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报告-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包邮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报告-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1星价 ¥12.7 (4.9折)
2星价¥12.7 定价¥2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51387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91
  • 出版时间:2015-07-01
  • 条形码:9787105138708 ; 978-7-105-13870-8

本书特色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强化优势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建设就成为民族高校重要的课题。正是基于这一点,总结与梳理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探索发展规律,寻求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对于民族大学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报告--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课题组编著的《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报告--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是基于西南民族大学的具体实践基础并与我国整个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背景结合起来撰写的。其间的许多研究不够全面、认识不够深刻,仅仅是本书课题组的一管之见,敬请批评指正。

内容简介

  《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报告: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个案》结合我国民族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情况,阐述了西南民族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了西南民族大学重点学科发展的优势与困境,并对西南民族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进行了SWOT分析,从学科结构、学位点建设、科学研究水平、学科平台和学科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与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目录

**部分 背景报告
**章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学科建设
一、1949年一1993年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三、21世纪以来我国学科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二章 我国民族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
一、我国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二、我国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措施

第二部分 主报告
**章 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学科建设的起步(1951一1966年)
二、学科建设的停滞(1966-1977年)
三、综合性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1978一1998年)
四、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形成(1999年以后)
第二章 西南民族大学重点学科发展综合报告
一、西南民族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及其成效
二、西南民族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西南民族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对策

第三部分 专题报告
**章 民族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民族学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二、民族学学科的比较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三、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学科概况
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的发展
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的发展规划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发展报告
一、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二、民族史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四章 预防兽医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二、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五章 宗教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二、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六章 法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一、基本概况
二、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三、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发展报告
一、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二、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八章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缅语族)学科发展报告
一、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二、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三、彝语言文学学科的思路与措施
第九章 企业管理学科发展报告
一、企业管理学科现状分析
二、企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三、关于企业管理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十章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发展报告
一、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二、学科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现状
二、中国哲学学科建设思路与措施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民族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报告: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个案》:  1.学科建设与培养方案日趋完善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完善了培养方案,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了紧跟学术动态与前沿理论,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同时坚持以民族社会、文化为主,结合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经过这些年的调整完善,目前逐渐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社会问题、旅游人类学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在迅速衰退。其中特别是以口头方式代代相传的,体现在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节、习俗和手工艺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在迅速衰退。因此需要对那些具有突出价值的,根植于当地、对本民族的文化特性起到重要作用的,在技术和质量上都非常出色的,能反映现存文化传统的价值并在生存上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威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这一领域的研究已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成果丰硕。本方向即以民族学/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2)跨文化社会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亲属制度、社会性别、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控制等一直是人类学形成以来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方向即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特别是西南地区各民族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既研究单个民族的社会问题及其变迁,更注重跨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社会问题的比较。这样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  (3)旅游人类学。现代旅游的兴起,对现代社会与传统社区的变迁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通过旅游者的空间流动,跨越边界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跨文化理解以及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方向主要以人类学和旅游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引,以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客源地为对象,进行跨文化的综合研究,具有交叉学科和应用研究的特点。  此外,本学科一直坚持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合作,在课程设置上加入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同时也通过举办与其他学科交叉互动的专题会议促进学科间的互动,以此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  2.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民族学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建构稳定核心队伍,外聘知名专家学者”的运行机制,突出了“重基础、精专业”的原则,建立起了以校内稳定的核心教师队伍为主,联合外聘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团队。经过多次调整,目前民族学硕士点核心教师队伍包括3位本校教授(张建世、杨正文、马林英)、1位外聘教授(李锦)、2名拥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张原、汤芸)。学术团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老、中、青梯队,并且职称与学历结构也较为合理。同时,本学科也重视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培养,一是鼓励与支持青年教师在国内外一流大学与研究机构进修与访问以提高师资水平与科研能力,并且积极接收外校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来学校进修。也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到海外进修或访问,了解国内外研究的新动向,保持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间的联系与合作,从而维持本学科的科研活力,增强创新性,同时提高对博士与硕士的培养水平。二是坚持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为一些科研项目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并参与指导一些专题研究课题,以借这些专家学者的成熟研究成果与方法,提升课题的理论素养,促进青年学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