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文化通论

包邮齐鲁文化通论

1星价 ¥42.0 (3.5折)
2星价¥40.8 定价¥12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908754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749
  • 出版时间:2015-04-01
  • 条形码:9787209087544 ; 978-7-209-08754-4

本书特色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通过人们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人文积淀物。 周立升//蔡德贵主编的《齐鲁文化通论(上下)》详细介绍了齐鲁之地的文化概要,更强调重视鲁文化中仁德治国的一面,使仁者型的鲁文化与智者型的齐文化真正融会贯通起来,我们这个民族就会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内容简介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难以科学地、严格地和精确地予以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简略地说,文化即人文化成。概括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通过人们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人文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行为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的总和。

目录

《齐鲁文化通论:上》:

绪论齐鲁文化概说
**节 齐之为齐与鲁之为鲁
第二节 齐文化、鲁文化、“齐、鲁文化”和齐鲁文化
第三节 齐、鲁两种文化的不同氛围和特点
第四节 齐、鲁文化的汇合与中国传统文化

**章 齐鲁文化之源
**节 齐鲁文化的前奏
第二节 东夷文化

第二章 齐鲁文化生态
**节 鲁地依岱宗,齐州烟九点
第二节 布帛鱼盐多,桑麻之业盛
第三节 齐鲁两国的社会结构

第三章 鲁国仁政
**节 鲁国的建立与沿革
第二节 鲁国与宗法农业社会
第三节 鲁国的礼乐传统

第四章 齐国霸政
**节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国霸业
第二节 “尊贤而上功”的治国之道
第三节 法治与术势
第四节 尚武之风与兵道

第五章 鲁文化与儒墨显学
**节 孔子与儒学的创建
第二节 孔孟之间的儒学传承
第三节 孟子——儒学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第四节 墨子与墨家学派

第六章 齐文化与稷下之学
**节 稷下黄老学派
第二节 荀子——稷下儒家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节 稷下其他学派

第七章 秦汉之后齐鲁文化的流变
**节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齐鲁文化
第二节 两汉经学与齐鲁文化
第三节 魏晋至清代的齐鲁文化
第四节 儒学内部的自我否定

《齐鲁文化通论:下》:
第八章 齐鲁宗教
**节 齐鲁方术之学
第二节 道教与山东
第三节 丘处机与全真道
第四节 山东地区的其他宗教

第九章 齐鲁文学
**节 齐鲁文学的先声
第二节 齐鲁文学的起源
第三节 洗练流畅的历史散文
第四节 气象万千的诸子散文
第五节 经学压抑下的沉寂
第六节 玄学轻灵中的勃发
第七节 繁荣下面的清寂
第八节 宋词元曲竞芬芳
第九节 明清才子自风流
第十节 山东地区的客籍文人

第十章 齐鲁艺术
**节 金声玉振先秦乐
第二节 汉画像石显异彩
第三节 魏晋书苑绽奇葩
第四节 隋唐石窟的魅力
第五节 宋时画坛齐鲁风
第六节 明清建筑的流韵

第十一章 齐鲁自然科学
**节 齐鲁科技
第二节 齐鲁农学
第三节 齐鲁医学
第四节 齐鲁纺织

第十二章 齐鲁教育
**节 私学设立
第二节 稷下学宫
第三节 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第四节 山东书院
第五节 山东大学堂

第十三章 齐鲁风俗
**节 齐俗、鲁俗、齐鲁民俗
第二节 齐鲁风筝习俗
第三节 齐鲁婚嫁礼俗
第四节 齐鲁丧葬礼俗
第五节 齐鲁饮食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齐鲁文化通论(套装上下册)》:  地方官制:春秋时期,齐国地方官制比较复杂,与其地域划分相关。童书业认为,战国时《周官》以天子之王畿分为“国”与“野”两大区域,“郊”为其分界线,“郊”以内为“国中及四郊”,“郊”以外为“野”,“郊”即“乡”,“野”即“遂”也。在“国”城以外及“郊”以内分设为“乡”……“郊”以外之“野”分设为“遂”,而直属“国”之大城及卿大夫之采邑称为“都鄙”。春秋时期,齐国的地方官制比较复杂,是一种地方多层次双轨并存制。其**层次,把齐国分为“国”“鄙”两部分,把国中居民编为二十一乡,把鄙中居民编为五属,国下编设为轨、里、连、乡;鄙下编设为轨、邑、卒、乡、县、属,属设官为属大夫。第二层次,在鄙中推行官邑制,官即行政机构,邑是对传统分封采邑制改造而成。官制分暴、部、聚、乡、方,邑制分伍、连、暴、乡、都,在鄙中,古老的村社制度仍保留着。第三层次,士和工商要行使两种职能,即组织生产、组建军队和筹备军资,中心区的工商六乡和士十五乡要分别行使这两种职能。士十五乡的行政编制为轨、里、连、乡,军队编制为伍、小戎、卒、旅军。同时,边缘区官制邑制配套以事制和器制。事制组织生产,器制征收军赋和筹集军资。战国时期,齐国实行的地方制度是乡、遂、都制。乡设官乡老或乡大夫,其自下而上的设制是比、闾、族、党、州,五州为一乡。遂设官为遂大夫,其设置为邻、里、郝、鄙、县,五县为一遂。都设官为大夫或令,其设置为井、邑、丘、甸、县,四县为都。据推测,齐乡遂系统设在齐国原来的统治区,乡系统是由春秋时期国制中的士十五乡发展而来的,遂系统是由鄙制中的属发展而来的,而都系统设在兼并的新区内。战国时期的齐国地方官制呈现复合的二轨制形态。  3.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是指政府设官分职的规范,官吏人仕的途径,甄选的程序,分等定俸的规常,监督考核奖罚的方式等。主要包括教育制度、选任制度、爵禄制度、监督制度、考课制度等。教育制度:春秋时期,随着官僚政体的确立,育才选官成为必然。“三年教人,四年选贤以为长”(《管子·戒》)。这时,齐国实行的是一种基于四民分业定居制度上的“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管子·小匡》)的教育方式。梁启超对此评价说:“要子管子教育之根本,在整齐其民,壹其道德,使无由接于淫非之地。大本既立,其条理则因时变迁。”“教育事业,全责诸地方官吏。”其实,齐国的教育制度是一种职业性的自然教育。但“(农)野而匿,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国语·韦氏解》)。育才人仕的新气象开始出现。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冲破了西周宗法等级制的僵化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学在官府”的局面。“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已成大趋势。这样,官学崩溃,私学兴起。“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孔子授徒三千,大开私学之风。当时,各国君主及诸侯都扶植和资助私学,允许士人自由流动。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