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中山研究-第六辑

包邮孙中山研究-第六辑

1星价 ¥32.2 (6.2折)
2星价¥32.2 定价¥5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81249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0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218124971 ; 978-7-218-12497-1

内容简介

  《孙中山研究第6辑》是孙中山研究系列丛书的第六辑,撰稿人均为海内外研究孙中山的知名学者。该书讨论了孙中山之靠前影响、孙中山思想理念之发展、孙中山与台湾香港之关系、孙中山的振兴实业主张等议题,从新颖的角度推进了孙中山研究,深化了对孙中山的认识,是一部颇具分量的学术论文集。

目录

孙中山的崇高威望和国际影响

在视野融合中阐释——拓展孙中山研究之浅见

论孙中山的家国情怀

孙中山在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中的伟大贡献

从讨论国民党看国民党改组前后孙中山的宣传与思想

孙中山的*后岁月——以《香港华字日报》为中心

论孙中山在社会激变时期的思想轨迹及当代价值——与章太炎的比较研究

台湾光复初期孙中山元素的利用与中国国家意识的树立

晚清各方眼中的孙中山形象

孙中山关心民瘼力救1924年的广州柴荒

1904年孙屮山美国之行——"振兴中华"的实践与探索

试述孙中山与商会

孙中山与南洋客家精英研究

香港的孙中山研究及其课题示例

孙中山《民权初步》散议

略论孙中山的谱牒观

浅议孙中山港口和水利建设的计划及实践

车路"公有"与民国"主人"——孙中山与广东香山地方建设

略论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与反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角度

孙中山革命观的再认识——以基本内涵及总体方略为中心

孙中山与"以党建国"

从平民到伟人:论孙中山精神

孙中山的追随者——黎照寰

论清末东三省总督锡良的借债筑路主张——兼与民初孙中山引资筑路计划比较

孙中山张作霖联盟补充研究——以伍朝枢两次赴奉为中心

二次护法时期唐绍仪与孙中山关系略论

征稿启事
展开全部

节选

  《孙中山研究第6辑》:  1917年2月21日,孙中山写成小册子《会议通则》,同年4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后易名《民权初步》,作为《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全书分五卷、二十章、一五八节。在该书的序言中,阐明写作目的,是因为中国四万万民众,犹如一盘散沙,原因于封建专制,缺乏民主训练,民国建立后,政治环境改变,但其“前途之安危若何,则全视民权之发达如何耳”。而民权发达,须“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步”,孙中山认为,“此书为教育国人行民权**步之方法”。又称,“倘此**步能行,行之能稳,则逐步前进,民权之发达,必有登峰造极之一日”;“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也”。①可见,孙中山将《民权初步》的价值,提到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其意义可谓无以复加了。  本文旨趣,是在介绍该书主要内容外,着重查考该书之所从出,即全书框架之来自何方,以及孙中山在全书框架之外增加了哪些内容。  鸦片战争结束后,开放五口通商,中国紧闭的国门被洋人敲开了,中国社会也进入了近代转型时期。体现在思想领域的变化,便是相继产生了经世致用派和早期维新派思想家,在生产力变革方面,则开始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此后的约三十年时间里,不能说社会毫无变化,但因为只是变器而非变制(政),相较于维新运动大体同时起步的日本之精研西方国家法政,大胆实施改革,而使该国变化迅速,则中国的进步实在不足言。直至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们仍在鼓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包括科举制度在内的社会发展绊脚石,均不予触动。《辛丑条约》订立后,清廷不得不逐渐推行新政,从官方认可了政治上的部分改革。政治改革对于任何专制政权来说都是痛苦的事,何况对要求立宪、实施宪政深拒固蔽的清廷,是持一以贯之态度的。1911年7月5日,谘议局联合会再呈要求加速立宪,以皇族内阁不合立宪公例,失臣民立宪之希望,仍请另行组织内阁(由都察院转奏)。但朝廷的答复是,“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不得率行干请”。谘议局是新政产物,是各省的民意机构。清廷既不识民意为何物,对宪政性质固不必有求其了解,民众更不待言。民众既乏民主训练,民权云云者,更无从谈起,这便是孙中山亟亟于编写《民权初步》的用心。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中国近代化先驱之一,他目睹人民国以来的政治乱象、人民无权的状况,编写启导民权的读物,实际是进行民主、民权、宪政的启蒙。他在《民权初步》序中写道:“凡欲负国民之责任者,不可不习此书。凡欲固结吾国之人心、纠合吾国之民力者,不可不熟习此书。而遍传之于国人,使成为一普通之常识。家族也、社会也、学校也、农团也、工党也、商会也、公司也、国会也、省会也、县会也、国务会议也、军事会议也,皆当以此为法则。”“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然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是中国之国民,今日实未能行民权之**步也。”他还认为,人生之初,不能一日而举步,国之初造,岂能一时而突飞?“孩提之举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此《民权初步》一书之所由作,而以教国民行民权之**步也。”①  《会议通则》(《民权初步》)完稿后,1917年2月21日孙中山在上海《民国日报》刊登出该书序言。3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为该书之作发表了《孙先生牖民之作》,内称,“民国成立以来,共和虚有其表,国人多责备政府之溺职,然多数人未能运用共和政治,亦无可为讳,孙中山先生有慨于此,乃以革命之先觉为共和之导师,近日锐意著述,思举共和政治必不可缺之要则,以为国民准绳。”②  同(1917)年2月,孙中山请章太炎为《会议通则》作序,太炎应之。序言谓:“人有恒言日:‘生(坐?)而言,起而行。’上古淳质之世,习劳于形躯,言议其末已;其次有造膝抵掌,以定安危之计者,言简而时促犹易也。庶务益烦,辩智锋起,发言者非一夫,而决策不在俄顷。言有绪则事不乱,言之不从而事亦泯棼矣,中国今日是也。自前世专断之主。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