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485018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9
- 出版时间:2015-05-01
- 条形码:9787534850189 ; 978-7-5348-5018-9
本书特色
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 ——清·胡寅 东坡以龙骥不羁之才,树松桧特立之操,故其词清刚隽上,囊括群英。 ——清·邓廷桢 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其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 ——清·陈廷焯
内容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以坦荡磊落、挥洒自如的艺术风格,高雅脱俗的艺术境界,炉火纯青的艺术语言,开创宋词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词或豪放,或婉约,或旷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本书精选了苏轼132首词,涵盖了叙事、赠答、咏史、田园、咏物等各类佳作,同时兼顾豪放、婉约等不同风格的作品,加以导读、注释和评析,希望对于读者理解苏轼词有所帮助。
前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终年66岁。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近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他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和诗词是后人反复研究和欣赏的对象,他因书法被尊为北宋四大书法名家之一。他对儒学经典、诸子百家、前朝历史、中医中药、佛教道教、音乐舞蹈、饮食养生、天文博物、自然物理方面都有深湛的研究,他以容纳整个山川宇宙的阔大胸怀,感动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后人。应中州古籍出版社之约作这本词集的注析,我想借此机会在导读中分两个部分(“苏轼生平简介”和“苏轼的词”)向读者介绍这位文学巨匠,而又以生平简介为主。之所以要在谈论词作之前介绍他的生平,是希望读者对苏轼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只有对他生活的背景和仕宦履历有所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其作品的真实内涵,走进他的心灵深处。
一、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的祖父叫苏序,有苏澹、苏涣和苏洵三个儿子。苏澹和苏涣都考中了进士,唯独苏洵“不喜学”,直到27岁时才发愤读书,“六年而大究六经百家之书”。苏洵有三个儿子,老大苏景先早逝,老二苏轼、老三苏辙,皆自少年便聪颖异常。苏轼8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他似乎天生对诗文有很深的感悟,对文字的敏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当时有从京城到蜀中的人,带来石介写的《庆历圣德诗》给张易简看,苏轼在旁细听,问道:“石介是什么人?”先生斥道:“童子何用知之?”苏轼振振有词地说道:“如果他是神仙,当然不敢闻知;如果是世间人,有什么不可以了解的?”十来岁时,他已能写出很好的文章。据说有一次苏洵读欧阳修的《谢宣诏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命苏轼模拟其表写篇文章,苏轼信手写毕,其中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之语。苏洵看罢十分高兴,叹道:“此子他日当自用之。”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用了两个相当深奥的典故。前一句出自《诗经·小雅·都人士》:“匪伊垂之,带则有余。”郑玄笺:“此言士非故垂此带也,带于礼自当有余也。”后一句出自《论语·雍也》:“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何晏集解:“孟之反贤而有勇,军大奔,独在后为殿。人迎,功之。不欲独有其名,曰:‘我非敢在后拒敌,马不能前进。’”神童气象,那时已经初见端倪。
苏轼19岁娶了王方之女王弗为妻,20岁时,以诸生身份拜见成都知府张方平,张方平一见,以国士待之。其后苏轼与苏洵、苏辙能噪声于士大夫之间,与张方平的极力鼓呼是分不开的。
嘉祐元年(1056),21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取得了乡贡资格后,旋即赴汴京参加嘉祐二年的礼部会试。本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主考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同考官梅尧臣阅罢苏轼答卷后,深感其文气势雄浑,于是推荐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罢大为叹赏,本想把此卷置于**,又疑此文可能是弟子曾巩所为,为了避嫌,将此卷置于第二。事后得知写此文者乃苏轼,感叹道:“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欧阳修为什么对苏轼的文章如此欣赏呢?原来直到仁宗嘉祐之前,文坛上一直弥漫着华而不实、崇尚字雕句琢的浮靡风气,力主文以载道的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而苏轼的雄文恰恰符合了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故而得到欧阳修深深的嘉赏。不过此举也得罪了很多人。有一次欧阳修在回府的路上,竟遭到了被他黜落的举子们的合力围攻。《宋史·欧阳修传》说:“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就在苏轼顺利通过殿试取得乙科及第时,不幸的事发生了,这年四月,母亲程氏因病去世,尚未得官的苏轼只得离开京城回到眉山,去尽三年之孝。直到嘉祐四年(1059)年底除丧,才侍奉着父亲苏洵再次出川,赶回京师。经过长江三峡时,苏轼已经写了不少的诗,他把这些诗编辑成集,取名《南行集》。此时的苏轼进入了诗词创作的高产期,他似乎有着永远发散不完的人生感慨,不得不形诸笔端,必宣泄之而后快。
