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同异之辩-中德文化关系研究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3031993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15
- 出版时间:2016-03-01
- 条形码:9787303199365 ; 978-7-303-19936-5
本书特色
本书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图书。本书以时间为纲,以点代面,对德国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哲学解释学研究,着重描写德国文化中具有影响力的汉学事件和汉学人物,并阐释其历史影响力,勾勒出一条德国人眼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史和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本书进而思索了德国人的自我认同与中国作为异在之间的张力问题,由此总结出德国文化史中的中国形象的发展历程,即一个“异”与“同”从博弈到融合的历史过程:由十七世纪以前在德国文化中作为“异国”的中国,到十七世纪作为“异教国”的中国,再到十八世纪 “异国”和“隐喻”两种中国形象的并存,十九世纪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后达到二十世纪德国对中国认识的“自我化”,即“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 。通过追踪这一演变过程,本书*后提出对中德文化关系和国际关系未来的期望,即中德两国应当认识“自我”,接纳“他者”,清除一切异化,真正达到哈贝马斯所说的“主体间性”的平等关系。中德两国的“同异之辩”*终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求同存异”,通过商谈和对话达成全面交往。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资助图书。本书以时间为纲,以点代面,对德国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哲学解释学研究,着重描写德国文化中具有影响力的汉学事件和汉学人物,并阐释其历史影响力,勾勒出一条德国人眼中中国形象的演变史和发展史。在此基础上,本书进而思索了德国人的自我认同与中国作为异在之间的张力问题,由此总结出德国文化史中的中国形象的发展历程,即一个“异”与“同”从博弈到融合的历史过程:由十七世纪以前在德国文化中作为“异国”的中国,到十七世纪作为“异教国”的中国,再到十八世纪 “异国”和“隐喻”两种中国形象的并存,十九世纪中国作为“大写的他者”,*后达到二十世纪德国对中国认识的“自我化”,即“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感到是在自己的家” 。通过追踪这一演变过程,本书*后提出对中德文化关系和国际关系未来的期望,即中德两国应当认识“自我”,接纳“他者”,清除一切异化,真正达到哈贝马斯所说的“主体间性”的平等关系。中德两国的“同异之辩”*终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求同存异”,通过商谈和对话达成全面交往。
目录
-
中国馔馐谭
¥16.1¥23.0 -
寻味中国
¥14.3¥38.0 -
我的童年在台湾
¥14.8¥32.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4.4¥28.0 -
经典常谈
¥13.7¥39.8 -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平装)
¥11.3¥25.0 -
经典常谈
¥6.2¥14.8 -
白化文闲谈写对联
¥21.8¥32.0 -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1.8¥25.0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25.0¥46.0 -
餐馆的历史: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
¥33.6¥59.0 -
文史足徵录
¥22.5¥49.0 -
西化-现代化丛书:吴虞文录
¥6.3¥15.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9.8¥22.0 -
高阳说诗
¥22.5¥58.0 -
讲解北石窟
¥18.6¥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