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实之间: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研究

包邮虚实之间: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研究

1星价 ¥26.2 (6.2折)
2星价¥26.2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696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22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010169620 ; 978-7-01-016962-0

本书特色

   徐琳琳所*的《虚实之间--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研 究》从网络技术与文化发展带来的现实社会问题入手 ,追溯历史,挖掘历史上的自我问题在今天发生的变 化,引出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概念,揭示其不同发展阶 段的本质特征。本书分析了网络中虚拟自我的积*意 义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有助于重 新审视自我的本真状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同 时,其又在排斥现实自我干预和控制的同时,反过来 对现实自我进行渗透和侵蚀。本书综合运用认识论、 价值论、伦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具有可操作 性的方法,尤其为目前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和成 年人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等问题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 对策。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网络中虚拟自我的积极意义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有助于重新审视自我的本真状态,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

目录

序 前言 **章 绪论一、选题意义二、国内外相关研究1.网络技术哲学问题研究综述2.虚拟生存问题研究综述3.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1.研究思路2.研究方法3.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理论研究一、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本质1.网络出现之前的虚拟自我2.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3.网络中自主的虚拟自我二、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特征1.心理感受的实在性2.人格塑造的理想化3.价值判断的情绪化4.实践活动的难约束性三、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基本类型1.“协调型”虚拟自我2.“放大型”虚拟自我3.“悖反型”虚拟自我 第三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存在条件一、技术前提1.网络的“人际性”2.网络的“后现代性”3.网络的“去抑制效应”4.网络的“容器人效应”二、心理学根据1.对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2.自我认同的实验室3.面具下的自我舞台4.健康人格的诉求三、传统文化中不完善的“自我”1.宗法文化形成的“自我”2.信守中庸的“自我”3.以心为镜的“自我” 第四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存在的价值一、认识世界的新工具1.自我意识的延伸2.自我认知领域和能力的拓展3.自我认知模式和结构的变革二、自我价值实现的新途径1.自我价值的虚拟实现2.真实自我的再现三、追求自由的新方法1.虚拟世界中的真实自由2.虚拟自由对现实自由的弥补 第五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带来的社会问题一、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1.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的表现2.网络游戏功能设计的异化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身心原因4.独生子女一代特有的问题二、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1.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2.从网络功能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3.从人性弱点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4.从社会角度解读自我认同危机三、部分网民群体心态消极化1.低俗化倾向2.去历史化倾向3.反社会主流倾向4.认知能力退化倾向四、网络中虚拟自我的深层社会问题1.网络中虚拟自我对现实生活的侵蚀2.网络中虚拟自由的异化 第六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良性发展的途径一、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建构1.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伦理原则2.以“慎独”为基础的自律意识3.避免虚拟自我伦理建构的唯技术论倾向二、教育在促进虚拟自我良性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要发挥教育主体作用2.优化家庭教育方式3.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意识三、健康舆论导向与社会责任1.网络媒体的健康舆论导向作用2.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3.公众和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伦理意识养成 第七章 网络中虚拟自我在“微时代”下的表现一、“微时代”网络中的虚拟自我问题1.“微时代”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新形态2.“微时代”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的良性发展二、微时代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存在焦虑”1.“存在焦虑”概念辨析2.虚拟自我“存在焦虑”的表现形式3.引发虚拟自我“存在焦虑”的技术设计原因4.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对虚拟自我的重塑三、手机新媒体中的虚拟自我异化1.手机新媒体中的虚拟自我异化形态2.手机新媒体中的虚拟自我异化成因3.消除手机新媒体中虚拟自我异化的途径 结论 附录 手机新媒体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异化形态探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徐琳琳,1980年生,辽宁沈阳人。现任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科技伦理。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其他市校级项目7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红旗文摘》转载1篇《中国技术哲学年鉴》转载1篇。参编《科技伦理意识养成研究》、《科技伦理案例解析》等相关*作7部。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