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包邮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58.0 (7.6折) ?
1星价 ¥58.0
2星价¥58.0 定价¥7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2909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3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301290972 ; 978-7-301-29097-2

本书特色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是一部将后叙事理论与传统和现代叙事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专著,既弥补了国内学界对叙事理论新发展的忽略,有引入了历史发展的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外首部将后经典叙事理论与事理论与传统和现代叙事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专著。既弥补了国内学界对叙事理论新发展的忽略,又引入了历史发展的视角。本书上篇探讨传统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中篇关注现代英美小说叙事理论,下篇则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北美后经典小说叙事理论。本书探讨的不少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书中不少观点在国内外均属于首次提出。上篇和中篇所采用的把小说家叙事观点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以往的研究相比有所创新,对英美不同小说叙事传统的对比研究也构成了一种新的途径。下篇清理了后经典叙事理论中相关概念、术语的混乱,纠正了种种偏误。

目录

绪论/ 1 上篇传统小说叙事理论 概述/ 9 **章18世纪英国小说叙事理论/ 12 **节小说理论的发轫:贝恩贝恩(Aphra Behn)和康格里夫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2 第二节笛福笛福(Daniel Defoe)与同时代的作家/ 15 第三节**个高峰:理查逊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和菲尔丁菲尔丁/ 18 第四节高峰过后:斯摩莱特斯摩莱特、斯特恩斯特恩(Laurence Sterne)及其他/ 31 第二章司各特和奥斯丁奥斯丁(Jane Austen)论小说叙事/ 39 **节司各特司各特(Walter Scott)对现实主义小说叙事传统的梳理/ 39 第二节司各特司各特(Walter Scott)论哥特小说的叙事特点/ 46 第三节司各特司各特(Walter Scott)论奥斯丁奥斯丁(Jane Austen)/ 49 第四节奥斯丁奥斯丁(Jane Austen)论小说叙事/ 50 第三章英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58 **节书信体与**人称叙述/ 58 第二节第三人称叙述与介入性评论/ 64 第三节从“好故事”到“有机体”/ 69 第四节刘易斯刘易斯(GHLewes)论小说叙事/ 74 第四章美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79 **节爱伦·坡坡与哥特小说的影响/ 80 第二节霍桑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与传奇叙事理论/ 84 第三节梅尔维尔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与深刻叙事/ 88 中篇现代小说叙事理论 概述/ 99 第五章现代小说理论的奠基人:亨利·詹姆斯詹姆斯(Henry James)/ 104 **节詹姆斯詹姆斯(Henry James)的宣言:《小说艺术》/ 107 一、 小说——个人对生活的直接印象/ 108 二、 关于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思考/ 111 第二节作者隐退与小说“戏剧化”/ 115 第三节人物视点与缩短线条法/ 122 第六章詹姆斯詹姆斯(Henry James)之后:理论的系统化与多元化/ 128 **节戏剧化理论的阐释与确立——卢伯克卢伯克(Percy Lubbock)/ 128 一、“图画法”与“戏剧法”/ 130 二、 小说视点/ 135 第二节斯蒂文森斯蒂文森的小说自足论/ 138 一、“小说艺术即叙事艺术”/ 140 二、 言语——文学模仿的对象/ 144 第三节回归欧洲传统:沃顿沃顿(Edith Wharton)论小说技巧/ 147 一、 提倡欧洲传统 / 148 二、 人物的“可视性”/ 150 三、 反对叙事成规/ 152 第四节康拉德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印象主义与威尔斯威尔斯(HGWells)的道德论/ 