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的中国宪法学-亲历的体验与感受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的中国宪法学-亲历的体验与感受

1星价 ¥54.5 (5.5折)
2星价¥54.5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628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46
  • 出版时间:2015-06-01
  • 条形码:9787516162835 ; 978-7-5161-6283-5

本书特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宪法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陈云生研究员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本土培养的**位法学博士,张友渔教授的唯一博士生亲身经历了中国宪法学发展的每一个步骤,本书多是**手资料,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宪法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陈云生研究员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本土培养的**位法学博士,张友渔教授的唯一博士生亲身经历了中国宪法学发展的每一个步骤,本书多是**手资料,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目录

自序**章 导论:宪法为什么是重要的 ——基于从高级法到宪法至上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与历史经验的 解读 一 从“先有罗马法,后有宪法”说起 二 宪法的高级法文化和知识背景与成长经验 三 宪法至上地位的实体确认 四 反思性体悟第二章 中国宪法学的文化和知识学科背景与基础 **节 中国宪法学的西方知识学科背景与基础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宪法观念和思想 二 中世纪时期对后世宪法学作出的贡献 三 启蒙时期对宪法学的奠基 四 西方宪法学已取得的一般成就 第二节 中国宪法学的古代文化和知识背景与基础 一 为什么要溯源于上古时代本土的宪法思想和相关典籍的 知识资源 二 先秦典籍中的“宪”与“宪法”思想和相关形制 三 《洪范》——一部与近、现代宪法神似与形具的奇特文件 四 上古宪法思想和《洪范》如何以及何以才能够成为 中国现代宪法的本土资源 第三节 中国宪法学的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指导 一 中国宪法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的基本要义是 中国宪法学研究的理论指导 二 马克思主义法学、宪法理论在中国宪法中的体现和 发展第三章 现行宪法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说 二 创新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能和形制的中国特色 第二节 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一 爱国统一战线 二 政治协商会议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在中国建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和社会 发展的必然 二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 三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 四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消除各民族间事实 上的不平等 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人权的保护 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当代世界性的民族问题的解决和 民族人权保护的潜在价值 七 加强民族理论研究,坚持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四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宪法学发展的大致历程 **节 起步阶段 第二节 初转阶段 第三节 辉煌时期 一 宪法学人涉入之深 二 公众参与人数之众 三 宪法知识普及之广 四 发表著述成果之多 五 涉猎问题之敏感 六 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之显 第四节 沉寂时期 第五节 随起时期 第六节 奋进时期 一 对新修订的宪法修正案进行了深入的诠释 二 中国宪法学术界试图以科学规范的标准来界定宪法学 学科1本系 三 对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其研究 方法的拓展 四 加强了宪法学中的一些专题研究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宪法学分支学科建构的审思 **节 中国宪法学分支学科创立的学术背景 第二节 宪法学分支学科的笔者个人界说 一 宪法分支学科应当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 宪法学分支学科应当是一个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三 宪法学分支学科应当以宪法学理论为基点进行研究 第三节 “宪法人类学”的创意与建构的作者个人体验 一 “宪法人类学”是宪法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二 从“法律人类学”到“宪法人类学” 第六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宪法的历史性进步 **节 宪法作为多价值的文件载体的超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宪法的阶段性价值目标和 终极价值目标的确定 一 中国宪法的阶段性价值目标的确定 二 中国宪法的终极价值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实现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必须重视利用 宪法手段和宪制安排第七章 感受性分析 **节 应当而且必须重视宪法的科学规范要求 一 关于宪法学科本身的建设 二 应当重视调整中国宪法学的“继往”与“开来”的关系 三 超越盲目与迷狂 四 维护宪法的*高法律地位和*大法律权威 第二节 “比较分析主义”范式对当代人权理论研究的意义 ——对自己两部著作实例的分析 一 “先验制度主义”与“现实比较分析主义”政治哲学 及其进一步建树 二 更理性提升对《权利相对论》和《反酷刑》的体验与 感受 三 结论 第三节 对新兴宪法学派的检视与省思 一 作为学术研究常态的“闯入”现象 二 对现实新兴的宪法研究学派学术作为的检视 三 对新兴的宪法研究学派鹊起的省思 第四节 宪法文化的“启蒙” 一 “启蒙”的一般意义 二 在中国倡导实行“宪法文化启蒙”的历史和现实 理由与根据 三 当代实行“宪法文化启蒙”粗略设想 第五节 宪法文化的自觉 一 “宪法文化的自觉”命题的提出 二 为何在现实中要致力于实现“宪法文化的自觉”? 第六节 宪法文化的超越 一 超越的一般概念及其意义 二 中国传统文化和宪法文化的内在性超越 三 相关的比较分析第八章 呼唤宪法学研究科学理性的回归 **节 宪法学研究科学理性回归的意义 一 宪法学深入研究的学理与实践价值的期待 二 倡导宪法学研究科学理性的回归具有创新宪法学的 意义 第二节 现实针对性分析 第三节 疑问与侧评参考书目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云生,1966年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毕业后在广西从事过司法、教育、行政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深造,师从著名法学家张友渔教授攻读宪法学专业,1981年和1987年先后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本土培养的**个法学博士,也是张友渔教授的唯一博士生)。1981年至今在法学研究所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法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著作几部,发表论文、文章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