嘉祐五年(1060),苏轼被授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一年后赶上朝廷举行制科考试,不甘下僚的苏轼参加了这次考试,获第三等,于是再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兼府学教授。苏轼带上妻子王弗赶到凤翔府,公务之余,他继续诗文的创作,在这期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篇章,以及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未必都是名篇,但从他创作的激情和数量来看,的确为他以后成为诗文名家奠定了基础。
苏轼属于坦荡外向的磊落性格。他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了在凤翔府时的一些生活片段:“轼有所为于外,君(王弗)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意思是说苏轼出外公干,妻子王弗每次都要仔细询问他到哪里去,和什么人打交道,还要叮嘱他:“你离家人远,一切都须小心谨慎。”苏轼在客厅里接待客人,王弗都要在屏风后细听,客人走后,她便会对苏轼说:“此人不是个厚道人,说起话来过于油滑,专拣你爱听的说,你何必跟他多费口舌?”在为人处世方面,应该说王弗确实比苏轼聪明。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三年任满的苏轼离开凤翔回到京师,授判登闻鼓院之职。召试秘阁,又获得了第三等的上佳成绩,改官直史馆。眼看着仕进之门向他层层打开时,不幸的事又接连发生:这年五月,夫人王弗病逝;治平三年四月,父亲苏洵病故。苏轼不得不护送着父亲和妻子的灵柩再次回到眉山。这期间,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神宗熙宁二年(1069)回京后,朝廷委任他为主管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算是很像样的朝官了。此时正当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之际,王安石打算变更科举旧制,神宗拿不定主意,召集两制三馆官员集体讨论。不知轻重的苏轼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质疑,自然成了“阻碍改革的保守派”,被下放到开封府担任推官。正赶上神宗为孝敬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氏,下旨在开封府购买浙灯四千余盏,合同签订后,朝廷又压低收购价。苏轼认为此举很不妥当,于是上了一道《谏买浙灯状》。这下捅了马蜂窝,立刻招来不少官员的弹劾。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自请出京,担任了杭州通判。这是他仕途上**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用现在的话说,他是“带着情绪”离开汴京的。这种情绪一直没有消减,延续到熙宁七年(1074)任密州知州、熙宁十年(1077)调任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调任湖州知州这些年中。当然,一心想为百姓做些好事的苏轼,还是在任期中恪尽职守,尽到了父母官应尽的职责。
然而他对新法的不合作态度,一直令很多朝官耿耿于怀。元丰二年(1079)在湖州任上,他突然因“写反诗”遭到逮捕,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变法派的李定、舒亶及骑墙派大臣王珪都想将他置于死地,幸赖太皇太后曹氏和大臣吴充、同年进士章惇等人解救,也包括神宗的省悟,他*终没有被施以极刑,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来到了长江边上这座小城“监督改造”。这是他仕途上第二次遭受打击,而且是相当沉重的打击,以致他到了黄州后对仕途几乎完全绝望,于是修建东坡雪堂,躬耕堂下,打算终老于此了。这一时期,他深深感到了仕途的险恶,起初连诗文都很少再写,直到元丰四年、元丰五年时,缓过些神来的他才渐渐恢复了旧有的创作激情,记录下那段不凡岁月的点点滴滴。
这一待就是四年多,直到元丰七年(1084)四月,才得到量移汝州仍任团练副使的任命。这段日子里,苏轼在黄州知州陈轼、继任知州徐大受、通判孟亨之的遮护下,在黄州人潘大临等人的关照下,在夫人王闰之、爱妾朝云的亲情呵护下,熬过了艰难的岁月,同时增加了很多人生的阅历,看穿了很多人情世态。一年后,他对仕途彻底死了心,向朝廷申请归老于常州宜兴,很快得到了恩准。谁知命运总是捉摸不定,元丰八年(1085)初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立刻起用老臣司马光、吕公著主政。一时间局势大变,苏轼也迎来了仕途上的第二春,很快被起用为登州知州,到任几天便受召回朝,被命为中书舍人,年内再擢为翰林学士。对于一个文士来说,这几乎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从元祐元年(1086)到元祐四年(1089),苏轼既出尽风头,又饱尝了宦海倾轧。