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

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

1星价 ¥27.4 (4.9折)
2星价¥27.4 定价¥5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667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9
  • 出版时间:2015-07-01
  • 条形码:9787516166772 ; 978-7-5161-6677-2

内容简介

  作为英国现代小说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意识流小说大师和伦敦“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核心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观念革新、意识流技巧探索、随笔与传记写作,以及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等方面,均对20世纪西方乃至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学术界,虽然对其小说创作中的时间主题、生命意识、性别观念与意识流形式技巧等已经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对其现代主义美学探索与艺术实验的渊源,尤其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中美学家与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画家文尼莎·贝尔等为代表的视觉艺术观与形式论对其发生的影响却尚未有足够的重视。故《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旨在通过对此方面的深入探讨,努力对中国的伍尔夫研究有所拓展与推进。   杨莉馨著的《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通过十章的篇幅,从挖掘主观真实、传递主体意识中“存在的瞬间”、探索语言文字的造型能力与色彩表现力、尝试小说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无限潜能、突破文字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的森严壁垒、实现创作与人格发展中情感与智性的和谐等方面,考察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密切关联,着重分析了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以及文尼莎·贝尔等从观念到实践对于伍尔夫创作的深刻影响,彰显了伍尔夫作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中坚与意识流大师的成就背后,视觉艺术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了伍尔夫鲜明的美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形成背景,也以一个十分突出的个案,印证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文学艺术水乳交融、彼此促进的基本规律。   《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注重史料搜集、美学分析、心理学考察和文本细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史料充分的基础上论证伍尔夫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从一个独特的跨学科角度揭示伍尔夫小说美学得以形成的艺术渊源。   《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尝试在跨学科的视阈中探索视觉艺术理论与实践对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美学的深刻影响,拓展国内伍尔夫小说研究的新空间,具有方法论上的创新意义。

目录

前言

**章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与伍尔夫
**节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节 弗莱·后印象派画展·伍尔夫
第三节 贝尔夫妇与伍尔夫·

第二章 共同捕捉“人类精神生活的韵律”
**节 弗莱的视觉艺术理念与伍尔夫的“内在真实”观
第二节 艺术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同一性

第三章 关于“存在的瞬间”
**节 “在原棉的后面隐藏着某种图式”
第二节 “野鹅从窗前飞过”

第四章 “重新发现结构设计与和谐的原则”
**节 弗莱“结构的设计”与塞尚的“造型美”
第二节 伍尔夫的“用文字来表现一种变形的造型感”

第五章 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与伍尔夫作品的光色之美
**节 “绘画是画家有色彩的感觉的记录”与“小说家归根到底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
第二节 印象主义绘画般的斑驳光影

第六章 关于“有意味的形式”
**节 何为“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节 弗莱与贝尔形式美学思想的差异

第七章 伍尔夫小说作为“有意味的形式”
**节 伍尔夫笔下“形式”的“意味”
第二节 “块面”、“联结”与“韵律”
第三节 “图式”与“空白”

第八章 “文尼莎拥有我渴望拥有的一切”
**节 “我爱你胜过这世上任何别人”
第二节 “共享相同视觉的作家与艺术家的完美合作”

第九章 “以光华灿烂的词汇去模仿文尼莎的绘画之美”
**节 “我们拥有同一双眼睛”
第二节 “以语言文字来传达后印象主义”
第三节 “细描法是展示一个景物的*糟糕的方法”
第四节 “美几乎完全就是色彩”

