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商品评论(2条)
577***(三星用户)

好书值得拥有

非常喜欢这本书,我一定会仔细阅读的!

2018-12-06 11:40:18
0 0
156***(三星用户)

天下大师系列

不得不说这系列书,中图拿到的货真是太好了。品相十分,非常完美!

2016-04-29 11:13:47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023711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5
  • 出版时间:2015-04-01
  • 条形码:9787540237110 ; 978-7-5402-3711-0

本书特色

1.继帕斯作品集后,天下大师系列又一诚挚巨献,重磅推出奥威尔逝世65周年纪念专辑,《一九八四》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部。 2.在英、美、德、法等西方国家,《一九八四》是中学生必读书目;在中国,《一九八四》具有特殊价值,曾影响了一代思想者和作家。有评论家说:纵使已有一百种《一九八四》,再多几种,依然不嫌多。出版人俞晓群在一篇关于《一九八四》的文章中写过一则逸事:一位文化官员接受外国记者采访。记者问,在文化领域,你们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官员答,我们公开出版了《一九八四》。 3.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胡洪侠先生作序,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一九八四》译本世界的故事。 4.《一九八四》中文版为新译作,原版全译无删节。国内彩色插图版,海量珍贵图片高清呈现。 ★《一九八四》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展现出不可磨灭的才华,令其他同类作品无法望其项背。对时代来说,它有如剧毒药瓶上的醒目标签。 ——《纽约先驱论坛报》 ★我是否注定要屈从于专业,否则就要忍受再教育,并面对令人生畏的101房间?奥威尔勾连了通信、隐私和安全的问题,具影响力的小说的确值得我们再读一读。 ——《纽约客》 ★《一九八四》这是一部能够点燃自由与人性温暖的书,一部足以唤起对社会不义的记忆、反思和控告的书,一部对人类的力量抱有信心的书,一部失败之书,同时也是希望之书! ——当代诗人、学者林贤治

内容简介

《一九八四》是一部被称为政治预言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被历史上演且依然在上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这部小说披着爱情的外衣,却让你读过之后忘记爱情,只有周身泛滥不绝的彻骨寒意。因为奥威尔笔下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极权主义恶性发展后的恐怖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你想思考,是犯罪;你想恋爱,是犯罪;你想吃饱,是犯罪;你想要孩子,是犯罪;你想睡觉,是犯罪;总之,你想,就是犯罪……