可悲的是,此时倾轧他的并不全是变法派人物,不少人恰恰是司马光大旗下的旧党官员。这些官员没能团结一致,却自我分裂成三个派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蜀党、洛党和朔党。变法派官员以及旧党三派官员都在争取对朝政的控制权,不惜互相攻击,处在*弱势的蜀党受到了十分猛烈的攻讦,而苏轼又是蜀党的标杆人物,这就注定了他必须再次离开朝廷。为了达到把苏轼踢出朝廷的目的,侍御史王觌上奏:“苏轼去冬学士院试馆职策题,自谓借汉以喻今也。其借而喻今者,乃是王莽、曹操等篡国之难易,缙绅见之,莫不惊骇。”监察御史赵挺之也为此屡上弹劾之文。监察御史王彭年上书言苏轼担任侍读时“密藏意旨,以进奸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苏轼自知难以立身于朝,只得力请辞官,元祐四年(1089),得到了杭州知州的任命。此时他虽然心力交瘁,还是没忘记为杭州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比如清理葑草、疏浚河道,使杭州变得更加美丽。
苏轼在杭州干足三年,元祐七年(1092)二月,改知扬州。当年九月,又鬼使神差地被召回朝,当了更大的官——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如果没有政治上的风云突变,苏轼或许能在这个位置上待几年,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垂帘听政八年多的太皇太后高氏于元祐八年(1093)九月因病辞世。哲宗亲政后,立刻调转风向,起用变法派的老臣章惇主政。隐忍了多年的章惇可不管什么蜀党、朔党还是洛党,只要是出于司马光旗下的官员,一律赶尽杀绝。于是乎旧党官员接连被贬出朝廷,苏轼也被贬到中山府去当知府。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绍圣元年(1094),厄运再次光顾了他,被贬为岭南的英州知州。走到半路,追贬惠州安置的诏命又来了。仅仅一年多,苏轼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巨变,由翰林承旨的高官骤然成了贬谪岭南的罪犯。从绍圣元年始,苏轼过起了比黄州团练副使更艰难的日子。此前的元祐八年(1093)八月,他的夫人王闰之卒于汴京,所以此时遭贬南迁,身边只带了幼子苏过和爱妾朝云。不过这次遭贬,他的情绪并没有初贬黄州时那么糟糕,大概是“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的缘故吧。遗憾的是,一年多后,朝云死在惠州,苏轼身边连一个女人都没有了。好不容易熬到绍圣四年(1097),一场更大的灾难再次降临,他被追贬到了海南的儋州。在古代,那是一个内地官员视为有去无回的死亡之地。然而由于他越来越达观的人生态度,竟奇迹般地熬到了哲宗去世、徽宗即位的元符三年(1100)。大赦使他从儋州重新回到内地,而且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常州故宅。不过这位历尽万难的老人,终因内热过度无法排解,到达常州宜兴一个多月便与世长辞了。
二、苏轼的词
词这种文学形式在*初兴起时,仅仅是民间的俚语小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配乐演唱小曲,后因其形式活泼,内容也大多是歌咏生活中的种种情感,慢慢引起了文人们的关注。大约在中晚唐以后,才陆续出现了出自文人之手的词。五代时期,词的衍续主要集中在南唐和后蜀,这是因为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这两个偏国相对安定,又都比较富庶,贵族阶层的享乐欲望十分强烈,于是大量以词为载体的绮丽之作开始出现,成就*大的,当属南唐中宗李和后主李煜。宋朝建国后,词在中原地区并没有马上出现繁荣的局面,这一点从唐圭璋辑录的《全宋词》即可证明。到宋仁宗庆历以前,只有潘阆写过几首《酒泉子》,范仲淹写过几首杂词,接下来便是柳永了。柳永是个风流公子,一生中很多时间在花街柳巷里度过,他的词大多数属于艳情词。当时号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个时期,宋朝进入到完全安定的状态,再加上宋朝抑武重文的基本国策,使得文人士大夫不但政治地位很高,生活也很安逸和考究,于是一些身在高层的文人开始醉心于词的创作和鉴赏,逐渐形成了以晏殊为领军人物的创作群体。这些人的词作,都还沿袭着南唐、后蜀绮靡香艳的风格,只不过比起柳永的词更加典雅而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既定的风格几乎没有多少改变。
苏轼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创作范围和空间。在他看来,词不能仅仅作为咏妓女、咏美人、咏风花雪月的专属工具,而应该向“言志”的诗靠拢,承载人们各种各样的情感元素。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以做到并且可以做得很好的事,于是他笔下的豪放词汩汩而出,大大丰富了词作的内容和题材。后来有人把苏轼的词作理念称为“以诗为词”,更多的人则是把他的创作归结为“开创豪放一派”,总之这种“苏轼现象”,客观上使宋词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宽广、更加丰富多样的繁荣时代。从这一点上说,对宋词发展贡献*大的有两个人:一是柳永,把旖旎香艳写到了极致;二是苏轼,把壮志豪情写到了极致。虽然从宋到清不少人批评苏轼“不晓音律”,属于外宗,其实这丝毫不影响他在词史上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
