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

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理法则

1星价 ¥25.2 (7.2折)
2星价¥25.2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32560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3
  • 出版时间:2015-01-01
  • 条形码:9787515325606 ; 978-7-5153-2560-6

本书特色

儿童的内心世界与大人很不相同,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耐心地引导。但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没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就给孩子贴上成人世界的标签。要帮助孩子,家长不能从人品、从思想去看待孩子的心理脆弱问题,首先必须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先去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动机,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难关。

内容简介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也是容易犯错的老师 引自香港三联的口碑好书 心理学经典案例+成长中实际问题 超实用、不枯燥的科学教子宝典 亲爱的父母,请记住:“儿童需要的绝对不只是吃的东西而已。——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

目录

有问题孩子,就有问题父母
1 自我效能感: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学习太难?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任务太难才使孩子失去信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信心才觉得学习太难。
2 延迟满足:为什么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如果父母习惯于“实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耐性也就无法培养起来。
3 钟摆效应:经常发脾气不是孩子的“错”
逃避冲突是*简单的方法,但是只有清晰坚定的要求,加上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制止他的行为。
4 淬火效应:“挫折教育”≠“挫折体验”
很多人对挫折教育有一个误解,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为孩子人为地制作挫折,然后让他习惯挫折。
5 德韦克实验:不要夸孩子聪明,要夸孩子能干
被赞赏聪明的孩子以成绩为目标,而被赞赏努力的孩子则以学习为目标。
6 情绪记忆:要不要鼓励孩子写日记?
把日记当成情绪载体的时候,注意不要沉溺其中。
7 跨栏定律: “土肥圆”也有春天
每个人都有某方面弱点,都有个人的自卑感,这并不见得不好。
8 蛋壳效应: 孩子的敏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吗?
有不少父母容易把心理健康和思想问题混淆,把孩子的脆弱和保守认为是不勇敢、逃避。
9 萨盖定律: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真的有效吗?
家里所有大人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并注意减少矛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10示弱效应: 孩子依赖性太强怎么办?
在生活中,如果看到父母向孩子“示弱”,对他们的心理冲击力比“示威”还要大。
不做“填鸭式”家长,也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11 7±2效应:孩子上课不爱做笔记怎么办?
只有听懂了课,记下来的笔记才会有意义。
12 饥饿教育法: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
稍微用一点心,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做引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引燃”其实并不难。
13 聚光灯模型:应该放纵孩子看卡通片吗?
孩子的大脑还没完全发育成熟,他为了专注要费很大的力气。
14 瓦拉赫效应:为什么孩子会偏科?
学习不仅仅是一场智商的较量,更多的是情商的较量,学会与不喜欢的老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15 读写困难:一种无法预知的学习障碍
读写困难跟脑部运作有关,不是由智商或学习态度引起的。
16 心理张力:强制孩子读书,“悦读”变“苦读”
读书并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家庭休闲和相处的环节。
17 易感效应:为什么孩子会反复看一本书?
重复读一本书是一种积极、正向的心理行为,可能是源于人们天生的好奇心理。
18 朗读记忆:上早读课对记忆有没有帮助?
如果把大量的内容一齐朗读,可能效果不如朗读其中的重点。
19 低效能学习:幼儿过早识字有意义吗?
4岁的孩子会认汉字和数字,随时可应成人的要求而反应正确,就被视为聪明,其实这只是一种表现的能力,与智力无关。
20 书法教育:心手相通,练字即练心
用手书写时,手指的运动能激活大脑中涉及思考、记忆和语言等很大部分区域。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比每次写出正确答案更重要
21 茱莉亚效应:太重视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不好?
考试得**名的孩子,综合能力并不一定是*强的。
22 测试效应: “题海战术”到底有没有效果?
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变了味的考试,就抹杀了考试本身的意义。
23 克拉克现象:孩子总是临场发挥失常怎么办?
学生考试和任何竞赛类活动一样,光想赢的未必赢,不怕输的反而不输。
24 动机拥挤效应:发奖金对孩子学习有帮助吗?
虽然钓鱼奖励可以让孩子更努力地念书,但是也有不良副作用。
25 间隔学习法:用追女孩的方法来备考
不要害怕遗忘,因为遗忘是学习的朋友。
26 普雷马克原理:怎样让孩子主动写作业?
很多孩子不愿意主动做作业,*大的原因是他有更喜欢的活动。
27 橡皮综合症: 不唠叨也能对付“马虎大王”
面对马虎这个问题,仅仅靠提醒孩子“多注意、仔细一些”,是无济于事的。
28 遗忘曲线: 在刚要开始忘记的时候去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不能认为隔几个小时复习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
29 感官协同效应: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时尽量多使用几种感官——用眼、用口又用手,这对学习是很有效的。
30 高原现象:孩子成绩时好时坏是因为不用功吗?
克服“高原现象”,*核心的策略是要改进学习方法。
按喇叭无法驾驶汽车,怒吼也无法“驾驶”孩子
31 k.i.c.k原则: 孩子哭闹时为什么不要大声训斥?