前言

台湾的《一九八四》
——写在徐立妍译《一九八四》前面的故事
二○一二年十二月上旬去台北旅行时,我照例出出进进新旧书店,搜寻奥威尔《一九八四》的各式版本。凌晨行至诚品,发现远流和台湾师大翻译研究所刚刚联手推出一个《一九八四》新译本。我一边挑精装与平装各一册放入书筐,一边猜这位叫徐立妍的译者是何方神圣: 怎么以前从没听说过?瞄一眼书脊顶端那行小字,心下释然: 原来此书属“经典文学新译” ; 既是“新译” ,参与此计划者理当是新人,难怪我这老读者闻所未闻。
两岸中文译本相互引进*快的一次
一年之后,这一新译本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引至大陆,消息首先风传在微博里,精装本随之亮相于书架上。两岸《一九八四》中文译本的相互引进当然早已开始,可是论速度这一次*快。一九九一年,台北的志文出版社印行了我们这边的董乐山译本,董先生还专门为此写了译序,开头就说原以为“要向台湾读者介绍乔治·奥威尔,我想是要比向大陆读者做介绍容易得多” ,结果发现“临到真正提起笔来,虽然说不上重如千钧,却确有无从下笔之感” 。原因何在呢?他觉得是因几十年“人为隔阂”而形成的“生疏感” 。到了二○一○年五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终于将在台湾行销已久的刘绍铭先生译本引至大陆。刘教授没有给这姗姗来迟的简体字版新写一个字,但这不说明他对大陆读者就没有“生疏感” 。当年他分别给台湾皇冠版和台湾东大版写过译序一类的文字,其中都提到《一九八四》在大陆的传播,可惜说得都不很准确。一九八四年时他说《一九八四》 “在中国大陆无译本” ,其实董乐山先生的译本早在一九七九年就在《国外作品选译》上分期连载过,尽管属“内部发行” 。一九九一年时刘教授修订了说法,说《一九八四》在中国大陆的译本,公开出现得比较晚。但是他又说: “朋友给我‘搜购’到的,只有广州花城出版社的版本,译者是董乐山,出版年份是一九八八年六月,只印了四百二十册。 ” “四百二十”这个数字从此转来引去,如今流行甚广,岂知也不准确。这得“怪”刘绍铭教授的朋友,因为朋友为他搜购到的,竟然是极少在书店流通的布面精装本,印数当然也真是四百二十册。而平装本,出版当月就已经加印,印数足有两万五千四百八十册了。更何况,同一译本由同一家出版社于一九八五年已印行过,开机就印了一万五千九百册,尽管也还是 “内部发行” 。二○一二年台湾一位比较文学研究专家还在感叹 《一九八四》在大陆的印数“如此之少” ,其提出的证据正是这个“四百二十册” 。
当年大家彼此都“生疏”过,现在则好多了,值得再二再三地庆幸。相信两岸读者如今对《一九八四》的故事、价值也都不怎么“生疏”了,这就更值得额手称庆。而在我看来, 《一九八四》一书在华文世界的传播史仍然是一个有趣的题目,这里不妨先说说对岸台湾。既然开头就提到了徐立妍的新译本,我干脆就从她台湾远流版译序中的几句话说起,梳理一下《一九八四》与台湾读者相逢相知的故事。
首译本是一个节略本
徐立妍说:
台湾*早的《一九八四》译本出现在民国四十一年,译者是王鹤仪先生,这个译本目前只有在图书馆才能翻阅,后来的译本也有如钮先钟、万仞(疑为假名)及彭邦桢的版本,但是民国七十年出现邱素慧翻译的版本后,其他版本就渐渐消失了。我大学时代读的版本想必也是邱素慧的译本这段话引起我很大的兴趣,盖因其所说和我所知并不完全相同。我只好把手头所有的《一九八四》繁体字版本全部摆上书桌,看看能否理出个头绪,说得更详尽些。
这一看不要紧,我首先是大为沮丧: 原来我也没有号称台湾*早的王鹤仪译本。不过,我倒有个香港一九五三年的译本,译者是杨仲硕,由东方出版社印行。不知为何,这个译本很少有人提到。关于译者我们也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曾当过香港亚洲出版社的编辑,而他的女儿在美国生活,也喜欢写作。现在仍有许多人喜欢将《一九八四》归入“科幻小说” ,谁料想六十多年前,这位叫杨仲硕的人早已超越此见识。他的“译者序”一上来就宣示, 《一九八四》非关“预言” ,不是“科幻” : “这是一本写实的著作,所根据的背景,所搜集的材料,所安排的情节,所描述的人物,在现在此刻的世界上,都随处可见,随处可闻,随处可遇。 ”
《一九八四》诞生于一九四九年,那正是冷战方兴、营垒分明的时代,小说、电影往往都担负刀光剑影之职。奥威尔此书一方面凭其写作艺术为人称道,却更靠故事的魅力、威力、 “解释力”与“杀伤力”迅速传遍大半个世界。文学的与“超文学”的力量都加入了推广与营销,故而此书什么时候进入哪一种语言,都会成为一个事件,开山辟路的先行者因此都愿意在前言后记里说说译本的前后与优劣,以表明自己的立场与位置。杨仲硕也“未能免俗” :
本书至一九五一年已出五版,全书共分三部,计三百页,都十万余言。**部并曾由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择要刊登,我国黄鹤仪先生并据以译成中文。 唯无数读者均以未窥全豹为憾。译者不揣浅陋,除**部第六节约三四千言,及原书附录论新语言一章, 因与全书之主旨无大关联经译者删除外, 其余均全部迻译。
据此可知,王鹤仪译本确是中文首译,然而却是一个节略本,只译了《一九八四》的**部分。杨仲硕虽首次将全书译出,但是他自作主张删掉了两部分,所以也还不能说是“全译本” 。
那么,王鹤仪是谁?有资料说她的译本由华国出版社出版, “华国”又是怎么回事?
……

