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符号江苏

包邮昆曲/符号江苏

1星价 ¥67.5 (7.5折)
2星价¥67.5 定价¥9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4726764
  • 装帧:一般铜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4
  • 出版时间:2013-01-01
  • 条形码:9787544726764 ; 978-7-5447-2676-4

本书特色

    《符号江苏:昆曲》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王燕文部长担任编委会主任,省委书记罗志军作序推荐,丛书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符号江苏》首批图书被列为“江苏文化引导资金项目”与江苏省外宣办重点项目,并获得2012年江苏省外宣创新奖。

内容简介

  在全世界首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以全票通过而名列榜首,这充分说明昆曲的影响与地位国界,为全世界多珍视。六百多年来,昆曲一直是曲坛“正音”。昆曲的音乐汇集了我国古代音乐的精华,昆曲的剧本代表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的高成就,昆曲的表演体系堪称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代表。《符号江苏:昆曲》介绍了昆曲六百年的精彩历程、瑰丽璀璨的艺术形式,以及魅力永存的幽兰经典,是了解昆曲的入门。

目录

引言
上篇 六百年的精彩历程
一 南戏的流传与剧唱昆山腔的产生
二 玉山草堂的文人雅集与清唱昆山腔的产生
三 魏良辅对南戏昆山腔的“引正”与改革
四 四方歌曲皆宗吴门
五 汤沈之争与昆曲的雅化
六 明末清初昆曲的流传和苏州派的形成
七 花雅之争与昆曲的衰落
八 昆曲衰落途中的两朵奇葩:南洪北孔
九 昆剧传习所的创立与昆曲的传承
十一 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十一 盛世谱华章,幽兰溢新香

中篇 瑰丽璀璨的艺术形式
一 昆曲的音乐体制
二 昆曲的字声与腔格
三 昆剧的脚色体制
四 昆剧的表演程式
五 昆剧的表演功法
六 昆剧的脸谱
七 昆剧的服饰

下篇 魅力永存的幽兰经典
《荆钗记》:荆钗虽贱情意真
《白兔记》:白兔引儿见亲母
《拜月亭》:逃难途中巧联姻
《琵琶记》:得了功名失了孝
《南西厢记》:西厢有情结良缘
《浣纱记》:一缕溪纱系兴亡
《牡丹亭》:牡丹亭畔真情梦
《长生殿》:天长地久情绵绵
《桃花扇》:桃花扇底送南朝
《雷峰塔》:雷峰难镇仙凡情
昆曲作家小传
昆曲演艺家、曲友小传
昆曲大事记
六大昆剧院团
展开全部