之所以强调心平气和,是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因为大人的愤怒而受罚,而是因为违反了规则。
32 欧佛斯托原则:孩子太固执怎么办?
父母的提议会被孩子拒绝,常是因为双方想法没有交集。
33 热炉法则:怎样给任性的孩子定规矩?
制定规则的目的,是希望培育出一个快乐、适应性强和尊重规则的孩子。
34 期望效应: “惩罚式教养”和“大拇指教养”哪种更有效?
如果父母的“大拇指”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一定会比你期望的更加优秀。
35 心理饱和: 为什么孩子总嫌父母唠叨?
没有刀枪不入的孩子,只有武艺不精、招数贫乏的讲者。
36 阿伦森效应:批评孩子时要先褒后贬还是先贬后褒?
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反应显得不断增加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不断减少的人。
37 沟通位差: 错怪孩子了要不要道歉?
在家庭教育中,承认错误并向孩子道歉,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负责任。
38 自然惩罚: 孩子总是跟父母反着来怎么办?
与孩子和解,也就意味着适应家里这个慢慢长大的人,这种适应可以使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更快地适应自己的新角色,而不是磕磕绊绊很多年。
39 应激反应:为了孩子,离婚还是不离?
让孩子分担你的感情,而不是用错误的观念误导他,这才是为人父母对孩子负责任的做法。
40 自己人效应:怎样才能“多年父子成兄弟”?
活用“自己人”效应,也就是让孩子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
与其当孩子的保护伞,不如做个“避雷针”
41 鲶鱼效应: 赢得起,更要输得起
一个孩子正常的成长状态是,既要有竞争对手,也要有亲密的伙伴。
42 社交恐惧: 孩子太害羞要不要批评?
现在科学家越来越认为,害羞是一种优势性格,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3 避雷针效应: 孩子被欺负,家长忌包办
必要的时候,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去解决问题,但切记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处理,父母不能包办代替。
44 链状效应: 孩子交上了“坏朋友”怎么办?
长篇的说教,远不如让事实说话来得有效。
45 早恋现象:不要干涉,要八卦
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并进行交往,这实际上是标志孩子在成长。
46 心理断乳: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啃老族”?
父母独立意识的缺乏,或者说对孩子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意识。
47 禁果效应: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医院里每一个怀孕流产的少女背后,都有一对因拒绝教育而使孩子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父母。
48 棘轮效应: 要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习惯?
小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并不需要多强的数学能力。他们只需要理解那些基本但很重要的概念就行了。
49 自我呈现:要禁止孩子在网上交友吗?
一旦他们在网上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形象,那么现实中的自己显然就相形见绌。但这是一件促使他们进步的好事情。
50 google效应:怎样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网络信息?
过分依赖从搜索引擎获取答案,可能会让记忆力生锈,也就意味着大脑得不到应有的开发。
对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51 100%理论:为什么孩子会丢三落四?
父母的这种“勤劳”,实际上正是懒惰——懒得培养孩子自理的能力。
52 社会抑制效应:为什么孩子上课不爱举手发言?
当孩子的某种活动能够进行得比较熟练时,就可以鼓励她大胆在人前显示一番。
53 *后通牒效应: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和一个磨蹭的孩子说“快点吧”,就像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必须高兴起来”一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54 善意嫉妒: 孩子嫉妒别人时该批评吗?
孩子的嫉妒往往是无意识的,还没有形成稳固的习惯,它是孩子想胜过别人但又不知道怎样采取正确方法的结果。
55 从众心理: 为什么孩子不会独立思考?
孩子的未来成就甚至生命质量,都依赖于他的思考和决策的质量。
56 21天法则: 怎样帮助孩子控制小动作?
我们要像拆散绳子那样,巧妙而耐心地帮助孩子克服小动作。
57 自我中心: 孩子不爱分享就是自私吗?
三四岁的孩子是不懂得分享,而不是不愿意分享,这不是个道德问题,而是个认识问题。
58 防御反射:孩子爆粗口时该怎样批评?
爆粗口是一种人体内在机制,像汽车喇叭一样,实际上有多种功用。
59 附带学习:要不要禁止孩子玩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可能是导致成瘾的源头,也可能是很有效的教育手段。
60 印刻效应:看电视会让孩子变蠢吗?
动画片把故事中的角色模式化了,这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的大脑变得更加懒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淬火效应:怎样让孩子面对挫折?
  在很多现代家庭中,对挫折教育都是存在误解的,而且这种误解有可能让父母和孩子都受到困扰。
  在生活中,孩子是全家的心头肉,大人们都是围着他转,处处充当「保护伞」,他做了什么事都是「真好啊,太棒了」「还是你厉害」。所以,孩子的自信心超级爆棚。可是,这也让他们越来越受不起失败了,越来越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娇生惯养,依赖感会越来越强,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就会手足无措。
  妈妈给三岁的女儿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完后,妈妈问女儿:「你和小朋友玩,如果小朋友掉进缸里,你该怎么办?」
  女儿想了想,认真地说:「去找司马光呀!」
  如何面对挫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比如你现在可以说正在经历挫折)。而这,也恰恰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原因。