154 一、 小说:比现实更为清晰/ 154 二、 小说的“内部视点”/ 155 三、 小说的道德功能/ 159 第七章福斯特福斯特(E.M.Forster)论小说美学/ 164 **节故事与情节/ 165 第二节小说人物/ 168 第三节图式与节奏/ 172 第八章其他现代小说家论叙事模式/ 178 **节缪尔缪尔(Edwin Muir)论小说结构/ 178 一、“行动小说”“人物小说”与“戏剧小说”/ 179 二、 情节结构中的时间与空间特征/ 184 三、 编年史小说/ 187 第二节诺里斯诺里斯(Frank Norris)的“美国小说”/ 189 一、 文学真实性/ 190 二、 小说情节结构/ 192 三、“美国小说”/ 195 第三节吴尔夫吴尔夫(Virginia Woolf)的心理现实主义/ 198 一、 小说形式/ 199 二、 小说中的时间问题/ 202 三、 重视人物与淡化情节/ 204 下篇后经典小说叙事理论 概述/ 209 第九章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 213 **节“后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214 第二节经典叙事学与读者和语境/ 216 第三节“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220 第四节经典叙事诗学下一步需注意的问题/ 225 第十章修辞性叙事理论/ 230 **节布思布思(Wayne Booth)从经典到后经典的小说修辞学/ 231 一、 布思布思(Wayne Booth)的经典小说修辞学/ 231 二、 布思布思(Wayne Booth)向后经典叙事理论的有限迈进/ 237 第二节查特曼查特曼(Seymour Chatman)的叙事修辞学/ 240 一、 修辞学与叙事学:等同还是区分/ 240 二、 文本研究:在经典与后经典之间摇摆不定/ 242 三、 隐含读者与真实读者/ 246 四、“隐含作者”之“修正”/ 246 第三节费伦费伦(James Phelan)的多维、进程、互动/ 249 一、 学术背景/ 249 二、“三维度”人物观/ 250 三、“四维度”读者观/ 258 四、 进程与互动/ 261 第四节卡恩斯卡恩斯(Michael Kearns)的语境、规约、话语/ 264 一、 对语境的强调/ 264 二、 虚构性,叙事性,叙事化/ 270 三、 基本规约与言语行为理论/ 274 四、 话语与“声音”/ 280 第十一章女性主义叙事学/ 284 **节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过程/ 285 第二节与女性主义文评之差异/ 287 一、 女性主义叙事学家对女性主义学者的批评/ 288 二、 女性主义与叙事学的“话语”与“声音”/ 291 三、 研究对象上的差异/ 292 四、 女性阅读与修辞效果/ 293 第三节对结构主义叙事学之批评的正误/ 296 第四节叙述结构与遣词造句/ 302 第五节“话语”研究模式/ 306 一、 叙述声音/ 306 二、 叙述视角/ 309 三、 自由间接引语/ 311 第十二章认知叙事学/ 316 **节规约性“语境”与“读者”/ 316 第二节不同研究模式/ 318 一、 弗卢德尼克弗卢德尼克(Monika Fludernik的普适认知模式/ 318 二、 赫尔曼赫尔曼(David Herman)的“作为认知风格”的叙事/ 324 三、 瑞安瑞安(MarieLaure Ryan)的认知地图与叙事空间的建构/ 325 四、 博托卢西博托卢西(Marisa Bortolussi)和狄克逊狄克逊(Peter Dixon)的“三种方法并用”/ 328 第三节对接受语境之过度强调/ 330 第十三章米勒米勒的“反叙事学”/ 335 **节米勒米勒的学术背景/ 336 第二节解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 338 一、 解构“情节的首要性”/ 339 二、 解构叙事线条的开头/ 340 三、 解构叙事线条的结尾/ 343 四、 解构情节的逻辑性/ 347 第三节叙事线条中部的非连贯性/ 348 第四节(自由)间接引语与反讽/ 352 第五节与叙事学家里蒙凯南里蒙凯南(Shlomith RimmonKenan)的对话/ 357 第十四章经典概念的重新审视/ 370 **节再看“故事与话语”之分/ 370 一、 对解构性挑战的反“解构”/ 371 二、 非解构性的挑战/ 385 第二节有关“隐含作者”的网上对话/ 399 一、 对话的导火线/ 399 二、 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这一概念?/ 400 三、 多个真实作者与一个隐含作者(或一个真实作者与多个隐含作者)/ 404 四、 是否可以扩大隐含作者这一概念/ 405 五、 不是择一,而是兼收/ 406 引 用 文 献/ 410 人 名 索 引/ 427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申丹,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等,在北美、欧洲以及国内CSSCI源刊发表论文100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