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机理与路径研究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机理与路径研究

¥22.6 (4.7折) ?
1星价 ¥22.6
2星价¥22.6 定价¥4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wan***(三星用户)

可以用来参考

休闲读读可以

2016-06-03 22:06:0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64046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7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09640463 ; 978-7-5096-4046-3

本书特色

由徐步朝所著的《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机理与路径研究》一书主要从组织内部层面来探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的机理与路径,旨在探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与效能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高校创设一种有利于引领和启迪科技创新人才不断进取、合作创新,有利于激发成员间互通有无、激智创新并*终实现超越自我机制服务。 为此,本书首先深入探究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和效能两个变量的内涵。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在萃取团队协同四个因子、效能三个因子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检验各自因子模型并进行拟合比较,*终确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由“成员对团队目标认同度、成员间信息沟通、成员相互协作承诺和成员间的交互行为”构成,效能由“业绩效能、自我功效感和行为结果”构成。

内容简介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机理与路径研究》从组织层面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相互协作效能增加的机理和途径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揭示团队运行过程中如何实现相互协作效能。一,深入探究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和效能两个变量的内涵和影响维度。二,运用结构方程得出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维度之一的自我功效感与业绩效能存在负相关,协同与效能其他维度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本人口统计变量对其效能影响存在差异性。第四,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与效能作用路径定性模型和协同增效机理动态演化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团队协同效能提升策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机理与路径研究》可供教育研究人员、在读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团队负责人及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人员阅读。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本书内容与创新点
1.4 本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变量测度量表开发及其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测度量表开发与指标体系构建
3.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效能测度量表开发与指标体系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对效能影响路径研究
4.1 理论假设与研究框架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3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对效能影响路径拟合与效应分析
4.4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作用路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动态协同增效机理研究
5.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动态协同增效的作用路径
5.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内部协同机理
5.3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动态协同增效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D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案例研究
6.1 D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本特征描述
6.2 D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数据来源及处理
6.3 D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比较研究
6.4 D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提升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初始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正式调查量表
附录3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与团队增效关系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录4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人才胜任力体系
附录5 创新团队成员不同成长阶段资助预警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增效机理与路径研究》:  2.2.1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90年代迅猛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人物班杜拉强调认知性因素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从个体、行为和环境三方来揭示人类行为的形成与维系机制,其中个体因素主要强调认知性因素(Ban-dura认为主要指自我效能),是个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有效性检验,也是个体在行动前对自身完成该活动有效性的一种主观评估,起到启动、规范并维持自己行为的作用,扮演着影响个体动机和行为重要角色(Igbaria&Iivan);同时还包括对结果的期望。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加入团队的动机和对自我行为效价的认知。创新团队成员通过自我认知和自觉调节机能,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选择工作和生活环境,采取非常规和非传统式的创新行为是成员面对外部环境刺激以及团队控制的结果,这种灵活的创新行为也为团队不断成长提供了不懈动力。  识别和探索研究主题是科技创新团队活动的起点。在捕捉到研究机会和主题后,创新团队成员个体会采取不同的行为,而创新团队则会结合自身优势和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确立自己对研究不确定性的风险系数,体现团队成员自我功效感的作用。当然,这个过程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萌发和产生的,通过注意、保持、产出和动机四个过程而发挥作用。外部环境中某一信息的刺激引发了创新团队成员的兴趣,通过对信息的编码,使之符号化并储存在记忆中,在适当时机进行外显,驱使产生某种行为,这种行为能否产生预期的效能和结果取决于团队成员是否有控制影响环境的信心,决定了个人的行为选择、努力的付出与坚持不懈、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主要来源于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的劝导和生理的唤醒水平。学校和团队领导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团队成员的自我效能,使他们敢于主动直面困难,有坚强的信念战胜它们,并把这一过程当作丰富人生的一种乐趣,团队成员在一次次克服困难、攻克难题中证明自己,使自我功效感得到强化。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日益正规化、人性化的今天,内隐和发展成为研究的趋向,Greenwald等(1995)认为与有意识的社会信息加工相对,还存在一个内隐的社会信息加工,即内隐社会认知。团队成员在认知过程中虽然有时不能回忆过去某一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对研究机会的判断产生影响,难以测试个体的自我认知。杨治良等(1997)曾用加工分离模型主信号检测论证了社会认知的元意识或内隐成分,并认为是可测量的,影响着个体社会知觉和社会判断。随着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还需要用发展和动态的方法来进一步揭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发展的心理及规律。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信息的识别以及活跃过程的认知对创新团队来说尤为重要。面对同样的环境,团队成员的认知水平、观察学习能力及自我效能会产生不同的水平,水平落差决定研究的风险,当预期结果与实际产生落差时,会驱使成员更多地关注新的信息,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提高创新水平,有意识地降低研究风险。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