节选

  一、南戏的流传与剧唱昆山腔的产生  昆曲*早叫“昆山腔”,是南戏的四大唱腔之一。  十二世纪中叶,在浙江的温州一带产生了一种新的表演艺术,即南戏,它是中国戏曲史上*早的成熟戏曲形式,由于它形成于温州,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形成的,故当时又称“温州杂剧”和“永嘉杂剧”。温州的南戏艺人在创立了南戏后,便带着这一新的表演技艺走南闯北,冲州撞府,到各地卖艺赚钱。  元代的昆山,隶属于江浙行中书省,包括昆山、太仓两地。当时昆山的浏河口是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时称“六国码头”。各地商旅云集于此,城市经济繁荣。元代末年虽然战乱频仍,但由于张士诚割据苏州十数年,使苏州一带免遭兵火之祸,经济发展不受影响。因此,在元代,昆山、苏州一带的繁华程度不亚于曾是南宋都城的杭州,当时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而城市的繁华,为民间技艺提供了一个消费市场。因此,南戏艺人们也来到苏州,卖艺谋生。如南宋末张炎在《山中白云》卷五【满江红】词的小序中提到:“传奇惟吴中子弟为**流,所谓识拍、道字、正声、清韵、不狂,俱得之矣。”传奇是南戏的别称,可见在当时苏州一带的南戏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  南戏形成于民间,其作者和表演者都是当时的下层文人或民间艺人。南戏艺人们编撰和表演南戏,其目的是为了赚钱谋生,而当时的观众,也多是下层百姓,因此,艺人们不仅在剧作的内容情节上,反映下层民众的情感与愿望,以赢得他们的认同与喜爱,在语言上,亦能顾及下层观众的欣赏水平,通俗易懂,所用的曲调,也多取自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歌谣。《张协状元》所用的曲调中,如【东瓯令】、【福清歌】、【台州歌】、【吴小四】、【赵皮鞋】等,便都是温州、福建一带流传的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以依腔传字的方式来歌唱的,每一首歌曲,都有其固定的旋律。在传唱过程中,用固定的旋律来换唱不同的歌词,腔定而字声不定。南戏采用民间歌谣为曲调,故也承袭了民间歌谣这种依腔传字的演唱方式。而且,南戏*早产生于温州时,是用温州本地的方言土语演唱。方言虽能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明代祝允明在《重刻中原音韵序》中,就把用温州方言演唱的南戏比作鸟叫声。  龚明之所说的“皆善滑稽”和能作“三反语”,这两点都与南戏及昆山腔的产生有联系。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受宋杂剧滑稽调笑的影响,还保留着许多插科打诨的情节。在南戏的脚色体制中,丑、净、末三个脚色常常在戏中扮演一些滑稽人物,相互间插科调笑。昆山人由于受当年黄幡绰的影响,也善滑稽,因此,对于南戏的这一风格自然很容易接受,这也使得南戏能在昆山一带流行。  再有所谓的“三反语”,在语言学上叫作“反切”,俗称“切口”、“切头”。就是把一个字分成两个字,前为韵母,后为声调,两字急读,合成一字。后来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将一个字分成头、腹、尾三个部分来唱,也就是采用了反切的原理。  正是唐代黄幡绰晚年在昆山播下的种子,到了宋元时期,南戏由温州流传到了昆山、苏州一带后,两者相遇,便产生了昆山腔。  除了黄幡绰的影响外,昆山腔的产生,还与当地的民情风俗有关。  六朝以来,昆山一带民间盛行吴歌。当地的老百姓或在劳作之中,为舒缓劳累而唱民歌;或在劳作之余,唱民歌以自娱。明代周玄暐《泾林续记》上记载,朱元璋在南京做了皇帝后,听说昆山有个叫周寿谊的百岁老人,特地将他宣召至京,一方面想了解民情,另一方面,也想吸取长生不老的经验。他问周寿谊说:“平日有何修养,能够长寿至此?”周寿谊回答说:“清心寡欲。”朱元璋又问他:“闻昆山腔甚佳,你亦能唱否?”周答道:“不能,但能唱民歌。”朱元璋便命他唱。周即唱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州。”朱元璋抚掌称赞道:“好个村老儿!”从这则记载可见,昆山的普通百姓都很熟悉民歌且会唱民歌。  善唱民歌的民风,也使得南戏在昆山受到了下层百姓的欢迎,因为南戏所唱的曲调,也就是像周寿谊所唱的“月子弯弯照九州”那样的下层百姓顺口可歌的“随心令”,正符合唱惯了民歌的吴地老百姓的审美情趣。