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3607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全两册
  • 出版时间:2015-08-01
  • 条形码:9787561360774 ; 978-7-5613-6077-4

本书特色

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这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 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 —— 有关心灵的学说, 作了一番现代整合, 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 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主要内容包括: 佛教与心理学 (绪论) 、心 —— 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等。

目录

**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节 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一、佛法宗要——心之缘起二、“一切法中,心为上首”三、“心理主义”的佛教第二节 佛教心理学源流一、原始佛教心理学二、部派佛教心理学三、印度大乘心理学四、印度密乘心理学五、中国佛教心理学六、朝鲜、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学七、近现代西方佛教心理学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一、鲜明的出世间特性二、解行相应、止观双运的方法三、定散双究,染净同诠四、正见为导及心灵哲学的发达五、佛教心理学的价值和影响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节 “心”的名义一、心、意、识二、“心”的类别及特性第二节 受、想、行、识四蕴一、受蕴——感受、情绪、情感、心境二、想蕴——感知觉、想象三、行蕴——造作、意志、自我意识四、识蕴——心王五、四蕴的运作第三节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一、前五识的分工二、前五识的特点三、前五识的染净及相应心所第四节 第六识:意识一、意识的作用二、意识的运作状态及种类三、意识为染净迷悟的关键第五节 第七识:末那识一、“思量为性相”,作为意根的末那识二、恒执内自我的染污末那三、末那识的相应心所四、关于末那识必有的论证五、末那识为“染净依”第六节 第八识:阿赖耶识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四、阿赖耶识的行相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六、阿赖耶识的真妄七、关于阿赖耶识必有的论证第七节 第九识:阿摩罗识一、真识、如来藏识、根本心、泥洹识、阿摩罗识二、作为佛等圣众清净心的真常心、阿摩罗识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罗识四、从结构论建立第九识五、以真心为心的体性而立或不立第九识六、从结构论反对立第九识七、关于第九识争议的评议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节 无记及不定心所法一、遍行心所法二、别境心所法三、不定心所法第二节 善心所法一、唯识学十一种善心所二、对善心所法的补充第三节 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一、六大根本烦恼二、随烦恼三、烦恼的种种归纳四、对不善心所法的补充五、烦恼的特点与过患第四节 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一、善心二、不善心三、异熟心四、唯作心第五节 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一、《大日经》百六十世间心二、八十性妄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节 四分与三量一、诸识之四分二、“量”——认识三、现量四、比量五、非量第二节 分别与思维一、三种分别二、其它诸种分别三、审虑与寻思第三节 梦一、梦的定义、性质与作用二、梦的种类及成因三、梦兆与占梦四、梦与修行第四节 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一、心识层次和心理内容的总结补充二、心所法属性的检讨三、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四、心——奇妙的超巨系统第五章 心识与业的生起**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上)一、入、处、界及三缘生识二、眼等五根三、意根四、七、八二识之根五、二十二根第二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下)六、八识所缘境七、与根、尘和合的识八、四缘生识九、九缘、二十四缘生识十、社会性认知形成的因缘第三节 一念心生灭的过程一、九心轮二、十七心刹那三、八十九心之十四行相四、五心轮与四运心第四节 种子与现行一、何谓种子二、种子的特性三、种子的种类四、关于无漏种子的讨论五、种子与熏习六、种现互生第五节 从心起业,由业感果一、业的名义与种类二、由意起思,由思造业三、从心起惑,由惑起业四、业必感果,业能缚心五、业由心造,心可转业第六章 