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从学术反思到实践科学的历史与逻辑研究

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从学术反思到实践科学的历史与逻辑研究

1星价 ¥62.7 (4.9折)
2星价¥62.7 定价¥12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6221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96
  • 出版时间:2015-10-01
  • 条形码:9787516162217 ; 978-7-5161-6221-7

本书特色

  如果黑格尔关于“哲学就是哲学史”以及马克思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命题依然有效,那么民俗学的学术史与学科理论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现代学科的基础理论,无不回答了学科在起源时(处)所萌发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学科问题造就了学科本身),以此,学科理论与学科问题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吕微*的《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用以反思、表述民俗学基本问题的当下路径,始于学术与政治的“外在性”学术史关系,而终于学术自身的“内在性”原则(即学科理论对学科问题的回答),从而揭示(解构)了学术史对学科问题的遮蔽(民俗学的理论理性对实践理性的僭越),并达成了对民俗学起源(原则)的重新理解和解释。但是,在理论上对民俗学基本原则的重构,一方面证明了民俗学的观念性实践本质;另一方面,经过重新奠基(建构)的民俗学学科也就自我阐明了从交互主体原则、自由(实践形式)目的原则到先验(统摄经验)的方法论原则“ 三位一体”的整体性范式转换——即在民俗学学术史上实践范式**并综合理论范式——的可能方向。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及国外的民俗学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有新意的探索。像“内在的与外在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转过身来的大娘娘”等章节都很精彩。

目录

绪论  “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一  解题:从索绪尔的外在性批判开始  二  内在的与外在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三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研究  四  纯粹的、内在的实践民俗学**章  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  一  “民间”理念的中、西差异:边缘性与下层性  二  “人”的现代主题之表达异式:民族与社会  三  民间文学:政治民族主义的文化依据  四  现代性原则的整合:民间文学的表象功能第二章  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一  自由的缺失:现代学科的知识危机  二  “事实性质世界”与“生活意义世界”  三  《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四  “看”的认识论与“听”的实践论  五  “从头开始”的学科生命史  六  客观的“生活世界”与主观的“生活视界”  七  从“是”的民间文学到“在”的民俗学第三章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真理宣称”“规范宣称”与“真诚宣称”——反思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术伦理(一)  一  案例:第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二  哈贝马斯的三种“有效宣称”  三  先验的主体间性:现代知识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四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观念生产与学术实践第四章  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反思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术伦理(二)  一  “根本见解”与学科的梦想  二  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运思传统  三  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  四  “各自的陌生性”与“共同的陌生性”  五  “我们”就在“活的当下”第五章  阿卡琉斯的愤怒与孤独——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读后  一  “纯粹”的学术与学者的“愤怒”  二  “时人无能增损一字”  三  怎样辨别民间故事的“类型”?  四  通过社会结构认识历史起源  五  回到实践的“事情本身”  六  响应人格与理想的内心召唤第六章  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一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二  作为方法和学科的民间文学  三  一个人的民间文学学术史  四  民间文学的社会科学化,先生也是推动者  五  民间文学:生活世界的实践形式  六  石头的故事还是推动石头的故事?第七章  我们的学术观念是如何转变的?——刘锡诚:从一位民间文学—民俗学学者看学科的范式转换  一  问题、假设与方法  二  民间文学:“纯艺术化处理”的现代性普遍模式  三  民间信仰: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理论范式的共同难题  四  民俗学:并不成功的文化理论“祛政治化”实践  五  承担起民间文学—民俗学纯粹的“实践性”  附录  刘锡诚、吕微往来通信第八章  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  一  从folklore到survivals再到folkways——民俗学基本问题的当代呈现  二  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民俗生活整体研究的方法论  三  在时间中发现主体与自由在时间中的缺席——萨姆纳民俗学的理论难题    1.民俗如何可能是人的自由的生活?    2.可直观的生活整体,抑或可思想的生活本身?第九章  民俗复兴与公民社会相联结的可能性——古典理想与后现代思想的对话  一  经验学科是否需要先验的奠基?  二  自然的客观必性与自由的主观必性  三  现代性的“原罪”:理论对实践的僭越  四  为民俗复兴辩护就是为自由辩护  五  “尊重为人的共同权利”第十章  “表演的责任”与民俗学的“实践研究”——鲍曼《表演的否认》的实践民俗学目的—方法论  一  表演的经验性标定与先验标定  二  表演的职责(responsibility)与道德责任(duty)——实践民俗学先验理想的目的论  三  对表演的否认是对完全表演的标定——实践民俗学的先验还原方法论  四  表演的责任和表演的权利第十一章  转过身来的大娘娘——民俗学实践范式的“普遍化检验”与“怀疑批评”——陈泳超《背过身去的大娘娘:传说生息的动力机制》的研究  一  问题:让大娘娘转过身来!  二  方法:古典抑或后现代的语境论  三  正题:“按说有”就是“真的有”  四  反题:“真的有”不是“按说有”  五  插话:布迪厄谈康德的“普遍化检验”  六  合题:“德著河汾”  附录  记忆的构成过程与判断所构成的东西第十二章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户晓辉《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解读  一  自由目的是民间文学的发生条件  二  民间文学自我认识的逻辑—历史  三  对民间文学纯粹形式的先验还原  四  通过返回未来激活民间文学的起源第十三章  民俗学的哥白尼革命——高丙中的民俗学实践“表述”的案例研究  一  为什么用“实践民俗学”界定民俗学的学科范式?  二  “公民社会”:民俗学实践研究的先验语境  三  “双名制”与“经受合法秩序有效规则的检验”  四  “非遗”:民俗学的实践判断力形式  五  “表述”: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与观念性实践结语  目的论的学科历史与逻辑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吕微,男,汉族,1952年1月出生,山东莱芜人。博士,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主要代表作《中国神话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