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摆渡-张伯苓短篇小说集

摆渡-张伯苓短篇小说集

1星价 ¥41.8 (7.2折)
2星价¥41.8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11132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16-12-01
  • 条形码:9787201113265 ; 978-7-201-11326-5

本书特色

读张伯苓先生这本《摆渡》20万字的短篇小说集,从中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乡愁、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情怀,字里行间融合着他深深的乡村记忆,从不同角度,反映着浓郁的乡土情结。书中有描写作者童年记忆的亲情友情,如《磨眼儿》《火盆儿》《摆渡》,以深情的笔墨,将亲人挚友的音容笑貌展现于世;有极力展现乡村小人物形象与命运的描写,如《杠头田老三》《“大了”邱四方》《砸喜》《土秀才》《知情小马》等;有描写乡村里留下的工匠作坊产业的,如《铁匠老党》《豆腐坊里的故事》《李老头的木匠铺》《锔锅》《磨剪子镪菜刀》《蒜爷》等,形象具体,写得原汁原味;还有一些描写其工作和生活趣事的,如《羊爷逮鱼记》《评分儿》等。在这些浓浓的乡愁味十足的文章背后,重点揭示着底蕴深厚的村落文化与民族文化,也透露出村落的人情世故与个人情感。从《土秀才》到《蒜爷》,从《杠头田老三》到《“大了”邱四方》,看到的是非物质遗产文化的薪火相传,而在《蒜爷》中,通过种蒜人与小勤城乡差异的恋爱线索,描写了当宝坻当地大蒜再次打响京城时,六十年前因“六辦红”而相爱的昔日情侣再次相见的情景,意味深长。

内容简介

  《摆渡》收录了作者张伯苓近年来所写的乡土题材短篇小说20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埋在心中的乡愁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情怀,从不同方面反映着作者浓郁的乡土情结。有对童年记忆中亲情友情的怀念,对乡村小人物命运的描写,更为珍贵的是,作者用大量篇幅记述了乡村里几近灭迹的工匠作坊产业。《摆渡》所收录的作品对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挖掘,既有乡村风俗、乡音乡韵,又书写了新农民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目录

