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618389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75
- 出版时间:2016-04-01
- 条形码:9787516183892 ; 978-7-5161-8389-2
本书特色
上古巫史不分,史官凭着宗教仪式中的文献活动取得话语权力。自西周到西汉中期,史官、君子和儒士通过对文献的载录、继承、阐释和经典化,构建了具有裁判社会功能的原史文化传统。在这一传统中,周公摄政和制礼作乐、春秋史官的微言大义、孔子整理六经和设帐课徒、诸子的各鸣一端、董仲舒的天人理论、司马迁的《史记》著述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书通过对原史文化中的撰述观念、载录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梳理了这一时期经典文献的生成过程、文体形态、叙述方法等,并揭示出不同文献所承担的文化功能。本书综合研究了上古多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经典文本,理论体系完整,见解独特,为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和上古文献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200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初版。本书认为在司马迁之前,存在着一个“原史”文化传统。上古时期,史官实际上是巫师中从事载录和文献保存的人员,是天命神意的见证者、阐释者,因而具有宗教背景。他们虽然在朝廷居官,但多为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其职业行为和文化精神都依赖一个遥远的巫史传统,而独立于治统之外。东汉时期,非史官世家出身的班固被汉明帝任命为史官,遂使这一传统而宣告截止。而这一传统就是原史文化传统,它对上古史传文献形态以及文人话语权力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次完整地阐述了这一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创新意义。
作者简介
过常宝,1964年生,安徽含山人。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香港教育学院、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等处任教。主要研究领域有先秦两汉文献文化、楚辞、先秦散文、唐宋诗词等。承担过多项国家社科规划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为国家社科规划重大课题“中国上古知识、观念与文献体系的生成与发展研究”的首席专家。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25.0¥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见字如面
¥23.4¥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17.0¥29.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2.8¥28.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一个人生活
¥21.2¥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8.6¥32.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8.4¥68.0 -
到山中去
¥9.1¥30.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27.4¥49.8 -
西南联大古文课
¥25.9¥58.0 -
当你老了
¥16.3¥30.0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