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50791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1
- 出版时间:2012-06-01
- 条形码:9787215079175 ; 978-7-215-07917-5
本书特色
《网络传播心理新论(基于文化心理研究的取向)》的作者是侯岩。《网络传播心理新论(基于文化心理研究的取向)》从无文化的网络传播心理研究转向了多元文化为基础的理论假设,从文化视角拓展研究思路,切入网络传播心理的研究,为解决各类网络问题带来新的思路,突破现有研究范式,超越对传统方法的移植,以期在方法论层面有所突破。
内容简介
传统心理学在解释网络心理与行为时陷入困境,寻求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新视角新路径成为必然。《网络传播心理新论:基于文化心理研究的取向》的笔者侯岩追寻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语境和发展历程,理性质询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品性,探寻其间文化缺失的脉络,从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背景下探寻文化心理学基于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录
第1章 导论1.1 研究动因1.1.1 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拓宽了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范畴1.1.2 网络环境对传统心理学提出挑战,使得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建构成为必要1.1.3 传统心理学对网络心理与行为的解释力弱,寻求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新路径成为必然 1.1.4 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正在寻求新突破 1.2 文献综述 1.2.1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 1.2.2 心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 1.2.3 文化心理学研究 1.3 研究归宿 1.4 研究架构1.5 研究方法1.5.1 案例分析法1.5.2 内容分析法1.5.3 文献研究法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化心理反思:追寻心理学历史语境与发展历程2.1 传统心理学科学性分析2.1.1 传统心理学科学性的基础2.1.2 科学主义追求2.1.3 科学特质分析2.1.4 小结2.2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背景2.2.1 冯特人文取向的文化心理学渊源2.2.2文化心理学的生成背景2.3 文化心理学理论分析2.3.1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2.3.2 文化心理学基本内容2.3.3 文化心理学研究取向 2.3.4 文化心理学研究方法2.4 文化心理学与主流心理学的关系2.4.1 二者的研究对象或内容呈互补关系2.4.2 学科性质上呈互补关系2.4.3 二者在方法论上的互补性
第3章 文化心理关联:当网络传播心理研究与文化相遇3.1 文化概念内涵分析3.1.1 “文化”概念3.1.2 文化的内涵3.2 心理学中的文化3.2.1 文化的基本维度3.2.2 文化的基本原则3.2.3 心理学本身是文化3.3 传播与文化互动3.3.1 传播的视角看文化3.3.2 文化的视角看传播3.4 网络与文化互动3.4.1 网络作为技术概念3.4.2 网络的文化属性3.4.3 文化传播的网络化3.4.4 文化影响网络的发展3.5 网络传播的特殊性3.5.1 时空开放性3.5.2 信息共享性3.5.3 多元互联性3.5.4 空间交互性3.5.5 虚拟数字化3.5.6 复杂非线性 3.5.7 传播超限性 3.5.8 身份隐匿性 3.5.9 交流人际性 3.6 网络传播的文化功能 3.7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独特性 3.7.1 符号化的网络传播 3.7.2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独特要求
第4章 文化心理探寻: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现状分析4.1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案例分析4.1.1 案例一:对新媒体事件的研究分析4.1.2 案例二:对网民个体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的研究分析 4.1.3 小结 4.2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现状4.2.1 研究概况4.2.2 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心理研究分析4.2.3 小结 4.3 传统心理学主导下的网络传播心理研究范式4.3.1 科学主义范式主导下的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困境 4.3.2 现实分析4.3.3 社会科学哲学范式转型及其启示4.4 文化心理研究介入网络传播心理的可能性4.4.1 文化心理学的客观要求4.4.2 网络传播的文化维度4.4.3 网络传播心理的文化差异性4.5 文化心理视角下网络传播心理研究价值探析4.5.1 可以扩大学科研究视野,探索网络传播规律4.5.2 可以倡导研究多元化,实现研究范式变革4.5.3 可以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实践应用
第5章 文化心理建构:网络传播心理的文化品性5.1 网络传播心理的理论建构5.1.1 建构意义5.1.2 建构原则 5.2 文化心理品性:一种分析框架5.3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对象5.3.1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对象观的转变5.3.2 研究对象是一种历史一文化存在5.3.3 研究对象的一般文化特征5.3.4 从学理到价值——网络传播心理研究对象的重新审视
第6章 文化心理分析:网络传播心理概念分析6.1 实证主义心理学概念分析6.1.1 描述性6.1.2 逻辑性6.1.3 普遍性6.1.4 合理性6.2 网络传播心理概念的一般文化特征6.2.1 概念的界域性6.2.2 概念的合情性6.2.3 概念的时代性6.3 网络传播心理概念的文化分析——以自我和人格为例6.3.1 对传统自我、人格观的质疑6.3.2 网络虚拟人格6.3.3 网络自我与人格概念的新界定6.4案例剖析——以虐猫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自我6.4.1 事件回放6.4.2 网络自我的文化心理分析
第7章 文化心理运用:网络传播心理研究方法分析7.1 研究方法概述7.1.1 心理学研究方法素描7.1.2 传播学研究方法素描7.2 从工具到价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文化特征评析7.2.1 研究方法的历史性7.2.2 研究方法的民族性7.2.3 研究方法的个性7.2.4 研究方法的日常性7.2.5 网络传播心理研究方法的新要求7.3 网络传播心理的文化心理解释7.3.1 研究方法7.3.2 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类型
第8章 文化心理解释:网络人际交往的文化心理研究8.1 网络人际交往概述8.1.1 网络人际交往的概念8.1.2 有关学者的观点8.1.3 网络人际交往内涵8.1.4 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8.2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8.2.1 语用环境的非在场性8.2.2 交际主体的身份符号化8.2.3 交流方式的间接性8.2.4 交际过程的非线性可逆性8.2.5 交际规则的共通性8.3 网络人际交往情境的文化涵义8.3.1 网络人际交往情境的文化涵义8.3.2 交流悖论——交流行为误读中的文化涵义8.4 网络言语交际——作为网络人际交往典型行为的文化心理研究8.4.1 网络交际者的会话特点8.4.2 网络交际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侯岩 河南大学心理学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博士 小学生学习报社总编辑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出版专著多部 《童媒品牌》被评为2009年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校文化研究概论》被评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奖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偏见
¥17.8¥56.0 -
女性生存战争
¥29.7¥66.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7.2¥45.0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西方哲学史
¥16.8¥38.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性心理学
¥26.7¥58.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4.9¥39.8 -
怪癖心理学:解读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里秘密
¥11.8¥36.0 -
文言浅说
¥10.1¥24.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8.0¥39.8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23.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