显然,正是因为昆山早已存在的这些艺术内因,使得南戏一旦从温州流传到了昆山一带后,内因与外因相结合,便产生了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  二、玉山草堂的文人雅集与清唱昆山腔的产生  南戏艺人采用昆山方言演唱的剧唱昆山腔,虽然为下层百姓喜闻乐见,却因为俚俗而遭文人学士们的排斥。就在剧唱昆山腔产生并流行的同时,在上流社会与文人中间,也产生并流传着一种清唱的昆山腔,用以唱曲自娱,这种昆山腔是由元末顾坚等人创立的。魏良辅《南词引正》说:  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从魏良辅的这一记载来看,顾坚是昆山千墩(今千灯)人。他善作诗赋,尤精于南曲,而且性格孤傲,喜与文人相交,而不肯屈从权贵。(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其舅父察罕帖木儿死后,袭职拜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后封河南王,总天下兵马。)  有关顾坚的材料甚少,*近,经郑闰先生多方搜集查考,终于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的《顾氏重汇宗谱》中,查到了顾坚及其父亲顾鉴的生平记载。据郑闰先生考证,顾坚的曾祖父顾祯因犯罪,全家被没入官府为奴,沦为乐户,被遣送至大都。顾坚姑母顾山山亦“因父而俱失身”,沦为乐妓。元末,中原抗元义军起,顾坚全家乘乱回到故乡,居住在松江。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在一勾栏内看戏时,勾栏突然倒塌,顾鉴被压遇难,顾坚则双目失明,“沦为瞽瞍”,靠唱陶真卖唱谋生。后为顾瑛收留。明初顾瑛一家被明太祖发配至安徽凤阳,晚年的顾坚孤苦无依,只得栖居昆山千墩延福寺至终老。(参见郑闰:《顾坚身份之谜》,苏州日报,2009年12月26日。陶真为宋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元、明至清代一直在演唱,亦作“淘真”。)  顾瑛,小字阿瑛,出身昆山望族,祖父顾传闻在元朝曾任“总管”,父亲顾伯涛自号“玉山处士”,终身不仕。顾阿瑛博学多艺,诗文词曲皆精,谙熟曲律,早年就有文名,明代文坛上“后七子”之一的大文学家王世贞曾对他极为推崇,在《艺苑卮言》中称赞他“以猗卓之资,更挟才藻,风流豪赏,为东南之冠”。然而顾瑛虽有才华,也像其父一样,不愿出仕为官,早年就拒绝了元朝授予的会稽县学教谕之职。后来归顺元朝的张士诚为报答早年顾瑛对他的资助,许以高官厚禄,也遭到顾瑛的拒绝。为了表示自己不愿出仕为官的决心,在母亲死后,他削发出家,建金粟庵,为母亲守孝,自号金粟道人。  顾瑛把自己的兴趣放在文学创作和结交文人学士上,《明史.顾瑛传》说他“轻财结客,豪宕自喜”。早年他曾代父理财,因善于打理经营,收获颇丰;然而到了中年,他便将家产交给儿子与女婿去打理,摆脱了俗务琐事后,专心于文学活动,广邀文人学士相聚唱酬,消遣自娱。为此他在茜泾西边构筑了一座别业,名之曰“玉山佳处”。园中有亭台楼阁,池塘水榭,其中有所草堂,是园中的主要建筑,名之曰玉山草堂,顾瑛常在这里邀文人名士相聚唱和。由于顾瑛不仅才学名闻东南文坛,而且性格豪爽,因此,文人学士多喜欢与其相交。在玉山草堂中,每天都有雅集,置酒赋诗,觞咏唱和。据顾瑛所编的《玉山名胜集》记载,自至正八年(1348)至二十年(1360)的十二年间,在玉山草堂举行的雅集有五十多次。参与雅集的文人学士,多是元朝北曲散曲作家,其中有赵孟頫、杨铁笛(杨维桢)、倪元镇(倪瓒)、萨都剌等。  顾坚虽无作品流传下来,但从他所作的《风月散人乐府》书名来看,应是北曲散曲,这是因为在元代,文人将合音律、有文采的北曲称为“乐府”,而不合律、语言俚俗的北曲称为“俚歌”。如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说:“有文章者曰乐府,无文饰者谓之俚歌,不可与乐府共论也。”显然,顾坚的《风月散人乐府》是乐府北曲。  另外,顾瑛所作的《制曲十六观》今天尚存,其中所论,都为创作乐府北曲的方法。又据《稗史汇编.曲中广乐》条载:顾瑛广邀文人学士,在玉山草堂雅集唱酬,所编的《玉峰草堂集》,收录的就是雅集时文人学士们的唱和诗作。而且在雅集上,除了赋诗唱和外,也搬演北曲杂剧。  以顾瑛为首的这些文人都精通北曲,而北曲是用“中州音”来演唱的,这种“中州音”是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在当时已具有“普通话”的性质,能通行各地,广泛使用。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当时“上自缙绅讲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至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周德清为了给元代北曲作家提供一个统一的语言规范,编撰了《中原音韵》一书。