磨眼儿
摆渡
火盆儿
媒婆
蒜爷
砸喜
杠头田老三
“大了”邱四方
知青李小马
土秀才
评分儿
单爷逮鱼记
李老头的木匠铺
老槐树下的剃头匠
“务头儿”三宝
铁匠老党 171.
烧窑工
锔锅
磨剪子戗菜
拜年
“棒槌”爷大闹婚宴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摆渡》:  浪沟深深,交叉拧成的麻花,上磨盘的麻花与下磨盘的麻花反向而行,石尖锋利,磨面就更快了。杵完了上下磨盘,还要检查下磨盘的磨棋子稳固不稳固,看看上磨中间凹进的套磨棋子的圆眼儿合缝好不好,一切妥当,浇油润滑,然后再将杵好的磨盘翻过来扣上。  圆形的石磨满面春风,福及全村的父老乡亲,磨研间的古老,延续着血脉,带来的是没有任何杂质的自然纯净。  年关到了,石磨房门庭若市,更是热闹非凡,全村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这里,排队占磨房成了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有拿簸箕的,有拿笸箩的,有拿磨棍的,有拿箩子的,五花八门,摆成了一地长龙。孩时的我也加入其中,扛着杠出两个深深凹坑儿、记录时间年轮的磨棍,等待着石磨,等待着过年要磨出的白面……  李婶一连几次都让了个,迟迟不把麦子倒在磨上,张老爹捅捅她,“该你了,怎么不磨?”李婶总是怯怯地说:“不忙,不忙。”张老爹心里明白,她家六七个孩子,男人没了,生活非常困难,一个女人家,几次天黑黑的还在地里挖野菜,接济着粮食。那年,刚生下的几个月大的孩子,大人饿得奶水不足,唯一的儿子夭折了。她这是要等在*后,为了不愿让人们看到她在磨房里的尴尬。  天黑了,李婶上磨了,一小口袋麦子,倒进水搅和了又搅和,这样出数,能磨出好面。湿漉漉的麦子倒在了磨盘眼上,黄澄澄的麦粒更显干净,磨眼儿上隆起了一个小山尖,李婶和她的孩子们,用一条碾棍推动着磨盘,小山尖随着磨盘转动的节奏,相近相依。只见上面磨盘上的小山尖,随着磨盘研磨的格勒格勒声,逐渐凹陷,麦粒堆成的尖塌陷了,李婶见势往凹坑插上了两个细木棍,活分着磨眼的缝隙,麦粒欲啦一下顺着磨眼儿进入了底下的磨盘上。  磨出的麦子,顺着磨盘的圆形四周,**遴破了型,流到磨盘的下方,麦粒磕碎了,黄白之间的渣滓散落着。这出面要在第二遴。**遴磨出的渣滓用簸箕收起来,返回到磨盘的磨眼上,如雪山一样,黑白相间,别有一番精致。这第二遴,磨盘之间研出了粉状,顺着上下磨盘的缝隙,缓缓流下,就像山泉里的瀑布,比**遴细分多了,依集下磨盘形成了坡型,底部越来越大,粗糙的麸子滚落下来,上头越来越尖,似姑娘白净的脸蛋,白里透青。  李婶顺着下磨檐坡尖露出的白粉,用簸箕的舌头依次取出,放在笸箩的箩子里,箩了又箩,箩出了**遴的白粉,这面太白了,简直和蛋清一般,清亮清亮的。李婶只箩出了四五斤的**遴,就不再取这白面了,索性她又把这四五斤白面掺在磨盘下的第二遴里面。这一细节,都映人了张老爹的眼中,他深知:“这个家庭哪吃得起这样的白面呀!”李婶端着簸箕把第二遴磨的麦子,从磨盘底下又扫了起来,掺杂着用簸箕倒在了磨眼儿上,磨了第三遴、第四遴……磨完了,麸子没出多少,箩出的都是黑面。  按照惯例,谁家磨完了面,磨眼儿里都要留下多半磨眼儿的麦子,这既是保护磨盘,不石头咬石头,更是村里人留下的传统,也是做人的良心。李婶端着半簸箕的麦子,走走停停,不时看着磨眼,再低头看着簸箕里的麦子,踟蹰不前,又义无反顾地前行,只是脚步迈的是那样的沉重,举起簸箕,将里面的麦子灌满了磨眼。  面没磨完,张老爹就一直没走,他在观察着每户磨面人家倒进磨眼儿的麦子。他知道,李婶家困难,在看到李婶倒磨眼儿的那艰难一刻,张老爹眼泪几乎下来了。“这几斤麦子是她家的保命粮,少了这几斤,她的日子可咋过呀!”  张老爹按捺不住自己的怜悯,“我说她李婶,你家磨眼儿的麦子就别倒了!”  李婶睁大眼睛,疑惑地问:“张老爹,这规矩变了?”  “规矩倒没变,你收回去吧!”张老爹坚定地说。  李婶不解,“这规矩没变,咋还让我收回去?”  “我有办法灌满这磨眼儿!”张老爹上前推她走。  李婶眨眨眼看看张老爹,“不对,张老爹能有什么办法帮我灌磨眼儿?”她恍然明白了,这是张老爹怜悯我才这样做的。她说什么也不收回磨眼儿,拎起面袋子就走。  张老爹急了,“你还信不过我!”他扒着磨盘,两手伸进丁磨眼儿,把李婶倒到里边的几斤麦子全挖了出来,捧进了她的簸箕里。推着李婶,“走吧,你赶快走吧!”  “规矩哪能破!”张老爹琢磨着:“我就一人生活,咋都好对付,可李婶不同,这几斤麦子,就是她的命呀!”  ……

作者简介

  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天津人。张伯苓是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他与严修先生一起制定了南开“允公允能”校训;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尤重德育;提倡科学,重视体育运动。著作编为《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