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与笙歌-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

包邮侗族与笙歌-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

1星价 ¥25.2 (7.2折)
2星价¥25.2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73277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8
  • 出版时间:2015-12-01
  • 条形码:9787564732776 ; 978-7-5647-3277-6

本书特色

《侗箫与笙歌(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作者姚瑶的散文作品41篇,包括《斗牛者的鼓声》、《穿越城市的土豆》、《逝水流年三门塘》、《伯妈在春天老去》等,分4辑编排,包括磨朽的乡愁与旧时光、是风把记忆带走了、芦笙吹响的地方和回乡之路。这些文章多方面描述了侗族,让读者全面深入了解这个民族。

内容简介

  《侗箫与笙歌 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共分四部分,分别是磨朽的乡愁与旧时光、是风把记忆带走了、芦笙吹响的地方和回乡之路,将侗族人的诗意生活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向往。  是世人了解侗族民风、民俗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料,同时也有利于将侗族的文化传播出去,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

目录

1 磨朽的乡愁与旧时光
斗牛者的鼓声
流淌而去的村庄
忘不了,一棵树
飘飞的松子
不该忘却煤油灯的岁月
缘于井的记忆
忆起麻雀
磨朽的乡愁与旧时光
一条知道回家的狗

2 是风把记忆带走了
是风把记忆带走了
奔走
牙膏
颜色
迁户口
复读岁月
穿越城市的土豆
遥望星空
在呓语中奔跑

3 芦笙吹响的地方
芦笙吹响的地方
逝水流年三门塘
镇远:寻找遥远的繁华
月亮山之恋
秋去地扪
感觉侗族大歌
走过黔东南
悠悠且兰情
在隆里,对话王昌龄
九月,我在侗乡写诗
爱上一座城

4 回乡之路
乡村的细节
伯妈在春天老去
月光下的圭研
回不去了,故乡
寂寞圭研
二弟
虎能老师
炭客
父亲是座山
回望故乡
有些惆怅随水流淌
回乡之路
展开全部

节选

  《侗箫与笙歌 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  杀牛人把牛捆在竖起的木柱上,还用力打了一个死结。牛,刚开始还以为是给它喂药疗伤,这些天,牛明显感觉到疲倦,或许是生病了。当杀牛人拿着八磅锤(开山破石专用的铁锤)出来的时候,牛感觉到不妙了,可它没有挣扎,只是眼泪汪汪。  也许这就是命,牛认了。从田地里、从战场上退役下来,没有了价值,剩下一把老骨头,还是可以熬汤的。可是它还是想不明白,它跟随了二十多年的主人呢?哪里去了?主人家当然也在现场,杀牛人还是主人家请来的呢,只是主人也是相当的脆弱,看不得这杀生的场面,躲在木屋里,或许也在泪眼婆娑。人的情感脆弱得禁不起风吹雨淋,稍有不如意,我们的眼泪就流了出来。  牛,还在哭!我偷偷挤到大人的前面,杀牛人往牛头套上黑色的布袋,朝双手啐了口水,轮起八磅锤往牛的脑袋击去,伴随着沉闷的声音,鲜血洒了杀牛人一身,那头老牛挣扎几下,断气了。  在那个傍晚,我哭着跑出了人群。  嘴巴咬着一把尖刀,杀牛人挽起衣袖,这架势在农村杀猪的现场见过,显得漫不经心。杀牛人左手捋着牛鼻子,右手轻轻把尖刀递进牛颈,飞溅的血花带着温热,腥味浓重,然后削毛剥皮、开肠破肚。  这头牛在温柔的等待中死于人类的残忍,这是不是人类发展史上弱肉强食的真实写照?当然,我是不去喝那一碗牛肉汤的,我的胃一直冒着酸水。  杀牛人还采取另外的杀牛方式,把牛赶到悬崖边,趁牛不注意,把牛掀下悬崖,重重的摔死。据杀牛人说,这样可避免血腥的场面,他也可以保持着干净的衣服。总之,牛是有灵性的,赶着牛往悬崖边的时候,牛是不愿意的,扭过头来泪眼汪汪看着主人家,恋恋不舍地。仿佛在说,自己还有力气耕田犁土,自己还能上战场拼杀。可是,英雄走到了末路,前面就是乌江。  往前的朝代里,总会有君王杀臣子的,这颠覆规则上演的闹剧,总会在历史布满灰尘的帷幕里悄悄显露出来,用不着大惊小怪。总的来说,一头牛被宰杀,农民失去了忠实的战友,斗牛者失去了一员大将。  当然,也有牛集体自杀的。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风景如画的瀑布村就发生过这样的奇怪之事,在短短三天时间里相继有28头牛跳下数百米高的悬崖“自杀”。自杀和他杀,主动与被动,从内心受折磨的程度来说有着极大的区别。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得牛们集体走上绝路?他们是末路的英雄么?项羽退到乌江边上,回望追兵,自叹英雄末路,遂拔剑自刎。我想作为一头牛,它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的。  还有,在牯藏节的现场,我目睹了大规模的杀牛活动。“牯藏节”,也称“吃牯藏”,也叫“祭鼓节”,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侗族*隆重的祭祖仪式,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丰繁。在黔东南,苗族杀牛祭鼓,源于相传苗族的女性始祖——妹榜妹留*初是从枫木树心孪生的,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只是一种转移,而枫木制成的木鼓便是祖先的归宿之所,那面用上良好材质的枫木和上好牛皮蒙起来的鼓,给先祖带来了温暖。只有虔诚地敲击木鼓,才能唤醒祖宗遥远的灵魂。  杀牛开始前,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我在侗族聚居地榕江目睹盛大的“牯藏节”场面,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心惊肉跳。那些牛们在冷冷的月光下,一字儿排开,并没有反抗,也许它们知道自己的死承载着人类的全部期望。头牛被三斧头砍倒之后,鞭炮在寂静的山谷中炸响,村民们挥舞着斧头,在烟雾缭绕中,我看到上百头牛在短短几分钟被斩杀在地。在这组近似大屠杀的镜头里,人类是否感动了上天?在福音书《路加福音》中阐述到牛,开头记载了若翰的父亲匝加利亚在圣殿里献祭的事情,而在众祭品中,牛是*普遍和重要的祭物,牛在众畜牲中*为勤劳诚实,而路加圣史记述福音也是“从头仔细访查了一切,按着次第写了出来”,牛忠实服务圣言,堪为忠诚的表率。  然而这场面,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斗,留下遍地的尸首,我们怎么理解人类手执利斧砍下牛头瞬间的感受?庄子在《庖丁解牛》是这样描述杀牛细节的:“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响然,奏刀髂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让我胃口大翻,一个残忍的过程怎么能用艺术的描述去完成呢?人性与兽性之间,难免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人类的凶残暴戾,人类的贪得无厌,却为之冠以美丽的借口。  祖先们经历了战争、迁徙和险恶,一路筚路蓝缕向我们走来。鼓声隆重,斗牛者卖力敲响的那面鼓,一定唤醒了祖先的灵魂。  ……

作者简介

姚瑶,男,侗族,贵州天柱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现就职于贵州电网凯里供电局。 2007年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 著有诗集《疼痛》;散文集《侗箫与笙歌——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以黔东南原生态文化元素创作的诗集《芦笙吹响的地方》获2015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作家重点作品扶持。有作品入选多个选本并获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