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系列丛书科学与新闻之争:十年疫苗事件中的媒体与传播

- ISBN:97873024983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18-04-01
- 条形码:9787302498377 ; 978-7-302-49837-7
本书特色
为何被公认为是预防疾病*经济、*有效的疫苗,却不受到家长和公众的认可? 媒体的工作——永远在做选择题。简而言之,媒体对新闻的呈现,无外乎是两道选择题的结果。选择题一:是否报道。选择题二:如何报道。 包括记者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消除主观的认识与偏见,科学界不能俯视不具备科学素养的媒体与公众,媒体和公众也做不到不带着情绪去观察和思考,因此回归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是理解各方关切的前提,也可能是化解矛盾的那把钥匙。 风险沟通中的“风险”,既包括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包括主观感知的风险。前者可以由科学家进行测量和评估,但是公众的风险感知必须通过倾听、调查和沟通去获得。 风险沟通并不是依靠科学界单向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关注风险主体的反应,建立起与公众的实质性对话,甚至借助大数据等工具,实现对细分人群风险感知的差异性捕捉;由于公众感知是风险影响的关键因素,“沟通”就成为风险管理的必然。
内容简介
为何被认可为是预防疾病很经济、有效的疫苗,却不受到家长和公众的认可?媒体的工作——永远在做选择题。简而言之,媒体对新闻的呈现,无外乎是两道选择题的结果。选择题一:是否报道。选择题二:如何报道。包括记者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消除主观的认识与偏见,科学界不能俯视不具备科学素养的媒体与公众,媒体和公众也做不到不带着情绪去观察和思考,因此回归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是理解各方关切的前提,也可能是化解矛盾的那把钥匙。风险沟通中的“风险”,既包括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包括主观感知的风险。前者可以由科学家进行测量和评估,但是公众的风险感知必须通过倾听、调查和沟通去获得。风险沟通并不是依靠科学界单向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关注风险主体的反应,建立起与公众的实质性对话,甚至借助大数据等工具,实现对细分人群风险感知的差异性捕捉;由于公众感知是风险影响的关键因素,“沟通”就成为风险管理的必然。
目录
作者简介
李希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文明对话教席负责人,李希光教授曾获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特殊贡献奖。
苏 婧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主任、清华大学公共健康中心课程教授、清华大学食品药品安全可视化传播基地负责人;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
-
乡土中国
¥18.5¥26.0 -
偏见
¥21.8¥56.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25.2¥5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3.2¥32.0 -
文言浅说
¥11.0¥24.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西方哲学史
¥14.8¥38.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9.5¥39.8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22.5¥49.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性心理学
¥26.7¥5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9¥15.0 -
女性生存战争
¥26.1¥66.0 -
如何阅读一本书
¥44.0¥50.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21.0¥42.0 -
我们内心的冲突(平装)
¥13.8¥39.9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2.9¥39.8 -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
¥16.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