客观地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和“开创豪放一派”或许*初并不是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历史给了华夏民族一个豪放不羁的苏轼——他的性格注定了只要他肯涉足于词的创作,就绝不会墨守成规,不会蹈袭前人的老路。因为这个人一生中所有的行为,都是在突破前人、突破自我中蹒跚而行,只不过有些事他想突破而突不破,于是就成了失败者。比如他想在治国理念上有所突破,不被历史允许;他想在佛学理论上有所突破,可惜*终不得不承认“着力即差”;他甚至想在酿酒工艺上有所突破,结果酿出了比醋还酸的酸汤。而他想在书法绘画理论上有所突破,于是成为了书法大家和绘画理论的成功者;他想在烹饪上有所突破,于是有了流传千载的“东坡肉”,有了“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立其目;久久行,金丹熟”的成功养生秘诀。苏轼是个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人,这完全是由于他特定的性格所致,绝不是靠拜师学艺能够达到的境界。我一直认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都是天生其才: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而他几千个弟子,哪个超越他了?蒲松龄连个进士都考不上,却写出了名垂千古的《聊斋志异》。任何时代的所谓“出身”,只不过是统治者制定的游戏规则,与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完全不是一码事。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绝非正统的“学院派”,南宋的辛弃疾更不是正统的“学院派”,可到了今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壮士旌旗拥万夫”“生子当如孙仲谋”等词句,几乎是妇孺皆知。我认为文学创作的开拓与创新,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特定作者的特定性格决定的,而不是庸俗教育所能奏效的。
苏轼并非属于完全彻底地“离经叛道”,他同时也写过很多柔丽美艳的词,所以“开创豪放一派”或许*初并不是出于理性的思考,他只是认为词不应该仅仅限于一种格套、不准越雷池一步而已。苏轼的婉约词写得并不比其他名家差,这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既有大江东去的万丈豪情,又有怜香惜玉的柔情万种,是个感情*丰富*完整、行事*磊落*坦诚的真男人。他心里没有肮脏和阴暗,对别人没有任何防范和猜忌,他喜欢朋友,以至于不辨真假,屡屡遭受“朋友”的暗箭;他喜欢女人,但只喜欢心性聪慧能懂他的女人,而不是那些射干狐狸。他的婉约词,大多是为友情、爱情所作,所以同样受到后人的喜爱。如歌咏爱妾朝云的《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既写出朝云的妩媚,更写出要爱她千年的真情实感,用现在的话说,这是“*美的爱情”,而绝不是对女性的轻薄。
苏轼的词不拘一格,还体现在他常常把田园风貌写进词中,这多少受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典型的“田园词”:“簌簌衣巾落枣花,村里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类词反映的是苏轼热爱自然、努力把自己融入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襟怀坦荡的君子们共同的生命追索。
本书共选了苏轼词132首,大体涵盖了叙事、赠答、咏史、田园、咏物等各个类别的佳作,同时照顾到豪放、婉约等不同风格的作品。我想,读罢这些荡涤心灵的优美文字,我们或许会对这位千年等一回的文学巨人有更深刻更完整的认知。
李之亮
2014年1月于北京昌平
目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满庭芳(蜗角虚名)
无愁可解(光景百年)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一丛花(初春病起)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满庭芳(归去来兮)
满庭芳(香雕盘)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踏莎行(山秀芙蓉)
西江月(送钱待制)
西江月(照野浅浪)
西江月(平山堂)
西江月(送别)
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
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
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渔家傲(七夕)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鹧鸪天(笑捻红梅翠翘)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定风波(重阳)
定风波(感旧)
定风波(月满苕溪照夜堂)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定风波(春情)
定风波(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定风波(送述古)
定风波(有感)
定风波(自述)
南乡子(赠行)
南歌子(游赏)
南歌子(湖景)
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
南歌子(湖州作)
南歌子(暮春)
好事近(黄州送君猷)
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望江南(超然台作)
望江南(暮春)
卜算子(感旧)
瑞鹧鸪(观潮)
十拍子(暮秋)
清平乐(秋词)
昭君怨(送别)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三部乐(情景)
阮郎归(初夏)
