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901528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34页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49015283 ; 978-7-5490-1528-3
本书特色
《甘肃历史地理新证/西北史地文化研究文库》是作者薛方昱研究甘肃地方史地的一本论文集,书中所收录的论文都是作者个人根据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实际调查中获取的一手资料撰写的。
《甘肃历史地理新证/西北史地文化研究文库》内容共分为历史地理篇、《水经注》考注篇、民族与其他篇三部分,对甘肃的一些地名、《水经注》中流经甘肃地区的河流和历代甘肃生活过的少数民族做了考证,考论严谨,观点新颖,具有的地理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青海、宁夏、陕西等省, 大部篇幅是研究甘肃地方史的。分历史地理篇、《水经注》考注篇、民族及其它篇。
目录
两汉金城郡治允吾故址究竟在何处?
唐宋成纪故址及秦安县名考
中国*早设置的邦、冀二县考
兰州地区气候干旱成因探讨
街亭故址考辨
陇山名源考
涧水是今天的哪一条河?
马莲河的演变
豲戎豲国豲道探讨
——兼述武山县建置沿革中的几个问题
西周太原的地理位置
西王母与空桐考述
先秦月氏居地初探
西汉卤县濯水位置考
祁山位置考
兰州黄河河道变迁与生态环境
兰州名源释
梁泉与白石山的地理位置
两汉魏晋时期的金城故址
汉代令居塞地理位置考
金城郡治五迁述略
兰州城址变迁考
伏羲生地成纪地望考
《水经注》考注篇
《水经注·河水》甘肃域内诸水考注(一)
《水经注·河水》甘肃域内诸水考注(二)
《水经注·河水》甘肃域内诸水考注(三)
《水经注·河水》甘肃域内诸水考注(四)
《水经注·渭水》今甘肃段笺证(一)
《水经注·渭水》今甘肃段笺证(二)
《水经注·渭水》今甘肃段笺证(三)
《水经注·渭水》今甘肃段笺证(四)
《水经注·渭水》今甘肃段笺证(五)
《水经注》新补泾水并注
《水经注·漾水(西汉水)》今注
民族及其他篇
关于先秦羌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猃狁考辨
义渠戎国新考
甘肃古代羌语地名探讨
龙与中华民族
略论甘肃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节选
《甘肃历史地理新证/西北史地文化研究文库》: 二、干旱形成的原因 在人类历史活动的长河中,兰州及黄土高原的气候由湿润演变成千旱,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森林草原的破坏 兰州及陇西黄土高原古为森林草原地区。《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屋为室。”北魏郦道元编的《水经注》中记载金城县(今兰州)南山是“榆木成林”,该书中还称赞“牧苑川(今榆中县)水草为龙马之沃土”。直到明清,兰州地区仍有大片残林。明人编的《庄浪汇集》中有一篇庄浪卫(今永登县)卫府的文告。该文告中说:“东西山木,系一方屏蔽,远方奸商应不得擅采,即本地士民宜不得借口炊爨修理之需自行砍伐,编筏窃卖。”清人编的《重修皋兰县志·舆地》中说兰州“东轶芦靖,西跨庄凉,南滨临巩,北控沙碛,其间崇岗隐天、邓林蔽日”。这里说的“邓林蔽日”看来有些夸大,因为到了清代,兰州地区的森林已受到很大破坏,但当时南北两山尚有大片残留森林是可以肯定的。后因修建兰州,才被逐渐砍光,如五泉山初建时所用木料均采自本山之松木。 除了上述文献记载外,近年来在皋兰、永登等地发现埋藏于地下的柏木树干、树根,直径一至二市尺。在永登西山还发现森林腐质黑土层达数市尺之厚。这些都充分说明古代的兰州地区有茂密的森林。至于有丰美的草原,那是毫无疑问的,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但由于明清以来,中原、江浙等地向兰州大量移民,随着人口的增加,毁林开荒,烧柴烧炭及修建用材日增。再加上历史上长期的过量放牧,使这里的森林受到破坏,草山日趋蜕化。现在全市除马唧山、兴隆山、连城西北部有天然林八十万亩外(占全市总面积的4.32qo),其余地方的森林于新中国成立前已全部毁坏。 森林草原的破坏,使大地裸露,失去了储存水分的中心,导致水土流失,山泉枯竭,溪水断流,雨量减少。据实地初步调查:市属湟水、黄河以北有四十华里以上长的河沟十六条,在明初以前流量均不小。现在除源于林区的大通河,黄河支流水磨沟,庄浪河及其支流金咀沟外,其余十二条均随着植被的破坏而干涸。如红古川岗子、仁和之间有条大沙沟,在魏晋南北朝时叫龙泉水,由于明清以来破坏了永登西山的森林而干涸。源于毛毛山、流经秦王川、皋兰县城的一条古河道,汉代叫泉源水,今天从卫星照片上仍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条古河道的轮廓。四十年前,在秦王川一段尚有流水。现在除上游松山一带有涓涓细流外,其余河段也因为那里森林草山的破坏而干涸。目前就是有长流水的河,流量也在不断减少。流经永登县城的庄浪河,明代可以编筏运输大木料,新中国成立前过河仍要渡船。现在既不能放筏,也不要渡船,行人一跳就过了。 另据我国正史中关于旱灾记载的统计:从西汉初年(前206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两千一百八十九年中,甘肃共发生大旱二十八次。其中,1700年前的一千九百零六年中发生了十三次,平均一百四十六年出现一次;1701-1800年的百年中发生了六次,平均十六年出现一次;1801-1900年的百年中发生了九次,平均十一年出现一次;1901-1982年中尚无准确的统计。 ……
作者简介
薛方昱,男,1936年3月生,甘肃秦安人。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原为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的研究与编写工作。
-
知识分子的幽灵
¥20.5¥39.8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中国馔馐谭
¥12.0¥23.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梁晓声解读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磅新作
¥18.1¥39.8 -
经典常谈
¥6.2¥14.8 -
寻味中国
¥14.7¥38.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9.0¥25.0 -
被颠覆的文明-我们怎么会落到这一步-(升级版)
¥13.6¥42.0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12.2¥26.0 -
经典常谈
¥13.7¥39.8 -
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10.6¥30.0 -
徐志摩和新月诗人-摇晃的梦想-侧看民国
¥13.5¥39.0 -
国学入门
¥16.4¥48.0 -
替时代写生·日记里的胡适(八品)
¥13.5¥39.0 -
中国文明的密码/何新文选
¥15.4¥48.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柏杨杂文精选集-吓人的国粹教育
¥10.1¥24.0 -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18.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