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36371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1
- 出版时间:2015-09-01
- 条形码:9787553637143 ; 978-7-5536-3714-3
本书特色
丛书作者秉承“健康人生,幸福教育”的宗旨,从社会公认的20世纪*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中,选择了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分别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与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详细介绍与深度解读。其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弗洛伊德、罗杰斯、马斯洛等大家,也有国内资料几近空白的鲍尔比、沃尔普、路特等心理学家。丛书各册结构与体例基本一致:**章简述心理学大师的生平;第二章选译每位心理学大师的名篇;第三章对其经典名著进行解读;第四章论述每位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第五章案例分析,阐述应用其心理健康思想的相关心理辅导与咨询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案例;第六章讨论心理学大师所属心理学流派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贡献。17位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与经典论著、经典案例分析,不但是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指南,还是我们每个人自我觉察、自我调适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支柱和精神导师。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系和教育系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丛书可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参考,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书目。
内容简介
鲍尔比在学术领域*为重要的贡献,是从母爱剥夺出发,结合当时认知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领域的**成果,系统地提出了依恋理论。这一理论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奠基性地位,至今无出其右,为各种亲密关系——包括母婴关系、恋人关系、夫妻关系、同伴关系的探讨奠定了理论框架。 在鲍尔比求学期间,正是精神分析理论盛行的年代。1928年鲍尔比在英国剑桥大学接受专业的发展心理学训练。1938年,他在英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师从精神分析学派大师梅兰妮·克莱因。尽管在其早期的论著中仍然使用一些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例如力比多、自我、超我等),但鲍尔比的思想脱离了精神分析理论,尤其在诸如依恋本质的论述中,远远超越了精神分析的观点。 在之后依恋理论的建立中,鲍尔比综合了大量习性学和认知流派的观点。基于习性学的观点,鲍尔比对母婴依恋本质,展开了深入且富有独创性的探讨。尤其是哈洛关于恒河猴的著名实验,为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从全新角度诠释了亲子之间情感联系的本质和功能。鲍尔比提出的“成分本能反应”假设认为,依恋行为由五种反应构成——吮吸、依附、跟随、哭喊和微笑,如同喂养和吮吸一样,依恋也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之一。在阐述分离焦虑这一概念时,鲍尔比着重参考了恒河猴母爱剥夺效应研究,认为过去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婴幼儿对母亲强烈的依恋以及婴幼儿与母亲分离后的强烈反应,他特别强调了分析焦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都具有进化适应的意义。鲍尔比认为,儿童和成人都会出现悲痛的过程,一旦依恋行为激活而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就会出现,他还指出,不能与他人形成深厚关系的人,当他们经历过于频繁的依恋对象替代者的更替,也会产生悲痛。正是从鲍尔比开始,达尔文的演化思想逐渐应用到发展心理学领域,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为建立演化发展心理学这一新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在鲍尔比那个时代,认知心理学刚刚起步。然而,鲍尔比依然敏锐地把认知心理学思想应用到了依恋理论之中。鲍尔比认为,婴儿在与照顾者情感链结的过程中,形成并维持关于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表征,即“内部加工模式”,从而帮助个体预测和理解周围环境,参与促进生存的行为并建立安全感。鲍尔比认为,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对亲密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他把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用来解释内部加工模式的防御扭曲现象。为了解释防御过程的加工,鲍尔比引用信息加工中的证据来说明新的信息在到达意识层面之前常常会经过若干的加工阶段,在每个阶段,许多信息保留下来等待进一步的加工,而剩余的信息就会被遗弃。在内部加工模式中,一些信息由此被防御性地排除,从而在无意识层面上实现了内部加工模式的防卫和自我保护功能。鲍尔比基于信息加工观点整合其依恋理论的创新之举推动了依恋理论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对于解决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要谨慎地把基于西方研究成果的依恋理论和实证研究直接应用到中国的实际问题。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已经显示,依恋的类型存在着跨文化差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依恋类型与各类社会心理变量(例如,心理健康、学校社会适应、情绪管理、积极和消极的社会行为等)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的跨文化差异,或者文化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之前,需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大量研究证实工作。
目录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曾在《Journal of Adolescence》、《Psychological Report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International Journal Behavioral Development》、《心理学报》、《教育研究》、《求是》、《新华文摘》、《心理科学》等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在《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发表文章一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