第十章 从情感与智性的和谐到“双性同体”
**节 “风景是一种尖锐理性的飘浮着的微笑”
第二节 “情感与智性可以自由地协作”
第三节 “双性同体”在作品中的具体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大事记
附录二 俄罗斯文学影响与伍尔夫的现代主义美学实验
附录三 伍尔夫美学探索背后的俄罗斯艺术底蕴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伍尔夫小说美学与视觉艺术》:   同时,塞尚又认为,传统的绘画空间是靠产生错觉的焦点透视来完成的,这实际上是为了讲出一个故事而描绘出的虚假的空间。既然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有机体要放弃其文学性与叙事性,就应该放弃服务于文学描述的焦点透视。因此,他主张以色彩本身的组合来表现空间的深度。如他的一幅著名画作《玩纸牌的人》的色彩效果,就是以坐在左边的人上衣的紫蓝色同坐在右边的人的黄色带有蓝色阴影的形象产生对比,以及这些颜色同背景及画中红调子、黄调子的对比为基础的。通过千变万化的色调,这幅作品由此产成了形象刻画的立体感。整个构图表明,色彩的强度非但不妨碍形成整体的统一,反而还强调了它。画中的人物正像这幅画上的桌子和背景那样,由一片片色彩组成,成为整幅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更为可贵的是,本身亦为画家的弗莱还凭依个人体验,尝试对此画的创作过程加以还原,这就使得对塞尚画作的形式分析又与心理分析联系了起来。弗莱认为,这一过程即艺术家用“视觉”对现实进行过滤,再通过“设计”加以“变形”,将之上升为艺术品的过程:“呈现在艺术家视觉中的实际对象首先被剥夺了那些我们通常借以把握具体存在的独特特征——它们被还原为纯粹的空间和体积元素。在这个被简化的世界里,这些元素得到了艺术家感性反应中的知性成分的完美重组,并获得了逻辑一致性。这些经过简化的东西又被带回到真实事物的具体世界,但不是通过归还它们的个别特性,而是通过一种持续变化和调整的肌理来表达它们。它们保持着删拨大要的可理解性,保持着对人类心智的适宜性,同时又能重获真实事物的那种现实性,而这种现实性在一切简化过程中都是缺席的。”结合弗莱两部*具代表性的艺术评论集《视觉与设计》与《变形》的标题,我们发现:“视觉”、“设计”、“变形”等表述绝非弗莱随意使用,确实是浓缩了其艺术理想的关键词。上述对艺术创造过程的分析,亦能使我们联想起伍尔夫在随笔《狭窄的艺术之桥》中的相关论述。伍尔夫认为,新时代的小说“和我们目前所熟悉的小说之主要区别,在于它将从生活后退一步,站得更远一点。它将像诗歌一样,只提供生活的轮廓而不是它的细节。它将很少使用作为小说的标志之一的那种惊人的写实能力。它将很少告诉我们关于它的人物的住房、收人、职业等情况;……它将密切地、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的心灵和一般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在沉默状态中的内心独白”。这段表述,清晰地表明了弗莱与伍尔夫在绘画艺术与小说艺术观念方面的紧密关联。由于小说《到灯塔去》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关注的是女画家莉丽的精神成长,其作画过程中的艰苦探索与体悟,亦正是弗莱有关艺术家创造过程的分析的形象展现。   综上,与塞尚的精神相遇与相知,印证、影响与强化了弗莱的视觉艺术要通过“造型”、“设计”、“结构”与“秩序”而成为完整的有机美学整体的观念。创造简约和谐的形式结构成为布鲁姆斯伯里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而自从弗莱进入“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并迅速成为受到大家爱戴的精神导师后,他的美学思想逐渐取代G.E.穆尔的不可知论,成为知识分子智性交谈的新主题。正是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现代主义艺术氛围中,伍尔夫的小说实验方有可能体现出鲜明的“结构”与“设计”的艺术匠心。   ……

作者简介

  杨莉馨,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台湾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等校研修,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女性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专著五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奥兰多的写作之梦:女性文学论稿》,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寻求中西文学的会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出版译著五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前传》,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通过身体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阅读日记——重温十二部文学经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文尼莎与弗吉尼亚》,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想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弗吉尼亚·伍尔夫汉译与接受史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视觉艺术关系研究”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