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8)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8)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

1星价 ¥66.8 (7.5折)
2星价¥66.8 定价¥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1304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8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20130486 ; 978-7-5201-3048-6

本书特色

本书以“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做法及经验,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和财税体制变革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归纳总结了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自由贸易区等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模式与机制,试图找出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短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内容简介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已进入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在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背景下推进跨省际的区域一体化,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将创新贯穿到交通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布局、城镇布局以及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通过思想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本书以京津冀一体化的新趋势与新模式为主题,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新趋势与新模式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报告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发展报告(2018)——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区域治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北京市教委创新团队项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获得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京津冀研究中心、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资助。本报告作者是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天津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本报告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机制”为主题,构建了包括协同基础、协同行动、协同关键和协同目标四个部分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与模式分析框架,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三部分,共10章内容组成。总报告系统梳理了协同发展相关理论及靠前外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具体经验,构建了包括协同基础、协同行动、协同关键和协同目标四个部分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与模式分析框架。提出要素禀赋与空间分异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区域内自组织和区际合作行为是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完善和创新协同机制与协同模式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实现功能互补、融合、协调的高水平协同是协同发展目标。分报告由创新驱动机制与模式、产业协同问题与对策、生态协同模式与机制、财税制度创新等四个专题报告组成,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的机制与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得出基本判断和关键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专题报告对京津冀协同指数、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与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与发展、天津自贸区发展机制等五大领域进行了专项分析。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001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002
  二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004
  三 协同进展与主要问题/015
  四 实现路径与对策建议/030

Ⅱ 分报告
2 京津冀区域创新驱动的机制与模式研究/036
3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原因与对策/061
4 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模式与机制/086
5 京津冀财税制度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研究/113

Ⅲ 专题报告
6 京津冀协同指数研究/140
7 基于企业大数据的京津冀信息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67
8 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机制与模式研究/188
9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形成机制与实现路径/209
10 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与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231
11 天津自贸区推动京津冀经济发展机制与效应研究/256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贵祥,男,博士,山西省岢岚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986年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1990年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山西师范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0年7月-2003年9月,先后任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副教授。2003年9月至今先后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区域规划、生态城市规划、首都城市与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区位与水生态补偿等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几年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市社科联课题多项,主持大兴区城市化发展规划、朝阳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问题研究、北京市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调研与评估课题。叶堂林,男,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学术中青年骨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批经贸学者、区域经济后备学科带头人、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入库评审专家等。多次获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主要从事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经济圈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近10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0多篇,撰写了多篇国家级内参和成果要报,有关研究成果多次获中央领导和北京市领导的重要批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多次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学效果奖。张贵祥,男,博士,山西省岢岚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986年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1990年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山西师范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2000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0年7月-2003年9月,先后任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师、副教授。2003年9月至今先后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区域规划、生态城市规划、首都城市与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区位与水生态补偿等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几年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市社科联课题多项,主持大兴区城市化发展规划、朝阳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问题研究、北京市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调研与评估课题。 叶堂林,男,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学术中青年骨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批经贸学者、区域经济后备学科带头人、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入库评审专家等。多次获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主要从事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经济圈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参与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近10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0多篇,撰写了多篇国家级内参和成果要报,有关研究成果多次获中央领导和北京市领导的重要批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多次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学效果奖。
祝合良,男,汉族,1966年8月出生,湖南衡阳人,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产业经济学学科负责人,科研处处长。同时兼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流通研究院院长,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黄金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9月—1989年7月,毕业于扬州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9月—1992年7月,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年9月—1998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2002年9月,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2年至今,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作,历任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发展规划处处长。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产业经济、流通经济、品牌经济与黄金经济。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10项纵向项目和商务部、工信部、北京市商委、北京市顺义区政府等委托的10余项横向项目,参与各种课题近20项。出版各类著作30余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