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黄土地的孩子

黄土地的孩子

1星价 ¥28.4 (3.6折)
2星价¥28.4 定价¥7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79053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20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7517905349 ; 978-7-5179-0534-9

本书特色

本书为“青春·未来——中国青年摄影师丛书”之一,是汇集优秀纪实报道摄影师任世琛拍摄于西北黄土地的摄影作品合集。“旱区的孩子”“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心语”“24号院的故事”,每一组图片以及每一张单幅精选作品,都孕育着作者对于黄土故地的依恋与深情。其中尤其旱区的孩子在回顾作者童年的同时,更通过摄影语言传达了旱区孩子的生存境遇和情感世界。

内容简介

任世琛1976年出生,1998-1999年于兰州大学新闻系学习新闻摄影;1999至今年在西部商报社摄影部任摄影记者、图片责任编辑(主任)等职。在从事新闻纪实摄影创作的18年里,他一直奔走深入在摄影艺术创作报道的基层一线,并积极参加中国文联、中国摄协、甘肃省宣传部、省文联、省摄影家协会组织的文艺工作者下基层系列活动,各类摄影理论研讨会、摄影交流采风、积极发挥影像公益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其代表作品有《群众的力量》、《旱区的孩子》、《黄河上的羊皮筏子》、《艰难取水路》、《希望小学》、《沙漠娃娃护林军》、《心语》等。先后有180多幅(组)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各类摄影比赛上获金、银、铜奖,作品在法国、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平遥、兰州等地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收藏。其中《旱区的孩子》在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为解决西部干旱地区孩子饮水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推动作用、筹的各类善款共计千万元。本书图文一起记录了他的不懈努力和良苦用心。