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江神子(猎词)
江神子(恨别)
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送春)
蝶恋花(述怀)
行香子(寓意)
行香子(述怀)
菩萨蛮(天怜豪俊腰金晚)
菩萨蛮(新月)
菩萨蛮(七夕)
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菩萨蛮(西湖)
哨遍(为米折腰)
满江红(忧喜相寻)
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人娇(或云赠朝云)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如梦令(有寄)
如梦令(春思)
南歌子(再用前韵)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减字木兰花(立春)
浣溪沙(新秋)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浣溪沙(渔父)
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浣溪沙(和前韵)
浣溪沙(咏橘)
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
浣溪沙(前韵)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浣溪沙(荷花)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浣溪沙(有赠)
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
浣溪沙(扬州赏芍药樱桃)
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感旧)
浣溪沙(自适)
渔家傲(赠曹光州)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
满庭芳(归去来兮)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点绛唇(闲倚胡床)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南乡子(宿州上元)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浣溪沙(送叶淳老)
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
念奴娇(中秋)
醉翁引(琅然)
渔父(渔父醉)
渔父(渔父醒)
生查子(诉别)
西江月(梅花)
节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①,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④,又恐琼楼玉宇⑤,高处不胜寒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⑦,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
【注释】
①丙辰: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当时41岁,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 ②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此时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节度掌书记。 ③“明月”二句: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④乘风归去:作者想象之词,谓能乘着清风飞到月宫。 ⑤琼楼玉宇:月亮中的华丽宫阙。《大业拾遗记》载,唐人瞿乾佑在江边赏月,有人问他:“月中有何物?”瞿乾佑指给他看,但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灿然”。 ⑥不胜(shēnɡ):禁受不住。 ⑦低绮(qǐ)户:指月影渐移,使锦绣的门窗影子逐渐变低。绮户,雕绘华美的窗户。 ⑧千里共婵娟:指天下共享一轮明月。婵娟,美好,这里指月中的嫦娥容貌姣好。
【解析】
这首词是苏轼的名篇佳作之一,古往今来,传诵不歇。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确非虚言。全词主题是怀人,时间在中秋之夜。作者既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又以宽广的胸怀表示人不可因离别而陷入愁思,而应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全词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深思索,除了美感之外,还能给读者以处世的启迪。
上阕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面对一轮明月,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勾画出一个天上的世界。“我欲乘风归去”,是说自己很希望能像仙人一样,摆脱世俗的羁累,飞升到广袤无垠的天国,体现了作者在仕途上受挫后压抑沉闷的情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旦在仕途上受到挫折,往往需要借助于道家学说来加以解脱。苏轼作为一个封建士子,也必然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厚影响。可贵的是,他没有因暂时的逆境而丧失对人生的追索。他觉得天上的琼楼玉宇固然美好,但毕竟有寒凉之感,所以打消了飞仙的念头,深感还是人间更加美好,更有真情。