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贵州阳戏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贵州阳戏

1星价 ¥29.9 (3.5折)
2星价¥29.9 定价¥8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lih***(三星用户)

阳戏概述 吴电雷 陈玉平编校

阳戏是傩戏的一个品种,指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以“阳(或阳字的同音字扬、杨、羊等)戏”为名称的一种祭祀性戏剧。 崇奉“三圣”是阳戏的重要标志。在傩戏三教中,川主、土主、药王“三圣”主神属“下三教”。西南地区阳戏坛普遍崇奉“三圣”,各地戏班会根据演出地点或设“三圣”神位,或挂“三圣”神图。每坛阳戏活动都是以“三圣”为核心而展开,或演请“三圣”、送“三圣”,或演诸路神祇受“三圣”差遣奉命履行神职。阳戏坛奉“三圣”历史久远,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载:“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 类似记载在西南地区方志中屡见不鲜。 民众演出阳戏的目的是祈福纳吉,演出场面一般是吉祥喜庆的。虽然早期阳戏班也还阴愿、做道场、荐亡灵,不过那是为还先祖生前所许愿望,使其先祖魂灵升天,也属喜庆之举。现在阳戏班有时也做道场、荐亡灵,不过这种场合不唱阳戏。 阳戏可谓是以驱鬼逐疫、祈福禳灾、酬神娱人为本质,以崇奉“三圣”为重要标志,以吉祥喜庆为表象特征,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祭祀性戏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阶段湘西地区阳戏已无仪式,也不见奉“三圣”主神,主要原因在于湘西地区的阳戏超过了仪式性阳戏的发展阶段,已成为民间小戏形式。 二 西南地区阳戏的分布情况,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一是按照现行行政区划;二是以山川水系为参照。以行政区域名称命名阳戏,符合传统做法,论者方便,读者易晓而以山川水系为参照,反映阳戏流布情况则更清晰。以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来看,西南地区的阳戏分布在川北、渝东南、湘西及几乎贵州全境。对照中国水系分布图,能清晰地看到西南地区阳戏集中分布在长江上游的沅江水系、乌江水系和嘉陵江水系,也就是说,难以数计的阳戏坛,分布在这三大水系的干、支流所构成的辐射面上。 四川北部的广元市、剑阁县、梓潼县、南部县是阳戏的集中区域,同时也存在于嘉陵江流域上游的山地、丘陵地区,并在川北地区形成一条狭长的“阳戏带”。广元市以射箭乡阳戏坛保存最为完好,当地称阳戏为“提阳戏”或“花花戏”,流播范围仅限于广元射箭乡的李家坪、龙井村一带狭小地域。剑阁阳戏集中分布于剑阁昭化乡。梓潼阳戏主要流播于川北的绵阳、南充南部及广元的部分区域。梓潼地区扼守千年蜀道的南大门,历史上留下“险途过去,平原在望”“蜀道之险,在此将尽”的地形写照。 四川芦山庆坛流行于川西芦山县及其附近县区,从形式到内容与祀“三圣”之阳戏实质上无异。 贵州为阳戏的主要流播区,具有阳戏流播范围广、戏坛分布密集、阳戏文化影响深远的特点。分布比较集中的县区有黔北、黔东北的遵义、湄潭、铜仁、玉屏、桐梓、凤冈、正安、务川、道真、思南、松桃、沿河等地黔中的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等地黔南及黔西南的罗甸、惠水、长顺、平塘等地黔西的金沙、织金以及黔东南的天柱、锦屏、黎平、黄平、榕江等地。 贵州境内的阳戏坛基本属于乌江系统,黔东南天柱、黎平等地阳戏坛属于沅江(清水江)系统,罗甸县阳戏坛则属红水河流域,它是黔北道真阳戏的分支,是文化跨地域点对点传播的典型。 重庆阳戏分布在渝东南土家族、苗族相对集中的涪陵、武隆、酉阳、黔江一带及其南部山区的綦江县三角镇、巴南区的接龙镇、南川区的大观镇等地,北部江北区也有部分阳戏坛活动。渝东南酉阳、黔江及重庆周边地区阳戏形态与黔东北阳戏风格相近。秀山由于与湘西的地缘关系,那里的阳戏演出形态与湘西北路阳戏风格一致。 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土家、苗、侗、白、回、瑶、壮等少数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族人民交往密切,共同创造、发展了富有湘西特色的阳戏。湘西阳戏,以其流行的县市名称称之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湘西阳戏按照音乐唱腔、剧目行当等艺术特点的不同,分为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两个艺术流派。南路阳戏流布于湘西的吉首、泸溪、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北路阳戏流布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 由于湘西阳戏既具备大剧种的表演程式,又吸收了花灯、花鼓等小剧种的表演风格、音乐曲牌,曲艺化、舞台化程度达到较高的水准,自成一体,在沅江流域广泛传播,属于沅江系统的阳戏。 这些阳戏坛在遵循行政区划分布规律的同时,又明显体现出山水相隔的迹象。从各地阳戏艺人的祖籍来看,嘉陵江水系(包括川北和重庆周边地区)的阳戏坛艺人其祖籍多是湖北孝感、麻城和武昌府等地,乌江水系(包括贵州和渝东南)的阳戏坛艺人祖上多是从江西迁来或从江西辗转四川再迁到该地,沅江水系的阳戏班艺人主要由当地汉、苗、土家等族艺人组成,早期阳戏班中也有部分来自江南的艺人。而且,不同水系的阳戏形态区别明显,嘉陵江流域的阳戏、庆坛与木偶戏同台演出,乌江流域的阳戏仍浸润着巫傩气息,沅江流域的阳戏与花鼓戏相互融合。由此可见,这些江河的干、支流为阳戏流播的重要途径,但对文化交流来说,又是一大阻隔。 除我国西南地区外,旧时江西高安、万载、宜春等地也有搬演阳戏的文献记载。

