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

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

¥20.0 (3.4折) ?
1星价 ¥40.0
2星价¥40.0 定价¥5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6366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233
  • 出版时间:2015-04-01
  • 条形码:9787509636602 ; 978-7-5096-3660-2

本书特色

鉴于目前学术界对自然资源丰裕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检验结果中所存在的争议,以及实证分析过程中过于严格的线性假设,刘那日苏编著的《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拟从中国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这一现状出发,就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考察,从而为资源富集地区真正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源诅咒”命题进行了拓展, 将“资源诅咒”效应的区域差异纳入到本研究中, 并依据目前通常见诸于政府文件、统计年鉴和专家研究著作及文献中采用较多的区域划分方法, 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等。

目录

**章 导论
**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 早期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演进
第三节 “资源诅咒”命题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
**节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第二节 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资源诅咒”命题的提出及拓展
第四节 “资源诅咒”的内在机理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源诅咒”与“资源祝福”的典型案例分析
**节 “资源诅咒”典型案例分析
第二节 “资源祝福”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诅咒”在中国
**节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史与贡献
第三节 中国地区层面的“资源诅咒”现象
第四节 中国“资源诅咒”现象的内在原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节 基于中国整体层面的实证考察
第二节 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考察
第三节 “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门槛效应分析
**节 初步统计观察
第二节 模型说明
第三节 门槛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第四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规避“资源诅咒”的政策与路径
**节 强化自然资源的管理制度创新,科学控制资源开发度
第二节 合理利用自然财富,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第三节 重视制造业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提升金融发展水平
第四节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库:自然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  不过,出现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假定不是不可理解的,可以说它是对**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的某种反映。这种环境和条件的特征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人们开始有可能并且事实上也实现了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本身以及地上和地下的各种资源:森林和草场、河流和矿藏等)越来越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而自然资源的数量也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工业逐步取代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而上升为主业;工商业都市的相继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群集中在城市。比起以往的小农生产和小手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的确开创了一个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新时代,它在促使人类对世界发展内在规律加深认识的同时,无形之中也造就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以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能够越来越远离自然界,人类借助于机器大工业甚至能够“征服”自然,人类似乎真的成了世界的主宰和中心。在这种历史条件和氛围下,做出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假定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假定,而不是现实;否则,人类何以会在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时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其次,劳动价值论对价值观念的界定和价值源泉的论断同样不具有普遍意义。所谓价值,在一般意义上无非是指客体与主体的关系,而商品价值则是指商品对人的需要的关系。任何物品有没有价值,价值多少,*终决定于它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既是对日常生活实践的概括,又是一般价值概念的具体化。这个价值概念对人为商品是适用的,对自然资源也是适用的。满足这种需要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通过交换才能获得,后者即表现为交换价值。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各自需要对方拥有之物,而交换也只有在双方所得之需求满足均衡才能实现。决定这种满足的条件和要素,对于经过劳动和生产资料结合而生产的商品来说,不仅有赖于商品中体现的劳动量,还有赖于其中所包含的科技含量和自然资源含量(当然是具有一定质量的数量),对于不是人的劳动产物的自然资源来说,则有赖于其自身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这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过是实现其价值的一种方式,而价值的实质始终是指商品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即其所谓使用价值同人的需要的关系;这又表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只是同一商品体的两种“因素”,而不会是两种“属性”,它们的属性是一样的。这还表明,经由人的劳动加工的商品的价值或交换价值,劳动只是其决定要素之一,而不会是唯一。  然而,劳动价值论将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这两个“因素”不适当地区隔为商品的两个不同“属性”,为将价值含义及其源泉与使用价值含义及其源泉区隔开来准备了条件;断定使用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而排除了自然资源等构成使用价值源泉的要素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又依据对生产商品的劳动性质“二重性”分析,*终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所决定的实体。依据这样的分析条件和思路,得出否定一切非劳动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在内)创造价值的结论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否认自然价值所招致的严重负面社会后果则是该理论局限性的又一表现。  这就再次说明,经济学的商品价值概念只有回到一般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范畴轨道上来,才能为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各种要素的合理使用和配置提供科学的价值论基础。有学者不认为应当对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同哲学意义的价值概念作统一的理解,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所说的价值只是商品的价值,离开商品谈论价值是没有意义的。晏智杰(2004)认为这种论点是缺乏说服力的。问题在于:凭什么断言哲学意义的价值概念在经济学上就失去了其普遍性和适用性呢?或者,凭什么可以说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应当自外于一般的价值概念呢?又凭什么说商品的价值不应该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上商品价值的特点恰恰在于这种关系的具体化和深化,而不是离开这种关系。以为着眼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会离开分析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一种误解,以为只有将商品价值直接限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揭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客观规律,这同样是一种误解。实际上,离开主体和客体关系,商品性质及其所体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难以得到科学证明的。  《现代汉语辞典》对“价值”的解释为:价值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的东西,如空气,即使对于人们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马传栋在《资源生态经济学》中对价值的理解为: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多是经过人的劳动改造过的资源与环境……它应该具有价值,所以,就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而论,其说自然资源和生态具有价值,不仅没有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相反,正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体现……当然,对于各类尚未进入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如沉睡在地球表层中尚未被人类发现的矿床,在人类还没有对其进行勘测前,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仍不能认为其有价值;但这类资源和环境一经人类劳动(如勘探劳动)被发现和利用,即一旦进入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运转过程,资源与环境就具有价值了。  ……

作者简介

  刘那日苏,1979年12月生,内蒙古通辽人,现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近年来,主持l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主持1项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参与l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2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