目录

目 录 总 序 3
前 言 5
镜头语言,一生不变的追求 7
(代自序)
旱区的孩子 10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40
心 语 58
24 号院的故事 70
单幅精选 90
任世琛的摄影公益/孔繁利 110
黄土地的影像自白/孔繁利 114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黄土地的影像自白
孔繁利(专栏作者) “我是农村出来的”,“我是农民的儿子”,甘肃农村娃任世琛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生活轨迹,走出了黄土高坡上的小山村,踏进了大学,进入了城市;又通过摄影的技艺,在城市站稳了脚跟,扎下了新的根须,车子、房子、妻子、孩子、位子,可谓“五子登科”,过着小确幸的滋润小日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定居城市的他,再也不用像小时候那样,为每天跑到两公里外的山眼泉,与小伙伴抢舀一桶混浊的生活饮用水,而发愁,逃避,甚至号啕大哭。
但是,这个黄土高坡土生土长出来的青年,心里始终对故土充满眷恋和牵挂,大多数时候,这种眷恋和牵挂藏于潜意识中,连他本人都未必察觉。可一旦遇到外在激发,借助适当的工具、途径,这种潜意识就会爆发、显现出来。
任世琛的这种潜意识,在西北旱区孩子的题材上的爆发,*为显著与强烈。2000年,甘肃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50年不遇的大旱,作为报社摄影记者的任世琛前往采访。在现场,他看到,当地村民,大人孩子纷纷提着水桶,在烈日下等待救援送水车的到来。烈日灼人,烈日也同样灼痛了任世琛的恻隐之心,尤其是那些年幼的孩子,用稚嫩的身躯面对生活的艰辛考验。从这些乡村孩子身上,他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他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自此至今,十几年下来,任世琛的足迹遍及西部地区几百个乡村,用他的脚步,用他手中的相机,探察记录这片干渴土地上艰辛生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两腮高原红、衣服脏旧但眼睛却依然如同星星一般晶晶亮的黄
土地上的孩子们。
这些照片,将这里的生存实况如实记录并传播出去,让外界观者感同身受,为之动容,为这些地区吸引了热心的关注以及资助。与此同时,这些照片,也对全社会起到了很好的环保教育作用。他的作品发布在网上,网友纷纷留言,“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就赶紧的吧,看着心难受……”“还有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们,喝水都是困难的。”“路过一次甘肃,印象中,从天水到兰州那边,路两旁都是光秃秃的,跟《西游记》中火焰山那集的山一模一样,寸草不生。”“没水的日子,真的很痛苦。”“好可怜的孩子,可能和我女儿一样大,就在烈日下可怜巴巴地等一口水。”“好可怜,请节约用水!”“要给咱们这不缺水地方的孩子们灌输节约用水的习惯呀!”“从此以后,我节约用水。”“看到她们,我觉得我每天用这么多水,真的很浪费,要节约用水。”“怎么洗澡呢。”“缺水的地方有可能一个月,甚至半年洗一次澡。你可能不信,但是真的存在。”“定西安定区我去过,也分两次生活过几天,感觉太缺水、太苦的生活。”
如果说,当初,摄影的技艺让任世琛在城市安居下来,做到了独善其身的话,那么,如今,又是摄影,让他与乡村再次密切相连,这一次,他想通过摄影帮助他人。摄影,让他离开乡村,又回归乡村,这不是简单的
衣锦还乡,而是带着对故土的深爱,带着对他人的关爱,带着由外界共同汇聚的慈善与公益力量,这样的回归,有益,有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文字表达着对土地的深爱,而任世琛则用手中的相机、用影像语言,表达同样的深爱,并且试图用影像为工具,尽力改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他爱这曾经养育他从幼年到少年的贫瘠土地,爱这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爱如他童年模样的黄土地的孩子们,也爱这里的风土人情。
西部地区用水困难问题,尤其是旱区孩子的题材,是任世琛的代表作,获得的各类奖项,参加的各类慈善、公益展,多到可以列长长的一大串名单。但是,这只是豹之一斑,并非他的全部作品,也非*代表作。
在这次集结出版的图书中,读者除了可以看到关于西部地区村民(包括孩童)取水、用水艰辛的影像,还有反映和关注乡村儿童教育问题、乡村留守儿童问题以及弃婴等问题的影像。这些影像从多个维度,共同表达
了摄影师对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尤其是代表未来与希望的儿童群体的生存及发展问题的关注与忧虑。
2005年8月底,甘肃省榆中县新营乡一户村民家中,因为无力为一双儿女同时支付学费,无奈之下,让两个孩子抓阄上学,没有抓到上学机会的女儿,从悬崖上跳下,头部受伤,第二天才被家人和村民找到救回。这样的事情,可能是东部发达地区厌学逃课的富家子弟,怎么想都想不出来的。但是,在这里,却真实地发生着。照片中,年近60的老父亲,坐在炕头,守着受伤的女儿,一筹莫展,更加苍老,看得人直掉眼泪。
与之相比,2000年1月,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穿着一双张开了大口的黑布鞋,坐在由高考落榜青年自费筹建的山村小学简陋的教室里,大声读书的小男孩,已经算是相对比较幸运的了。
而2014年10月,甘肃省临洮县高庙村美玉爱心小学,58岁的校长兼各科老师胡天海和两名学生在教室吃饭的情形,又隐约道出了乡村小学去留两难的尴尬境遇。这个曾经在*时,在校学生高达120多人的学校,如今
只剩下3个人,一名老师和两名学生。
《心语》则通过乡村儿童独白的方式,约略窥视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内心情感、人生理想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盼。
《24号院的故事》则讲述了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民主路24号,一个离火车站不远的破旧小院里,两位高龄拾荒老人与弃婴的故事。两位老人,28年间共捡回46名弃婴,目前留在身边的有5名。摄影师从2005年开始聚焦这个特殊院落的特殊大家庭,故事的*段落讲到了2016年6月,94岁的陈尚义老人离世,照顾孩子的重担落在92岁的张兰英老太太身上。
除了这些令人潸然落泪的故事,在本书中,读者还可以看到富有地域风情的黄河羊皮筏子,如今,它的交通功能早已被黄河上的桥梁取代,但却成为当地的旅游项目。壮阔浑浊的黄河水,古老的羊皮筏子,面庞黝黑
的西北汉子,一大碗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浓郁的黄河风情,跃然而出。
还有那辽阔戈壁滩上的风力发电机群,风驰电掣的高铁,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高校学生,又仿佛在诉说着西部的希望与未来,还有6名孩子组成的娃娃治沙护林队,更像是在表达对故土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信心。
这就是任世琛通过镜头为读者讲述的黄土地的故事,他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猎奇求怪,而是源于自身经历与体验的真情记录与诉说,他本身就是眼前这片黄土地孕育出的孩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影像故事,也是黄土地的自白。
在这片黄土地上,任世琛找到了自己迄今仍在坚持的摄影方向,那就是扎根这片故土,讲好、讲透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除了农村,他的镜头也时常捕捉他居住的城市兰州的片段瞬间,这里,是他的城市落脚安身处,
也是他的孩子的故乡。
“我想是有一个梦,或者信念,或者叫理想的东西,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不能懈怠,也不敢懈怠,背起相机,循着那些印记,行走在路上”,任世琛如是说。文末,送一句话给这位今年入不惑之年的摄影师,既算简
评,也作期许:任重道远,济世修己,天琛见野,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

任世琛
新闻纪实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中国甘肃网图片艺术总监,网易甘肃视觉运营艺术总监。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甘肃首席代表处副主任,中国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理事会理事,甘肃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10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视觉艺术)高级研修班学员,作品先后获得华赛、金镜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新闻奖、地球奖、中国青年环境资助奖、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奖、中国环境新闻摄影奖、亚洲新闻摄影奖、亚洲风采华人摄影奖等
国内外各类摄影比赛金、银、铜奖186次之多,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摄影展览馆、广东美术馆、香港图书馆、法国国际学校,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平遥、兰州等地展出,其中《旱区的孩子》在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收藏,并入编《中国摄影年鉴》、《摄影展赛获奖秘籍》、《生活·映像——100幅精彩生活纪实摄影作品解读》、《照片的权利》等书。
多次担任全国各类摄影比赛的评委,为各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摄影家协会举办各类摄影培训讲座百余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