既然顾瑛、顾坚、杨维桢、倪元镇等人都是北曲作家,熟谙北曲音律,因此,他们在玉山草堂雅集唱酬时,必定也采用的是这种“中州音”。我们还可以在他们所作的诗文中看到当时唱酬的情形,如顾瑛写给张翥的诗说:  莫辨黄钟瓦釜声,且携斗酒听春莺;河西金盏翻新谱,汉语夸音唱满城。  【金盏儿】,皆为北曲曲调,“汉语夸音”指北方官语,即“中州音”。可见,当时这些文人名士所唱的确是北曲乐府。也正因为他们熟悉并擅长北曲,便采用了北曲的语音,即“中州音”来唱南曲,也就是魏良辅所说的“发南曲之奥”,由此创立了用“中州音”演唱的昆山腔。与南戏艺人不同的是,这种用“中州音”演唱的昆山腔,只是用于文人雅集时的清唱,不是用于舞台演唱。  另外,在玉山草堂雅集的文人中,除了擅长作北曲散曲的作家,也有南戏作家参与,如《琵琶记》的作者高明也曾到过玉山草堂,与顾瑛等人相聚唱酬。顾瑛在《玉山草堂雅集》卷八中记载了与高明会面的情形,说高明“长才硕学,为时名流,往来予草堂,具鸡黍谈笑,贞素相与淡如也”。至正九年(1349),高明应邀参加了玉山草堂的雅集后,留宿在顾瑛的景筠堂,特意写了【鹧鸪天】《题顾氏景筠堂》词,在词中赞扬了玉山草堂主人的热情好客与潇洒豪爽。  由于南戏作家参与雅集,使得南曲与北曲产生了交流,有的文人既作北曲,也创作南曲,如杨维桢除作有北曲小令与散套外,也作有南曲散套【双调.夜行船】《苏台吊古》,这一套曲不仅语言有文采,而且句式、平仄皆合律,后被梁辰鱼用在《浣纱记.泛湖》出。南北曲的交流,也给顾坚等人“发南曲之奥”、创立清唱昆山腔提供了条件。  当时文人创立的清唱昆山腔,有着与南戏昆山腔不同的风格。如萨都剌曾在《雁门集.过鲁港驿和酸斋题壁》诗中云:“吴姬水调新腔改,马上郎君好风采。”所谓“水调”,其指义应与后来魏良辅改革后的“水磨调”相同,都是指唱腔细腻婉转、舒缓清悠的风格。而吴姬所唱的“水调新腔”,也正是顾坚等文人学士所创立的清唱昆山腔。因为在玉山草堂的雅集上,也聚集着一些歌姬,其中技艺出众的有素云、素真、丁香秀、天香秀、南枝秀、翡翠屏、小琼英、小琼花、小瑶池、小蟠桃等。文人们在玉山草堂雅集赋诗唱酬时,这些歌姬在旁侑酒助兴,或表演歌舞,或弹奏乐器。萨都剌、杨维桢、张雨、顾瑛等都曾有诗赞美这些“吴姬”的表演技艺。而且,文人们还亲自教这些歌姬唱曲。杨维桢在《香奁集.演歌》诗中就提到顾瑛亲自教歌姬唱曲,如:“莺莺舌巧言犹獠,字字使君亲口教;今日金钱初受赏,倚声同合凤凰巢。”玉山草堂雅集的文人们创立了昆山腔,又教授给了侑酒助兴的歌姬们,因此,曾为玉山草堂雅集座上客的萨都剌才会说“吴姬水调新腔改”。  三、魏良辅对南戏昆山腔的“引正”与改革  顾坚等人创立的昆山腔虽然也像乐府北曲一样,采用中州音来演唱,而且已具有了细腻婉转、舒缓清悠的风格,但它还只在文人层面上流传,即停留在清唱阶段,还没有被南戏艺人所采用,与剧唱结合。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剧唱昆山腔,直至明代嘉靖年间,还是采用昆山当地的方言土语来演唱。由于是用方言演唱,外地人听不懂,故直到嘉靖年间,作为剧唱的昆山腔流行范围还不大,只限于苏州一带。  就在剧唱昆山腔还采用昆山方言来演唱南戏的时候,同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海盐腔在元代经杨梓、贯云石等改革后,已改为用外地人也听得懂的“官语”来演唱,这也使得海盐腔能够南北通行。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戏剧”条载:  “海盐多官语,两京人用之。”而且海盐腔在明初进入了上流社会,在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前,成为上流社会崇尚的南戏唱腔。明杨慎《丹铅总录》(有嘉靖三十三年梁佐写的序)载:“近日多尚海盐南曲,士大夫禀心房之精,从婉娈之习者,风靡如一。”明张牧《笠泽随笔》也说:“万历以前,士大夫宴集,多用海盐戏文娱宾客。……若用弋阳、余姚则为不敬。”  由于海盐腔是用“官语”演唱,能通行南北各地,因此,苏州籍的戏曲艺人若到外地演戏谋生,也用海盐腔来演唱。《金瓶梅词话》中多次提到海盐子弟唱戏文之事。其中第七十回写道:“海盐子弟张美、徐顺、荀子孝生旦都挑戏箱到了。”第三十一回也曾提到徐顺与荀子孝等人,当安进士问荀子孝是哪里人时,荀子孝答道:“小的都是苏州人。”可见荀子孝与徐顺都是苏州籍的演员,小说称他们是“海盐子弟”,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海盐籍演员,而是就他们所唱的海盐腔而言的。这也说明,即使昆山腔早在元代就已产生了,但苏州籍的演员还是以海盐腔来招揽生意的。  