派”小说家周瘦鹃画像
一、小说界的“林黛玉”
二、上海文化市场的“文字劳工”
三、倾心古韵——引领时尚的文艺明星
四、传统美德的宣讲人
第二节 以“哀情”为主调的创作小说
一、善作哀音的言情小说
二、笼在“哀情”里的其他创作小说
第三节 融才子笔墨与专业眼光为一体的翻译小说
一、专业眼光:无标准时代的名家拣选
二、才子笔墨:归化忠实间的翻译策略
三、“哀”为主调:时代加个体的双重建构
第五章 寄兴天地外寻味时事中——叶小凤论
**节 民初:在“兴味”中涅槃的妩媚英雄
一、小凤涅槃与新生
二、小说兴味与教化
第二节 古代小说“兴味”传统现代性渐变的一个实证
一、以“唐人”为师的“传奇”短篇
二、以《水浒传》、《儒林外史》为宗的长篇小说
第六章 以词章之兴味撰译百态人生——姚鹓雏论
**节 京师大学堂走出的报人小说家
第二节 姚鹓雏的小说理论批评及其小说观
第三节 姚鹓雏的小说著译及其特点
一、师法林纾的编译小说
二、摹仿中有新变的中长篇创作小说
三、多元探索的短篇创作小说
第四节 姚鹓雏的流派归属问题
参考文献
**节 打破百年遭遇的种种遮蔽
第二节 还原主倡兴味的历史真相
第三节 重估推动转型的独特贡献
第二章 “兴味派”盟主包天笑论
**节 清末当红的“新小说家”
第二节 民初“兴味派”盟主
一、标榜“兴味为主”的无冕之王
二、热心扶植“新人”的说坛前辈
三、拥有不老“神笔”的小说名家
第三节 有关包天笑流派归属问题的再思考
第三章 “兴味”顽童刘半农论
**节 从“顽童”到“新青年”
第二节 1912-1923年间刘半农的小说观与小说著译
一、刘半农建立在早期文学实践基础上的小说观
二、刘半农的小说著译及其特点
三、刘半农在小说上的贡献及其缺失
第三节 始终未脱“兴味”文人的底色
第四章 十年兴味多哀情——周瘦鹃论
**节 为民初“兴味派”小说家周瘦鹃画像
一、小说界的“林黛玉”
二、上海文化市场的“文字劳工”
三、倾心古韵——引领时尚的文艺明星
四、传统美德的宣讲人
第二节 以“哀情”为主调的创作小说
一、善作哀音的言情小说
二、笼在“哀情”里的其他创作小说
第三节 融才子笔墨与专业眼光为一体的翻译小说
一、专业眼光:无标准时代的名家拣选
二、才子笔墨:归化忠实间的翻译策略
三、“哀”为主调:时代加个体的双重建构
第五章 寄兴天地外寻味时事中——叶小凤论
**节 民初:在“兴味”中涅槃的妩媚英雄
一、小凤涅槃与新生
二、小说兴味与教化
第二节 古代小说“兴味”传统现代性渐变的一个实证
一、以“唐人”为师的“传奇”短篇
二、以《水浒传》、《儒林外史》为宗的长篇小说
第六章 以词章之兴味撰译百态人生——姚鹓雏论
**节 京师大学堂走出的报人小说家
第二节 姚鹓雏的小说理论批评及其小说观
第三节 姚鹓雏的小说著译及其特点
一、师法林纾的编译小说
二、摹仿中有新变的中长篇创作小说
三、多元探索的短篇创作小说
第四节 姚鹓雏的流派归属问题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孙超,男,1979年生,山东临沂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接受博士联合培养。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与文论研究,已在《文学遗产》、《文史知识》、《传记文学》(台湾)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研究(1912—1923)》被评为2013年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瓦尔登湖
¥11.1¥39.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流星雨(八品)
¥11.2¥32.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到山中去
¥9.1¥30.0 -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
¥21.9¥49.8 -
橙黄橘绿半甜时
¥17.9¥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