  锻造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工匠会快速将其浸入冷水中,进行冷却处理,这样工件的性能会更好。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被心理学家称为「淬火效应」。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淬火」,也就是要经历一点挫折,正如英国儿童心理专家卡特邦奇所说:「过于幸福的童年,常常会造成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打击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但是,很多人对挫折教育有一个误解,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为孩子人为地制造挫折,然后让他习惯挫折。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如果运用不当,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比娇生惯养更严重。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以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让他对挫折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但是应当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由于年龄阶段、性格、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对比较敏感的孩子,就不应当一味地为了让他坚强起来,而牺牲了他的快乐与健康。
  挫折体验只是挫折教育的一个工具,真正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对挫折的认识,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经常不会关注他的感受,在他自我感觉良好之前,世界期待他有所成就。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所谓挫折,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无法实现动机和无法满足需要的情绪状态,包括学习挫折、交际挫折和情感挫折等几个方面。
  一个人的一生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性格,就很难有与困难、挫折做斗争的勇气。挫折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他的父母四十得子,对他宠爱有加。
  松下七岁那年上了小学,性格有点毛躁。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一天,父亲松下三郎在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挖了几道缺口,然后用木棍搭成一座座小桥。
  那天放学,松下背着书包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次没有哭鼻子。吃饭的时候,他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父亲坐在一旁夸他勇敢。
  父亲松下三郎在松下幸之助九岁那年因病去世,去世前他一再叮嘱小松下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一定要设置一些他能独自跨越的障碍,如果你一味地给他提供顺境,等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必然会经受不住打击,而产生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
  但是挫折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灵力量,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自信心受到伤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家长特别需要掌握这点,千万别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进行了一次实验。他把一群学生分成三组:让**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没有任何噪音。
  噪音折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实验的下一个阶段:实验装置是一种叫「手指穿梭箱」的装置,当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强烈的噪音,而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噪音。
  心理学家发现,在原来的实验中通过努力能够使噪音停止的第二组,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在第二阶段实验中,都很快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从而使噪音停止。
  而**组,也就是说在**阶段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使噪音停止的学生,手指却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想不到尝试把手指移到箱子另一边。
  塞里格曼接着进行了实验的第三阶段:要求所有学生把一堆无序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noise和order。实验结果表明,在前面的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组学生很难完成任务。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的存在,以及它对学习的影响:在经历了某种证明自己无能的学习后,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都会表现消极。
  在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经历了挫折,几次失败以后,他们就开始寻找理由为自己解脱:「生意太难做」或「我太年轻了」,或「我书读得太多」或「我书读得太少」,或「我的经验不足」或「我的缺点太多了」等。
  这说明,外在的挫折,变成了他们内在的「习得性无助」。他们的沮丧和焦虑,往往以愤怒抗拒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变化造成的伤害,比挫折本身要大得多。要让孩子成功,除了适度地从磨难中体验挫折和学到技能外,还必须让他有更多成功的体验,以及忘记过去的挫折。
  网球名将李娜在夺得法网冠军的采访中说,青少年时期,她的教练经常呵斥她这里做得不够好,那里做得不够出色,这让她一直有一种怀疑自己实力的困扰。
  在法网赛前,她更换了教练,新教练在技术上并没有带给她太多内容,但却带给她*重要的讯息──就是他一次一次地告诉她,她能够做得更好,她可以做得更好。李娜说,教练的鼓舞是帮助她夺得法网冠军的重要因素。
  我们常常用「好了伤疤忘了疼」,来批评一个人不知道吸取教训。但是实际上,对于那些曾经遭遇打击和挫折的人来说,忘记过去的伤痛,避免习得性无助的影响,比时时抚摸着伤疤全身心垂泪更容易复原,也更容易获得新的成功。
  心理学家托尔曼说:「当我们的孩子或我们自己,面对人类世界这一上帝恩赐的『大迷宫』的时候,我们必须使自己和孩子处于能激发适度动机,而没有多余挫败感的*理想状态中。」

作者简介

王春永,70年代生人,现居深圳,出版有:《博弈论的诡计》,《活得轻松的心理法则》,《教子有方》等图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