心、身、境不二论**节 从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一、心身不二二、心境不二三、心色不二四、依正不二第二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上)一、唯心之“唯”二、业惑缘起论的唯心三、随心所变的唯心四、心生、心本、心主、心造、心变、心现五、阿赖耶缘起论之唯心第三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下)六、如来藏缘起论的唯心七、台贤禅诸宗真心性起论的唯心八、万法唯心说的贯摄九、超越唯心的唯心第四节 心气不二一、心气乃生命之本、生死之根二、气为心识所乘、心识体性三、心气不二与内外二气第七章 心之体性**节 《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一、《阿含经》的心性本净说二、部派佛学的心性染净之诤第二节 大乘心性论一、印度大乘经论中的心性本净说二、自性清净心与心性本觉三、台、贤二宗的心性论四、禅宗的心性论第三节 密教心性光明论一、“两部大法”的菩提心说二、父、母二续光明论三、大手印法心性论四、道果法、觉朗派的心性论五、大圆满心性光明论第八章 认知之检讨**节 相、名、分别之虚妄一、相、名、分别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假名非实四、妄想分别之虚妄五、相、名分别之正面作用第二节 现、比二量的真与似一、现量的真似与直觉二、比量的真似与逻辑思维第三节 正智与如如一、真实与真如二、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与正智证如如第九章 自我与人格**节 何谓“我”一、“我”的语义二、众生所体认的自我第二节 五蕴非我一、五蕴皆非自主故非我二、五蕴缘起故非我三、五蕴无常故非我四、从三世、一异等观察五蕴非我第三节 蕴中、离蕴皆悉无我一、五蕴中无我二、离五蕴无我及无“非即蕴非离蕴”我第四节 假我、无我与真我一、假我非无二、无我与假我的中道观三、对无我说质疑的应答四、真我、大我第五节 从建立自我意识到无我、真我一、自我意识及其形成二、正确自我意识的建立三、无我、真我与自我实现第六节 人格的形成及分类一、人格的定义及形成的因缘二、人格与动物习性三、十法界与十大类人格第七节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一、人格唯是自塑成二、塑造理想人格之道第十章 欲、爱、苦乐**节 佛教的人生欲望观一、人类的需要、动机和欲望二、贪欲及其危害、起因三、善法欲四、贪欲与善法欲同出一源五、“以欲制欲”,以智化欲第二节 爱一、爱的名义与种类二、贪爱相种种三、贪爱生起的因缘四、贪爱的特性与恶果五、爱的正面作用六、贪爱的超越与转化七、慈悲与法爱第三节 佛教苦乐观一、“诸受皆苦”二、非圣财所生乐三、圣财所生乐、现法乐、后世乐、离欲乐四、涅槃乐五、超越苦乐,以苦为乐第十一章 老病死及宗教信仰心理**节 老、病、死亡心理一、老年心理及老苦二、疾病心理及病苦三、死苦及死亡心理四、自杀、安乐死心理第二节 关怀老病死亡,战胜老病死苦一、关怀老、病二、佛教的临终关怀三、以智慧战胜老、病、死苦第三节 宗教信仰心理一、宗教、信仰及其起源二、怖畏、依怙、向上三种宗教心理三、宗教信仰心理的特点、作用四、正信与迷信五、“信为道元功德母”第十二章 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上)**节 以正见正志安心一、树立正见正信二、胜进心、出离心、菩提心第二节 报恩心、责任心、慈悲心的培养一、报恩心、孝顺心与责任心二、慈悲心的培养增广第三节 以正戒约束心一、戒——防非止恶二、菩萨戒、秘密戒及戒律治心的殊胜第四节 以不放逸防护自心一、守护根门二、恒自护心,八风不动第五节 以方便对治调心一、对治、转治等五法二、明觉法三、理情法与自我提醒法四、念想法与“八念”“十随念”五、观想法与不净观六、息念、转移、纵念、增益、升华等法七、接纳、命名、观察、提问等法八、心理创伤的医治第六节 喜舍与忏悔一、以喜乐滋养心二、以“舍”放松心三、以忏悔清洗心四、以“七觉支”调节心第十三章 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下)第七节 以禅定炼心一、修定的资粮与“加行”二、身、心、息、食、睡的调和三、入禅门径四、修定的基本要点第八节 以智慧清净心一、彻净其心,必依般若二、四念处观三、大乘诸法实相观四、随时随处可修的随自意三昧第九节 以万行庄严心一、六度——佛教精神体操二、利乐众生与四摄法第十四章 明心见性之道**节 明心见性的方法(上)一、由止观门渐修见性二、由观心而见性三、顿悟见性第二节 明心见性的方法(下)一、由修真如三昧而见性二、由参究而见性三、由持名念佛与禅净双修而见性四、由修持咒观想等密法而见性第三节 心性之印定一、“以心传心”与活泼机用二、“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三、以了义教印证四、以公案印证五、以般若、涅槃之用及十问十门印证第四节 解悟、证悟及悟修之顿渐一、禅宗之悟与修二、藏密之悟与修第十五章 定心**节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一、由散入定的初步进程二、四禅八定三、出世间禅定的修证第二节 定心的身心效应一、禅定的良性生理效应二、“禅悦”三、禅定提高智商的效应四、禅定提高情商及心理治疗的效应五、禅定的“发功”效应第三节 禅定与神通一、由禅定修得的五种神通二、由定发通三、由定发通的原理第十六章 修行偏差的针治**节 禅病及其治疗一、生理性禅病的治疗二、治修定“乱心病”方第二节 修行者异常、变态心理的调治一、烦恼妄念增盛二、消极厌世,逃避退缩三、封闭心理及人际关系障碍四、情绪过激与心理变态五、相似神通、境界光影的错认六、神经质的罪疚感七、邪教痴迷者的治疗第十七章 清净心**节 小乘道清净心的进程一、七清净、十五阶梯、四预流支二、七贤位三、四向四果四、阿罗汉的清净心第二节 