目录

台湾的《一九八四》 胡洪侠
**部
第二部
第三部
附录新语原则
展开全部

节选

第 一 部
1四月的某一天,天气晴朗寒冷,时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下巴紧紧抵着胸口,想要借此挡住凛冽的寒风,赶快溜进胜利大厦玻璃门后,但他的速度还是不够快,只见他的脚步卷起一阵沙尘,跟着他进入大厦。走廊弥漫着一股气味,像是煮过的圆白菜跟用很久的脚踏垫。走廊的一头有张彩色大海报,看起来不像室内装潢展示,用大头钉钉在墙上。海报上只有一张巨大的人脸,超过一米宽,是个年约四十五岁的男人,留着又浓又黑的八字胡,长相粗犷而潇洒。温斯顿走向楼梯,没必要去试电梯能不能动,因为就算是情况好的时候,电梯也很少能动,而且现在白天电力都被切断了, 这是为了准备憎恨周而实施的节电措施。温斯顿住在八楼,他今年三十九岁,只是右脚踝上有静脉曲张性溃疡,所以他只能慢慢爬,中途还得停下来休息好几次。每爬上一楼,总瞧见电梯对面贴着那张巨大人脸的海报,八字胡男人就从墙上盯着你看,这张海报制作得很巧妙,不论往哪移动,眼睛都会跟着你。底下的文字写着:
老大哥在看着你
屋子里传来一个圆润的声音,念出一长串的数字,好像跟生铁制造有关。声音来自一个长方形的金属牌子,就像是一面失去光泽的镜子,占据右面墙上的一块地方。温斯顿扭了某个开关,声音变低了一点,但内容还是听得很清楚,这项设备称为电屏,可以转小声,但没办法完全关掉。他走到窗户边,看到自己矮小瘦弱的身形,穿着蓝色连身工作服更显得骨瘦如柴,但这是党制服,一定得穿。他的头发很柔顺,脸上泛着自然的血色,不过由于长年使用质量不良的肥皂、钝钝的刮胡刀,再加上寒冷的冬天刚刚结束,他的皮肤变得很粗糙。
即使是透过紧闭的窗玻璃看,外面的世界看起来还是好冷。楼下的街道上刮起一阵风,卷起了灰尘和碎纸片,虽然艳阳高照,天空蓝得让人睁不开眼睛,一切事物却似乎都失去了色彩,只剩下随处可见的海报,每个视野*佳的地方都能看见那张大胡子脸,居高临下盯着每个人。他家门口正对面就有一张,上面写着: 老大哥在看着你。那对漆黑的眼睛跟温斯顿的四目交接。底下的街道旁也贴了一张海报,被人撕去了一角,风一吹过便不停翻动, “英社党”这几个字时不时就会显露出来。在很远的地方,直升机掠过屋顶,像只青蝇一样盘旋了一会儿,突然一个转弯就飞走了。那是警方在巡逻, 从窗户窥探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不过巡逻没什么好怕的,可怕的是思想警察。
在温斯顿身后,电屏不断传来碎碎念的声音,还在讲生铁的事情,以及第九次三年计划的圆满大成功。电屏发送讯息的同时也在接收讯号,温斯顿不管发出什么声音,即使是非常低声的悄悄话,电屏都收得到,而且只要温斯顿待在这块金属牌的“视线范围”内,他的一切动作和一切声音都会被看到、听到。当然,你没办法知道自己当下是不是被监控,也不知道思想警察有多久接上某个人家里的电屏,又是怎么监控,只能靠猜的。说不定他们一直都看着每一个人。但不管怎么样,他们什么时候想接上你家的电屏都可以,你日常生活的前提就是有人会听到你发出的每个声音,除非周遭一片黑暗,否则就会有人看到你的每个动作,你就是得这样生活,而且生活也就是如此,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温斯顿一直背对着电屏,这样比较安全,不过他也很清楚,就算只是背部也能透露讯息。一公里以外就是真相部,也就是他工作的地方,高塔式的白色建筑耸立在一片烟尘弥漫之中,他对这景象有点反感,想着这就是伦敦,**起降跑道周围*大的城市,这里也是大洋国内人口第三大的行政区。他努力回想童年,希望能知道伦敦是不是一直都像这样,是不是一直都看得到那些十九世纪的烂房子?房子四周用粗大的梁木撑着,窗户用硬纸板挡着,屋顶还是波浪状的铁皮,诡异的花园围墙已经东倒西歪。还有那些遭受轰炸的地点,空气中散布着灰泥粉尘,瓦砾堆上杂草丛生,炸弹在这里清出一大块空地,有人就占地为王,擅自盖起丑不拉叽的木屋,就像鸡舍一样。但没有用,他什么都想不起来,只能想起一些光线明亮的静态画面,没有背景,他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真相部在新语中称为“真部” ,这栋建筑和他眼前所见的任何东西完全不一样,这是一栋巨大的金字塔建筑,外墙是光亮无比的白色混凝土,高耸入云,一层又一层向上堆叠,高达三百米。从温斯顿站着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白色外墙上用优雅的字体清楚写着党的三个口号: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

作者简介

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
1903年生于印度,在英国成长。少年时入读著名的伊顿公学,毕业后因成绩一般、家境不富裕无力攻读大学,考取了公务员,被派到缅甸任警察。1927年辞去公职回到伦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因伤回国后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宣传工作。后来又从事专栏书评写作。1950年死于肺病。
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代表作有《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