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619140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6
- 出版时间:2016-10-01
- 条形码:9787516191408 ; 978-7-5161-9140-8
内容简介
鉴于“准确的经典注疏可以拿来当作解释的一种特殊的具体化”,本书从阐释学的视角观照“于楚辞诸註之中,特为善本”的洪兴祖《楚辞补注》。著作主要探寻了洪兴祖感于时政、感于己遇、不满旧注的阐释《楚辞》的动因;阐发了洪兴祖发凡起例的“补注”阐释体式;管窥了洪兴祖阐释《楚辞》时的思想理念;对比了《楚辞补注》与《楚辞章句》、《楚辞集注》在阐释方法、阐释尺度等方面的不同;并在详尽论证的基础上明晰了洪兴祖与屈原之间因个人境域的相通而达到的视界融合。
目录
**章 洪兴祖阐释《楚辞》的动因**节 企慕屈原,欲优人圣域一 企慕屈原,评析其褒贬二 企贤入圣,内化与践行第二节 感于时政,借古以讽今一 宋代局势,内忧兼外患二 有感而发,借古以讽今第三节 壮志难伸,寄悲愤之情一 仕途坎坷,曾几番起伏二 秉持气节,发愤以抒情第四节 不满旧注,补前贤不足一 《楚辞章句》存在的不足二 补注一体,乃力补《章句》
第二章 洪兴祖“补注”的阐释体式**节 “补注”体式的创制选定一 针对阐释对象来选定体式二 “补不足、发己意”的阐释目的三 阐释学传统下的体式创制第二节 “补注”体式的体例安排一 列《释文》篇次,明传本异同二 列逸注于前,而补充其后三 序与注皆增,以扩充内容四 附《考异》《释文》,以完善补注第三节 “补注”重“补”的体例体现一 《补注》体式窜乱的辨析二 具体补释体例的体现
第三章 洪氏《楚辞》阐释的“历史性”**节 注重校雠的治学思想一 校雠态度,认真严谨二 广搜众本,注重勘校三 一生著述,多及校勘四 《补注》中校雠的体现第二节 趋多元的哲学思想一 以儒为主的哲学思想二 义理阐发的理学倾向三 涉及道家的思想体现四 儒道之外的兼收并蓄第三节 屈骚评论的文学倾向一 “香草美人”的意象比兴二 神话阐释的原生色彩三 楚辞皆诗的思想传承四 隶属儒家的文艺思想
第四章 《楚辞》三家注的阐释对比**节 经典文本地位的不同态度一 王逸尊《骚》为经、“依经立义”二 朱熹偏离文本、“以义裁之”三 洪氏尊中有破,“疏可破注”第二节 文本阐释方法的不同选择一 《楚辞章句》重视训诂二 《楚辞集注》重视义理三 《楚辞补注》倾向兼重第三节 文本阐释尺度的不同把握一 《楚辞章句》阐释不足二 《楚辞集注》阐释过度三 《楚辞补注》阐释适度第四节 文本阐释理据的不同依托一 王逸言必称经,经书为主二 朱熹重理简洁,经子为主三 洪氏征引四部,态度开明
第五章 屈洪同轨视域有效融合**节 “边缘情境”下的屈原解读一 “边缘情境”’与文学创作二 屈原困境与“边缘情境”三 屈原之死与“边缘情境”第二节 洪兴祖与屈原的境域融合一 屈洪同轨,境域相互融合二 境域融合中的《楚辞》阐发第三节 “境域之融合”与视域融合一 境域融合与视域融合的问题二 洪氏阐释时视域的有效融合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洪波:女,汉族,1974年出生于吉林省通榆县。先后就读于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分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及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古典文献、汉语词汇学。先后主持并参与**民委项目、吉林省社科项目、辽宁省社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CSSCI期刊、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3部。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知识分子的幽灵
¥12.9¥39.8 -
寻味中国
¥14.7¥38.0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中国馔馐谭
¥10.9¥23.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1.9¥29.8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柏杨作品-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
¥12.0¥26.0 -
门外文谈
¥16.1¥3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6.5¥22.0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解读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磅新作
¥11.7¥39.8 -
经典常谈
¥6.2¥14.8 -
中国古代官制
¥12.5¥25.0 -
瓢箪鲶闲话
¥12.6¥36.0 -
中国文明的密码/何新文选
¥15.4¥48.0 -
溥仪偷运国宝
¥5.2¥26.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7.5¥18.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4.8¥68.0 -
东瀛印象记
¥13.2¥35.0 -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18.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