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全编

包邮中庸全编

1星价 ¥17.1 (4.3折)
2星价¥16.7 定价¥3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708201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5
  • 出版时间:2016-02-01
  • 条形码:9787515708201 ; 978-7-5157-0820-1

本书特色

1.怎样看待《中庸》这部书? n《中庸》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所阐述的是人非善非恶的本性,是我国古代讨论教育的重要理论著作,对古代乃至近、现代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 n然而,如今有不少人把“中庸”理解为中立、平庸,认为讲中庸就是搞折中、放弃原则。这是对中庸哲学思想核心的极大误解。 n实际上,《中庸》既不是简单的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善尽美的方案。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n“中庸”之“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中庸”之“庸”的含义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含有“普遍适用”之意。“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相结合。“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一基本原则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真理。 n2.《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n《中庸》的中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n3.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n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n4.施行中庸之道有哪些需要遵循的原则? n施行中庸之道需要遵循的原则有三条: n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必须严格、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n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n三是至诚尽性。在《中庸》看来,一个人只有做到内心真诚恳切,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并*终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同天地并列为三。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n5.《中庸》对提高个人行为修养有哪些重要参考? n《中庸》对于现代人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n一,《中庸》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中庸》主张,做人做事要公平公正,无偏私,要合群,为群体谋福利,以人为本,注重和谐。有句话:存在就是合理。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险恶的世界,如果能按中庸之道,以包容、接受的态度去对待一些“异”的存在。做人各尽其职,名副其实,那么,既能保持自身的利益,懂得制约,又不会失去总体的团结和平衡,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 n二,《中庸》体现做人的规范与智慧。《中庸》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诚信、宽容、理性,和顺致中和,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君子必安分守己、实事求是,顺其自然,而不生非分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还是得志,是顺境还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则,恪守本分,己立以立人,己达以达人。 n人往往执著于为私、为我的观念而浑然不自觉。所以,时时得严格要求自己而不能强求于别人,凡事应该先他后我,首先考虑别人,向内找自己的不足,虚心、用心去异中求同,去圆容。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放弃,因为真正的提高是放弃,而不是得到。其实,能舍必有得,舍去一分,收获往往会更多。 n

内容简介

在儒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庸》一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上承西周人文思想之源,下启孟子及宋明理学之流,对儒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作出了巨大而卓越的贡献。

目录

**章 天命: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1.幽兰自馨,君子慎独 2.懂得自省,才能不断进步 第二章 时中:张弛有度真君子 1.不择手段的“反中庸”者 2.逐渐修成君子 3.恪守道德,甘于清贫 第三章 鲜能:利欲之心人皆有之 1.孔子的“中庸”思想 2.学会做财富的主人 3.只因欲望漫无边,结果两手攥空拳 第四章 行明:既无过之,亦无不及 1.凡事都讲求“度” 2.物壮则老,过犹不及 第五章 践行:实践出真知 1.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 2.实践方得真知 3.学以致用方显真智慧 第六章 大知: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1.善执两端而用其中 2.善扬其长,力避其短 第七章 予知:聪明反被聪明误 1.切莫聪明过了头 2.聪明并不等于高明 3.不要拿鸡蛋碰石头 第八章 铭记:终身践行中庸之道 1.修身贵在自觉 2.认识到错误就立即改正 第九章 至境: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1.宁死不食周粟 2.中庸之道与对症下药 第十章 问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1.宽恕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2.坚持原则,和而不流 3.志向坚定,品格高洁 第十一章 素隐:无怨无悔,遵道而行 1.欺世盗名的明武宗 2.半途而废者难以成功 3.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第十二章 费隐:君子之道费而隐 1.细节不可忽视 2.努力摆脱一知半解 3.谦虚好学,乐此不疲 第十三章 笃行: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1.以人为本,善待人才 2.忠恕之道与中庸之道 第十四章 修身:贫贱富贵,各安其行 1.安守本分方得安享终生 2.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第十五章 行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积累知识就是积累成功 2.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广 3.夫妻和顺则万事可兴 第十六章 鬼神:道是无所不在的 1.重视祭祀的孝文帝 2.内心的“诚”是关键 第十七章 福禄:功夫不负有心人 1.王祥“卧冰求鲤” 2.汉文帝德礼治天下 第十八章 无忧:周公制礼行天下 1.中庸道德价值的评判 2.对自己的修养和作为要谨慎 3.按礼制服丧也是孝道的体现 第十九章 达孝:孝是治国安邦的修身基础 1.百善孝为先 2.善于继承前人的志向 第二十章 问政:治国理政的方法和原则 1.国以人兴,政以才治 2.以仁治国,以仁兴国 3.成事在勤,谋事忌惰 第二十一章 诚明:诚则明,明则诚 1.诚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自诚明”与“自明诚” 第二十二章 至诚:真诚是人生*高的美德 1.君使臣以诚,臣事君以忠 2.谋事以诚,信誉为重 3.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 第二十三章 致曲:真诚之人能化育万物 1.由局部达到整体的诚 2.真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二十四章 前知:至诚之道,可以先知 1.先知来自于自身的修炼 2.倒行逆施,天怒人怨 第二十五章 自成:诚者自成,合内外之道 1.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 2.仁者爱人,成己成物 第二十六章 无息:至诚的德行永不停息 1.生命不止,为诚不已 2.博大高明,悠远长久 3.至诚的三种情形 第二十七章 明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1.修养德行,适应圣人之道 2.能知进退就不会招人嫉妒 3.积蓄力量,寻找合适的时机 第二十八章 愚贱:愚而好自用,贱而易自专 1.独断专行,必铸苦果 2.人要有自知之明 3.孔子遵从周礼的原因? 第二十九章 取信: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1.把王道推行到天下 2.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3.身体力行,为不言之教 第三十章 敦化:至圣之德广大如天 1.孔子祖述尧舜的脉络 2.孔子祖述尧舜的内容 3.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能与天相匹配的德行 1.居上者要“临之以庄” 2.成大事者,必有过人的肚量? 3.精明强干,内外兼修? 第三十二章 天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1.孔子的“天命观” 2.“诚”是天人合一的联结点 第三十三章 德化:弘扬德行的*高境界 1.君子之道不可急功近利 2.于无声处听惊雷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道纪居士,原名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