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

包邮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

¥19.1 (7.3折) ?
1星价 ¥19.1
2星价¥19.1 定价¥2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45202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11-03-01
  • 条形码:9787561452028 ; 978-7-5614-5202-8

本书特色

该研究结构合理 论述清楚 论据充分 对揭示隐语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
——张辉南京解放军靠前学院博导、教授
该研究以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为参照 提出了研究隐语的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作者在这一框架下 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隐语的生成和理解问题 得出了具有圈套意义的结论。
——张定河南大学博导、教授
该研究结构完整 论证合理 思维清晰 逻辑严密 对隐语运用的认知机理作出了统一、合理的阐释 建立起了解释隐语运用的认知机理语言模型 为歇后语、谜语等语言现象的阐释提供了参照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文旭西南大学博导、教授
该xuan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对研究汉语及其方言以及其他语言有重大理论参考价值。研究目标明确 问题设计合理 理论运用适当 理论框架合理 分析合乎逻辑 语料具有代表性。
——王振华上海交通大学博导、教授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四川大学“211工程”项目 中国区域历史与文化 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内容简介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内容简介:隐语是一个**值得探讨而又十分有趣的领域,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语言现象。靠前外的研究现状表明,前人在不同学科领域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隐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拓展了《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的研究空间。隐语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进行的,目前还有很多课题等待解决。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选取四川帮会隐语为语料、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隐语内在机理进行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基于前人的研究状况和本研究的目的与范围,《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语研究:以四川帮会隐语为例》有以下核心研究问题:
(1)隐语表达的形成机理是怎样的,隐语从隐性的自主成分到显性的依存成分的过程具体是怎样实现的;
(2)隐语表达的理解机理是怎样的,受话人是如何从隐语的依存成分出发,反溯得到隐语的意向内容从而达成对隐语的理解;
(3)隐语的生成和理解反映了人们运用语言和认识事物的普遍特征,隐语的形成和理解的心理基础是什么,从隐语的机理中可以分析出人们怎样的基本认知特点与规律。 

目录


序二
摘要

D1一章绪论
1.1本书研究的缘起
1.2本书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1.2.1本书研究的目的
1.2.2本书研究的范围
1.3隐语的说明
1.3.1隐语的一般说明
1.3.2四川帮会隐语的界定
1.3.3四川帮会隐语的分类
1.3.4四川帮会隐语的功能
1.3.5四川帮会隐语的一般语言特征
1.4本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4.1本书研究的必要性
1.4.2本书研究的可行性
1.5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
1.5.1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1.5.2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1.5.3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分析隐语的合理性
1.6方法论问题:语料和方法
1.6.1本书研究的语料
1.6.2本书研究的方法
1.7本书研究的组织结构
1.8小结

D1二章隐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引言
2.2前人隐语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成果
2.2.1文化学的研究
2.2.2社会学的研究
2.2.3犯罪学的研究
2.2.4历史学的研究
2.2.5民族学的研究
2.2.6文学的研究
2.2.7语言学的研究
2.3过去隐语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
2.3.1过去隐语研究的主要成果
2.3.2过去隐语研究中的不足
2.4本书的核心研究问题
2.5小结

D1三章理论框架
3.1引言
3.2元理论说明
3.3认知语言学的一般说明
……
D1四章隐语中的相邻、相似关系
D1五章隐语自主——一依存分析框架中的隐喻与转喻机制
D1六章隐语的生成和理解机理
D1七章隐语的可能世界
D1八章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4.5.2隐语与日常用语的相邻/相似性 四川帮会隐语由于其隐秘性等特征与功能的要求而在显性表述上显得与日常用语不同,而且其含意的模糊性也增加了这种隐语的神秘性。从这些隐语的显性表述的结构要得到蕴含的隐性表述所需要的补足和阐释比较复杂,不是显性表述的字面上所看到的结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清楚地看出,四川帮会隐语是源于日常用语的一套用语,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与日常用语保持一定的联系,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隐语总的来源是日常用语。隐语虽然是一种特殊的用语,但只是对日常用语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其总的来源还是来自日常用语。 二是创制隐语所用的结构材料都是取自日常用语的音、形、义。 在语音上,隐语离不开原有的共同语的语音系统,无论隐语所依赖的共同语是哪一种方言,它都完全借助这一方言原有的语音。这是因为隐语具有口耳相传的特点。任何口语性质的语言变体,都依赖于语音来交际,语音就成了沟通的*主要物质材料。 从词汇和语法看,隐语没有自己独立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隐语的构词方式完全依赖日常用语,其词汇不能离开日常用语而单独运用。隐语大部分是对日常用语的词语或汉字在某方面加以改变而成的。汉语隐语有时可以创制新的语素,但这样的语素也只是原来旧的语素的变化形式,而且其构词法和构成短语的规则本身并不独立。少数隐语的词语有可能是使用隐语的组织集团或群体任意约定的,没有造词的理据,或者由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找不出当初产生的理据。除了这些隐语词语,绝大多数的隐语词语都是依据某种构造方式制造出来的,其构造是有规律的。 三是隐语的创制手法的实质也与日常用语相同。 从前述四川帮会隐语的创制手法来看,尽管手法多种多样,十分丰富,但是经过分析后发现,从构成四川帮会隐语的构成要素来看,可以将隐语的创制手法总结为音、形、义的变化。虽然隐语的理据不明显甚至是不可知,而且随着对隐语传统研究的深入,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新的创制手法,但是只有从认知的高度才能够概括、总结各种可能变得越来越丰富的手法。 由于有音、形、义的改造和编制等变化,隐语与日常用语的表达相比较,具有相邻/相似性,而且受到相邻/相似性的限制,只是不同的隐语与正规表达法的相邻/相似度不同,音、形的婉转变化主要借助物理上的相邻/相似,义的婉转变化主要借助心理及象征意义上的相邻/相似。日常用语也有若干基于相邻和相似的比喻性质的表达。隐语显性表述的语义尽管和想表达的真实交际意图不同,但两者仍有性质、情状等的相邻和相似。如果两者既不相邻也不相似,那么隐语也就不可能生成和存在了。 隐语的生成和理解都与隐秘度密切相关。我们将隐语与隐语所指的意向内容之间的差异称为隐秘度。差异越大,隐秘度越高;差异越小,隐秘度越低。

作者简介

黄星,成都人,199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并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该语言学专业(硕士)和西方语言哲学专业(博士);获四川大学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青年骨干教师”,四川大学2006-2008年“优秀教师”,以及2010年四川大学“我*喜受的十大教师”称号,曾在四川民族学院(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教半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产承担校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和教育部课题各一项,发表论文十作篇,参编英文著作三本。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