这几句话不仅把作者的生活态度表达得十分清楚,同时还有告诫世人的意味,“高处不胜寒”,是在规劝人们不要觉得仙境之中就万事顺遂,人既为万物之灵,就要真真切切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下阕佳句迭出,先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揭示出万事万物的必然规律:一个月之中,月儿又圆又亮,仅仅一两日而已;人生之中,“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尽管如此,人毕竟还有*美好的情感,不要因为有失落、悲痛、折磨、苦难,就怨天尤人。把自己放在“渺沧海之一粟”的大背景下体味,就不会为一点点的得失悲欢而萦心系怀了。接着又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是全词的高潮。作者把对人生*美好的祝愿献给千里之外的手足兄弟,同时也把这份祝愿献给天下所有的人。正因为这句话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成了千古绝唱,成了人们相互祝福的常用语。苏轼这种博爱胸襟,是他人格的主流,他虽然也有“悲欢离合”,也有愤懑不平,但他心中总是希望大家都好。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中有这样几句话:“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正是由于他觉得“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才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才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互敬互爱,共享一轮明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②,人道是③,三国周郎赤壁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⑥,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⑦,樯橹灰飞烟灭⑧。故国神游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古地名,此词所指是今湖北黄冈西部的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关于三国时期发生赤壁大战的遗迹究竟在何处,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清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六说:“赤壁山,(嘉鱼)县西七十里。《元和志》:‘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时未置嘉鱼也。其北岸相对者为乌林,即周瑜焚曹操船处。《武昌志》:‘操自江陵追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图经》云:‘赤壁,在嘉鱼县。苏轼指黄州赤鼻山为赤壁,误矣。时刘备据樊口,进兵逆操,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也。操诗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地是矣。今江汉间言赤壁者有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当以嘉鱼之赤壁为据。’” ②故垒:当年大战后残存的工事遗迹。 ③人道是:听别人说是。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载:“东坡云:‘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这里是不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古战场,苏轼本人也不敢肯定,故而含糊其辞。 ④周郎赤壁:东吴周瑜大破曹操大军的赤壁战场。周瑜字公瑾,汉献帝建安三年,他被孙策授予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军中呼之为“周郎”。 ⑤卷起千堆雪:喻波涛翻滚,激起的巨浪宛如千堆白雪。 ⑥小乔:桥玄的小女儿。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建安初年,周瑜跟随孙策进攻皖城,得桥公二女,都生得天姿国色。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⑦羽扇:白羽制成的扇子。纶(ɡuān)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一说是配有青色丝带的头巾。相传三国时为诸葛亮在军中所用,所以又称为“诸葛巾”。 ⑧樯橹:通行的本子做“强虏”,很难讲通。宋人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四载其曾亲眼见过苏轼的手迹,是“樯橹”而非“强虏”。樯,桅杆。橹,船桨。⑨故国神游:即神游于故国。故国,指古代吴、魏大战的故地。 ⑩华发:花白的头发。古代“花”和“华”是异体字。一尊:即“一樽”。樽,古代盛酒器,有圆形、方形数种。此处泛指酒器。酹(lèi):以酒浇地,表示祭奠。此处指作者将酒倾进大江之中,以表祭奠。
【解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与名篇《赤壁赋》前后而作。