大乘道清净心的进程一、菩萨十信、三贤、四加行位二、菩萨十地及佛果位第三节 密乘道清净心的进程一、破三妄执,即身成佛二、无上瑜伽的即身成佛第四节 佛陀的清净心一、原始教典和小乘论典说佛陀清净心二、大乘说佛陀清净心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应用**节 心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一、精神心理疾病的佛教疗法二、心身病及生理性疾病的佛法治疗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一、不良嗜好的心理医治二、病态社会心理的医治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一、做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二、管理情绪,提高情商心商三、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四、提高“逆商”,安度人生难关五、无常、无住与心理应变六、佛教与个人成长第四节 佛教管理心理学一、领导者的自我修炼二、佛教管理模式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一、教师的心理修养及师生关系二、佛教的教育方法三、智力提高及潜能开发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一、把握人心、表现性灵二、空灵的艺术境界三、培养*佳创作心态四、启发创作方法第七节 讲经说法与宣传心理学一、应机说法二、说法者应具的条件及说法讲演的技巧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一、佛教与罪犯改造二、“事业法”、法事及其他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一、佛法对构建“大心理学”的启迪二、佛法对科学的启迪三、佛法对现代文明的启迪主要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名家推荐: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用许多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教导我们转识成智,帮助我们找心、安心、净心,进而找到生命的价值。四川大学陈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学》,值得阅读。 -----星云 2015年元月于佛光山开山寮 放在我面前的陈兵教授的《佛教心理学》,是迄今中国学者首部全面、系统研究佛教心理学的专著。我愿意郑重向读者们推荐,并代表读者感谢陈兵教授十多年来为佛教事业所作出的努力。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著名佛学专家) 陈兵先生以一己之力,学贯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对佛法精髓的理解不偏不执,一以贯之,全面而精到,深得赵朴老、隆莲法师和黄念祖老居士等老一辈教界宿耆大德之赞叹。 这部八十万字的《佛教心理学》巨著,乃是迄今为止学术界首次对佛教心理学所作的全面研究与介绍,终使与三系佛法相匹配的整体佛教心理学体系蔚然成型。作为佛教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杰出成就,这部作品为深入探究人类心灵实相、治愈心理疾患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也使得佛法智慧通过心理学而融入生活,有助于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救赎与解脱。 -----申荷永(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会长) 我深信陈兵老师的这部恢宏著作,无论在佛学研究领域,还是在一直实践于做东西方心理文化比较研究的心理学领域,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认识的陈兵老师是佛学界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修行还是学术,他应是攀越在前的人物了。 一岩 知名媒体心理学专栏作家、资深心理师 媒体推荐: 陈兵教授竟数十年之功,遍查经卷,作《佛教心理学》,以西方心理学妙解佛教思想,使佛教思想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活力。所述之佛教宗派,遍及部派佛教、大小乘佛教及藏传佛教,以心理学之理论一一比量,转识成智,为佛教的科学性正名,启发众人阿赖耶识,让读者生亲近心,发正见解宇宙微妙法,让佛教思想再次披沥众生。 搜狐读书频道

作者简介

陈兵,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长于佛教思想、佛教禅定学、佛教心理学等方面研究。他以深厚的佛学功底,辅以真修实证,积数十年之功,将佛学精髓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有机的整合,拨开佛教信仰与修行中的重重迷雾 ,破斥种种邪见,为佛教发展提出了符契佛陀教法而又切实可行的建议。 主要著作有《佛陀的智慧》《佛教生死学》《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佛法在世间》《净土经论念佛诀要》《道教修炼养生学》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