2025-01-04 15:59:3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12092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632
  • 出版时间:2016-01-01
  • 条形码:9787567120921 ; 978-7-5671-2092-1

本书特色

傩戏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而成的戏剧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它既有祭祀的功能,又有审美的功能;它和世俗的戏剧演出不同,能将一个或数个村庄当成表演的场地,而在这地域中的乡民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它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它们为戏剧的“活化石”,通过它们,能把握戏剧发生时的形态和形成戏剧的要素。因此它们是研究戏剧发生学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二是它表现了下层民众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历史观,融入了底层百姓对人生、社会、天地的观念,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民俗画面所作的丰富生动的描述,能为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言学等学科提供在一般文献中难以见到的资料。 三是它用极其俚俗的语言活生生地表现了地域文化,一个地方的傩戏剧本能够让人们了解到该地区的文化精神。 四是化表演的灵活性、内容的包容性、表演场地的广泛性和观念演员的同一性能为今日的戏剧演出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从收集到整理,历时20余年,倾注了朱恒夫教授等人大量的心血。它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完整。许多傩戏剧目的内容从傩祭开始一直到整个演出活动的结束。 二是原始。保持文献的原始性质,明显的讹错之处也只是以校注的形式来说明。 三是完备。今日留存的傩戏剧本基本收集殆尽。 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宗教与艺术的现象,对于认识民族的过去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剧本——包容着民族、宗教、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 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巨大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并将与时俱增。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为整理、保存、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出版项目,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出版某一个种类的傩戏剧本,更遑论对全国的傩戏剧本进行整理了。傩戏被今日之学界称之为戏曲的“活化石”,视为原始戏剧的遗存。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于傩戏的研究,在全国有傩戏的地方,都做过田野调查,收集了约五百部傩戏剧本。其中有的傩戏没有剧本,则先进行录音、录像,然后根据录音、录像的内容,做文字记录,形成剧本。将这些宝贵的剧本资料整理出来,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份原始戏剧的资料,为我国的文化宝藏增添一份新的独特的藏品。 《中国傩戏剧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对于整理、保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阳戏概述 阳戏是傩戏的一个品种,指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以“阳(或阳字的同音字扬、杨、羊等)戏”为名称的一种祭祀性戏剧。 崇奉“三圣”是阳戏的重要标志。在傩戏三教中,川主、土主、药王“三圣”主神属“下三教”。西南地区阳戏坛普遍崇奉“三圣”,各地戏班会根据演出地点或设“三圣”神位,或挂“三圣”神图①。每坛阳戏活动都是以“三圣”为核心而展开,或演请“三圣”、送“三圣”,或演诸路神祇受“三圣”差遣奉命履行神职。阳戏坛奉“三圣”历史久远,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载:“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② 类似记载在西南地区方志中屡见不鲜③。 民众演出阳戏的目的是祈福纳吉,演出场面一般是吉祥喜庆的。虽然早期阳戏班也还阴愿、做道场、荐亡灵,不过那是为还先祖生前所许愿望,使其先祖魂灵升天,也属喜庆之举。现在阳戏班有时也做道场、荐亡灵,不过这种场合不唱阳戏。 阳戏可谓是以驱鬼逐疫、祈福禳灾、酬神娱人为本质,以崇奉“三圣”为重要标志,以吉祥喜庆为表象特征,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祭祀性戏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阶段湘西地区阳戏已无仪式,也不见奉“三圣”主神,主要原因在于湘西地区的阳戏超过了仪式性阳戏的发展阶段,已成为民间小戏形式。 …… 贵州为阳戏的主要流播区,具有阳戏流播范围广、戏坛分布密集、阳戏文化影响深远的特点。分布比较集中的县区有黔北、黔东北的遵义、湄潭、铜仁、玉屏、桐梓、凤冈、正安、务川、道真、思南、松桃、沿河等地;黔中的福泉、瓮安、开阳、息烽等地;黔南及黔西南的罗甸、惠水、长顺、平塘等地;黔西的金沙、织金以及黔东南的天柱、锦屏、黎平、黄平、榕江等地。 贵州境内的阳戏坛基本属于乌江系统,黔东南天柱、黎平等地阳戏坛属于江(清水江)系统,罗甸县阳戏坛则属红水河流域,它是黔北道真阳戏的分支,是文化跨地域点对点传播的典型。 ……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息烽县流长乡杆子村阳戏坛仪式 ; 湄潭县复兴镇抄乐乡阳戏坛仪式 ; 罗甸县边阳镇平洋村阳戏坛仪式 ; 罗甸县栗木乡达上村阳戏坛仪式 ; 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阳戏坛仪式 ; 福泉市城厢镇马田村阳戏坛仪式等?