这是一首万人传诵的千古绝唱,开篇便是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四个字,把滚滚长江一泻千里的壮观气象极为浓缩地概括出来,读之令人精神振奋,随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是把以长江为主线的江南江北群雄争逐场景纵向地展现出来,可谓风云变幻,一派沧桑。仅这几句,就不知使多少豪杰为之倾倒,多少文人为之慨叹。其宏观的把握,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境界。宋俞文豹《吹剑录》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个比况,形象地说明了这几句词极强的震撼效果。接下来的数句紧扣主题,形象地描写了眼下的赤壁古垒,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岁月,依旧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水没有穷尽,人们对古垒的瞻仰和缅怀也就没有穷尽。这美如画卷的江山,曾经出现过多少英雄豪杰。
下阕紧随上文,进入更加具体的演绎和勾画:当年雄姿英发的东吴周郎,曾经在这里立下盖世奇功,那是多么令人感叹的场景;还有那手摇羽扇头戴纶巾的诸葛孔明,谈笑之间便令几十万曹军灰飞烟灭,那又是多么令人称绝的场景。此时的苏轼,已经完全沉浸在金戈铁马的群雄争霸当中了。人谁无少年?哪个少年没有建立奇功的宏大誓愿?可惜历史给人们提供的平台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此刻站立在赤壁矶头的苏某,也曾有过为国立功的豪情,也曾有过以古人为师的壮志,然而日复一日蹉跎至今,岂不是愧对这些英雄?末句用“人生如梦”结尾,表达出对无力建功立业的深深的慨叹。
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在于用很少的文字表现出阔大的场面,仿佛把那场震惊华夏的大战全景展示无遗,在场景中立起的英雄形象,既高大又逼真,宛如就在眼前。这些英雄中或多或少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起码是有作者对英雄们的崇仰之情。金代元好问《书赤壁赋后》说:“夏口之战,古今喜称道之。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许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郭沫若《读诗札记四则》说:“在赤壁之战时也有小乔参加,出场人物有周瑜、小乔、诸葛亮,连东坡自己也加进去了,因为他在‘神游’。”虽然说得诙谐,却非常准确,如果此篇里没有好事的苏轼参加,连他自己都不会允许。自古及今对此词的评论多如牛毛,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还是由读者自去体味,或许更能得其精髓。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③,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⑤。 料峭春风吹酒醒⑥,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⑦,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指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此时苏轼仍在黄州贬所。 ②沙湖:湖泊名,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苏轼此次是到沙湖看地,准备在那里筑屋归老。 ③雨具先去:防雨的用具先已放在家中,没有带来。 ④芒鞋:草鞋。轻胜马:走起路来比骑马还轻快。
⑤一蓑烟雨任平生:意谓自己从来都是身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过着亲近自然的生活。
⑥料峭:寒意尚浓。 ⑦萧瑟:下雨刮风的声音,代指风雨。
【解析】
这首词写作者去沙湖路上遭遇风雨的情景。从字面上看像是一幅田间写照,但我们不可忘了它的背景。此时苏轼贬居黄州已是第三个年头,他已断绝了仕途之想,又身为羁臣,不可能返回家乡,所以打算在黄州沙湖躬耕垄亩,做个避世的田舍翁。
出行遇到风雨本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这阵风雨对于作者来说,感受却大不相同。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如同人生经历的坎坷不幸道理相同,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形象地把人的一生称为“风雨人生”。这首词揭示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哲理。
上阕开篇即写途中遇雨,作者的态度是不怕,边吟啸边徐行,表现了作者不以仕途得失萦心的开阔胸怀,这也与此行的目的有直接的关系,他要到沙湖买地卜居,本身就是想“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连这点风雨都禁受不得,还算什么大丈夫?只要你对风雨采取处之泰然的态度,那么任何“风雨”都奈何不得你。下阕写风雨过后,山头夕照重新出现,驱散了风雨给人带来的寒冷,再回过头去看那受风被雨之处,早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静谧境界了。风雨总有停歇时,坎坷总有平坦时,人生的旅途也总有否极泰来的一天,只要你把“物”与“我”的规律摸透,即使暂时处于逆境,也大可不必怨天尤人,丧失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十年生死两茫茫②,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④。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⑤,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⑥。
【注释】