采用方言演唱,不仅使得南戏昆山腔的流传范围只能局限于苏州一地,也使之得不到文人学士的青睐,进入不了上流社会。南戏昆山腔的这一状况,到了明代嘉靖年间,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后,才出现了转折。  魏良辅是一位民间音乐家,精通音律,他本来是唱北曲的,因比不过另一位北曲歌唱家王友山,故退而改唱南曲,欲独辟蹊径,在南曲演唱上作出成就。魏良辅改唱南曲后,不满意剧唱昆山腔的演唱方法,便运用自己的才能,对之加以改革,而且他还得到了其女婿张野塘的帮助。  说起张野塘,也是一位北曲演唱家,原籍河北。那么张野塘是怎么从北方来到吴中,把北曲带到南方的呢?又是怎么被魏良辅招赘为女婿的呢?据明末宋直方《琐闻录》记载,张野塘原本是一名戍卒,因犯了罪,被发配到苏州太仓卫。他刚到太仓时,为当地人唱北曲,由于当地人听惯了南曲,从未听过北曲,因此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魏良辅来到太仓,偶尔听了张野塘唱北曲,感到十分惊奇,不觉入了神,“留听三日夜”,对野塘大加赞赏。当时魏良辅已改习南曲,正想对南戏昆山腔加以改革,听了张野塘的演唱后,就想把张野塘拉过来,一起来改革昆山腔。这时魏良辅已五十多岁,仅有一女,年已及笄,不仅相貌出众,而且从小受到父亲的指点与熏陶,善唱曲,远近闻名。此前已经有许多人慕名来求亲,其中还有一些门第高贵、有钱有势的人家,但都被魏良辅拒绝了。自遇到张野塘后,魏良辅就决定将张野塘招为女婿。  为何说魏良辅改革的是剧唱昆山腔,即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而不是清唱昆山腔呢?这从他改革昆山腔的论著《南词引正》(又名《曲律》)的具体论述中可见。如他在谈到具体的演唱方法时,总是将剧唱与清唱对比着论述,提示剧唱者应注意到剧唱的特殊性。如他说:“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戏曲借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又如在谈到昆山腔的拍板时,他指出:“拍乃曲之余,*要得中。如迎头板随字而下,辙板随腔而下,句下板,即绝板,腔尽而下。有迎头板惯打辙板,乃不识字戏子不能调平仄之故。”所谓“不识字戏子”,也就是剧唱昆山腔的民间艺人,因“不能调平仄”,在演唱时将随字落板的迎头板,误作随腔而下的辙板。这些都说明,魏良辅改革的是南戏艺人们所唱的剧唱昆山腔。  那么魏良辅对剧唱昆山腔作了哪些改革呢?由于魏良辅翁婿二人皆精通北曲,因此,他们对南戏昆山腔的改革,首先是将原来采用昆山方言演唱,改为采用中州音来演唱,如魏良辅在《南词引正》中提出:“《中州韵》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而在魏良辅之前,顾坚等文人创立的清唱昆山腔,已经采用了中州音来演唱,故魏良辅认为,在当时众多的唱腔(包括清唱和剧唱)中,“惟昆山为正声”,他要以这种“正声”来对剧唱昆山腔加以引正。也正因此,他把自己改革昆山腔的理论著作命名为《南词引正》。“南词”,也就是“南曲”和“南戏”,如徐渭也把他的南戏论著命名为《南词叙录》;而“引正”,就是要将南戏的演唱引导到顾坚创立的清唱昆山腔的演唱方法上来,即以中州音来演唱。因当时剧唱昆山腔采用昆山、苏州一带的方言土语演唱,故魏良辅提出要纠正方言土语,他在《南词引正》中列举了剧唱昆山腔演员常用的方言土语,说:“苏人多唇音,如冰、明、娉、清、亭之类。松人病齿音,如知、之、至、使之类;又多撮口字,如朱、如、书、厨、徐、胥。”对于这种方言土音,应以中州音为标准语音加以纠正。魏良辅对南戏昆山腔所做的第二个改革,就是改变了剧唱昆山腔的演唱方式,将原来是依腔传字的演唱方式,改为依字声定腔的演唱方式。如他在《南词引正》中指出:“五音以四声为主,但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所谓“五音以四声为主”,也就是字的腔格(音乐旋律),即宫、商、角、徵、羽等五音,须依字的平、上、去、入四声而定。由于南戏艺人皆为底层百姓,文化修养低,不能辨别字声,这样就会影响曲字的腔格(音乐旋律),俗话说:字正才能腔圆;字不正,腔就唱不好。为此魏良辅特地指出:“平、上、去、入,务要端正。有上声字扭入平声,去声唱作入声,皆做腔之故。”在改变演唱方式的同时,魏良辅还对昆山腔的演唱节奏加以改革,即放慢了演唱的速度,将一个字分成头、腹、尾三部分,与悠长的旋律相配合,徐徐吐出。  ……

作者简介

  俞为民,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戏曲史研究专家,对昆曲有长期专门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