目录

阳戏概述1息烽县流长乡长杆子村阳戏坛仪式一、 仪式戏21迎神下马21刹帐24开坛礼请28敬灶(进灶仪范) 34领牲(雷坛歌鼓)37造棚(造棚一宗)41将军闯营门46回熟 51三圣登殿60四值功曹64桃山救母67灵官扫台 87催愿 90敲枷 92辞神 (辞神神歌)94盖魁(钟馗神歌)96造船(送神/送圣)99二、 世俗戏102药王救主坐真虎龙担鞭救主戏本102川主锁孽龙戏全本114三星上寿 121水打蓝桥123湄潭县复兴镇抄乐乡阳戏坛仪式三圣登殿127礼请(阳戏,正坛戏)134钟馗捉鬼146贫富上寿153斩蔡阳161奇巧姻缘166 三山采药173午门祈雨183赵二偷鸡186凤仪亭191献宝202罗甸县边阳镇平洋村阳戏坛仪式舞扬二十四戏上集223舞扬二十四戏中集250舞扬二十四戏下集276罗甸县栗木乡达上村阳戏坛仪式启寿309礼请(撒杖)315座殿传文323请神331领牲一宗启语335灵官一宗启语340柳青二娘子一宗343孟姜团圆346化药一宗351走马二郎一宗357槁枷回神一宗361送神语365上熟交钱启语367财神范郎369钟馗清宅一宗376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阳戏坛仪式开坛发牒381开路先锋389请神392二郎领牲397提神造盘(提走马)400化药405扫盘土地412催愿414回熟请神417造船420福泉市城厢镇马田村阳戏坛仪式开坛425请神430催愿438祭秀才神442柳青检斋444洒帐446交牲449请水454参灶457关告发牒461礼请467二郎领牲474安大旗480先锋483小神上香486提阴戏489钟馗斩鬼498点盘官502接灵官参土地506陪土地514回大熟525回伯公536扯船540勾销548安龙县平乐乡郎元村阳戏坛仪式梓潼戏中簿全集555上卷《陈子春》555中卷《魏征上朝》568下卷《火官保破牢救母》578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研究员曲六乙推荐: 今日,傩文化已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傩舞傩戏就有南丰傩舞、婺源傩舞、乐安傩舞、广昌傩舞、藏戏、彝族撮泰吉、徽州目连戏、辰州目连戏、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安顺地戏、山西赛戏、江淮僮子戏、泉州打城戏等三十多种,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将这些傩戏的剧本进行整理、出版。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朱恒夫教授等人搜集整理的《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这是学术界的磊事,也是中国文化界的幸事。 朱恒夫教授是中国傩戏研究会的副会长,在傩文化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他曾经和江苏的同仁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乡村、山区收集了二百多万字的傩歌《江淮神书》。201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对于保存民族的原始文献、推动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毫无疑问,《中国傩戏剧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对于整理、保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刘祯推荐: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邦,现存的古代文献可谓浩如烟海,但是所庋藏的图书中没有一部像《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这样的图书,因此,将它整理出版,说它是海内外内容唯一的图书,一点也不为过。 一般人认为,支配我国社会的文化,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释家文化,其实还有对底层社会影响甚大的就是巫师们传布的傩文化,而傩戏就是傩文化原态的呈现。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直接触摸到旧时底层社会的脉搏。《中国傩戏集成》蕴藏着大量的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伦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们透视原始戏剧、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草根阶层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它至少有着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它们为戏剧的“活化石”,通过它们,能把握戏剧发生时的形态和形成戏剧的要素。因此,它们是研究戏剧发生学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二是它表现了下层民众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历史观,融入了底层百姓对人生、社会、天地的观念,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民俗画面所作的丰富生动的描述,能为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言学等学科提供在一般文献中难以见到的资料。 三是它用极其俚俗的语言活生生地表现了地域文化,一个地方的傩戏剧本能够让人们了解到该地区的文化精神。 四是它表演的灵活性、内容的包容性、表演场地的广泛性和观众演员的同一性能为今日的戏剧演出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经验。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和我们离乡村文化越来越远,这套书的资料价值将会越来越大。

作者简介

朱恒夫,二级教授。在南京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戏曲学、文献学、傩文化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古委会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过国家民间文艺著作奖“山花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目连戏研究》、《江淮神书》、《昆曲美学》、《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后六十种曲》等十多部,发表长篇论文一百三十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