①乙卯: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此时40岁,在密州知州任上。 ②十年生死:作者的结发妻子王弗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病逝,至此已经过了十年。两茫茫:两地茫茫,意思是说一在人间,一在泉下。 ③千里孤坟:王氏的坟在苏轼老家眉山,与密州相隔数千里之遥。 ④“尘满面”二句:作者自谓这十年之中,自己奔波劳碌,已是风尘满面,两鬓斑白,即使与亡妻相见,恐怕她也认不出来了。 ⑤轩窗:窗户。唐孟浩然《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⑥短松冈:长满小松的山冈。指王氏的坟墓。
【解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苏轼是很爱他妻子的,他与王弗两小无猜,感情弥笃。中进士后,王弗陪伴他到凤翔府任官,任满回京不久,二十几岁的王弗便因病去世。为了表示对妻子的挚爱,苏轼再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继室。
上阕直抒胸臆,感叹与妻子相别已整整十年。这句话既表达了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的怆痛,又感慨自己在这十年中是何等地忍受煎熬。接下来叙述仕途的坎坷,由于奔走于仕宦之途,如今的苏某已是个尘土满面、两鬓发白的老者了。下阕写梦境。由于对妻子一往情深,所以梦见亡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梦境又是如此真切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久别重逢的恩爱夫妻*真实的写照。可惜这次相逢仅仅是瞬间一梦,这就更加重了悲凉的气氛。结尾表达了对妻子永远不能忘怀的真挚情感:那埋葬着爱妻的青松小冈,将成为今后永远令他肠断的地方。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词选》精选苏轼词作精品,并辅以注释。是不可多得的苏轼词作精选。
李之亮,男,1950年生,河北黄骅人。1978年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84年肄业于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讲习班。历任郑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致力于宋代文献整理与研究三十余年,是宋代文学、史学、文化史方面的学者。迄今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60余部、合计110余册。史学方面的代表作有《宋代郡守通考》(10册)、《宋代路分长官通考》(3册)、《宋代京朝官通考》(5册);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有《张舜民诗集校笺》、《王荆公文集笺注》(3册)、《欧阳修文集编年笺注》(8册)、《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6册)、《苏轼文集编年笺注》(12册);文献整理方面的代表作有《续博物志》、《海录碎事》(2册)、《宋史全文》(3册)、《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4册);文史普及方面的代表作有《宋词三百首》、《辛弃疾词选》、《柳永词选》、《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一本书读懂宋朝》等。此外还创作了多卷本长篇小说《赵宋王朝》,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前六部《火德宏基》、《烽戎底定》、《仁宗皇帝》、《宋神宗》、《少年天子宋哲宗》和《徽钦二帝》共10册,预计全书十部16册将在2017年全部完成。上述著作中,《宋代郡守通考》曾获2002年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21.3¥52.0 -
她们
¥19.2¥46.8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5.5¥58.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1.4¥26.0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20.3¥4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20.9¥49.8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13.7¥29.8 -
山月记
¥19.5¥39.0 -
我与地坛
¥15.4¥28.0 -
遇见动物的时刻
¥31.9¥5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20.9¥49.8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5.1¥4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9¥49.8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2.2¥28.0 -
茶,汤和好天气
¥12.3¥28.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28.3¥58.0 -
夏日走过山间
¥12.6¥30.0 -
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
¥16.0¥38.0 -
通往天竺之路
¥23.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