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读书读书十日谈
读者评分
5分

名家读书读书十日谈

1星价 ¥21.9 (5.5折)
2星价¥21.9 定价¥39.8
商品评论(1条)
***(三星用户)

本来写了很多价值细节,就因为换了个程序界面给刷没了,太气人!算了不想重复!就是,书好,思想价值引导很好,有阅读方法,红楼梦哲学,李泽厚哲学观,鲁迅境界,精彩不断,弯道超车现买现读完了,很多好书几年还没轮到读完呢。

2022-12-20 20:07:0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58770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5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100158770 ; 978-7-100-15877-0

内容简介

有名学者刘再复先生通过与女儿的对谈,阐述自己读书和治学的方法与路径,总结出亲兵法门、学问三宝、中医点穴法等独特窍门,又概括出五识、二谛、二脉等基本理路,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并且通过对《红楼梦》、鲁迅、李泽厚等的研究,展示如何穿透这些经典著作,获得智慧的启迪、思想的飞扬与精神的跃升。

目录

**辑
(一)与大女儿剑梅谈读书
**日 读书"三步曲
第二日 阅读三听
第三日 读思想
第四日 读隐喻
第五日 中医点穴法
第六日 "亲兵"法门
第七日 三个"连续性
第八日 学问三宝
第九日 点石成金与孤本秘籍
第十日 打通巾西文化血脉
(二)与小女儿刘莲谈读书
**日 书渴
第二日 管锥
第三日 根底
第四日 不执于经典
第五讲 五识
第六日 二谛
第七日 二脉
第八日 二智
第九日 禅状态
第十日 突破自己
(三)与剑梅再谈读书与写作
**日 自学与自明
第二日 早起与勤奋
第三日 手不释卷
第四日 学如逆水行舟
第五日 写作的密码
第六日 写作的灵魂
第七日 实在性真理与启迪性真理
第八日 文学状态与文学理念
第九日 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
第十日 人生何处是幸福

第二辑
《红楼梦》阅读法门
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
大洋彼岸说《红楼》
——答《嘹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问
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现代话语谱系
——论李泽厚美学
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
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
——与李泽厚对谈鲁迅为什么无与伦比

展开全部

节选

《红楼梦》阅读法门(节选) (一) 学与悟的分野 刘剑梅:爸爸,趁您来探亲,我又在假期中,我想抓住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和您讨论《红楼梦》。我的专业重心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但是作为一个学人,如果缺少古典文学修养,那就难以深厚,尤其是作为中国人,如果缺少对《红楼梦》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恐怕更是不行的。 刘再复:你有这种认识,非常好。在讨论中,你多提点问题。《红楼梦》你应当“天天读”。坚持下去,天天有所悟,你就会是一个真正的“文学中人”。你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思维方式有兴趣,也应以《红楼梦》为基础去了解和深化。永远不要离开《红楼梦》,永远不要离开这一*伟大的宝藏。 刘剑梅:我读《红楼梦》,度过一个“玩”的少年阶段,到了海外,便进入“学”的阶段,把它作为学问对象或学问参照对象。您这回提出“悟”的方式,对我触动很大。我提出的**个问题是“学”与“悟”是否可以结合?如何结合? 刘再复:你的这个问题其实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至少可以推到公元5 世纪。著名诗人谢灵运(385—433 年),写过《辨宗论》,和当时的佛学大师竺道生所提出的“顿悟成佛”进行论辩。道生这个人很了不起,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指出流行的经典语言文字其实是“筌”,即鱼笼子,必须“忘筌取鱼”,方可言道。也就是说,语言完全是牢笼,必须首先放下概念,去掉概念之隔,才能悟道。后来惠能的“不立文字”、“明心见性”,也是这个意思。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谢灵运也信佛,他的意见和道生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他认为释迦牟尼的“道”不是靠顿悟赢得的,而是靠“学”、靠“积学”、靠“渐修”功夫才得到。后来禅宗分化,南宗(惠能)与北宗(神秀)的分歧也在于此。北宗的观点与谢灵运相通。谢灵运的《辨宗论》这部著作收入《大藏经》第五卷,你可以找来读读。他并不是简单地否定顿悟,而是认为中国的孔子恰恰侧重于顿悟,不同于释迦牟尼善于积学。他把两者调和起来,认为积学乃是一种准备功夫,*后终需一悟方能把握“无”的真谛。尽管我很不赞成谢灵运把孔子说成是顿悟的典范,把释迦牟尼说成是积学成道的佛祖(我的意思是正相反,认为释迦牟尼是善于顿悟的开山禅师,而孔子则是个以学为本的教育家)。但是我赞成谢灵运化解“学”与“悟”的对立和化解“渐”与“顿”的二极化,也觉得顿悟与一个人的积学—积累积淀—有关。个人天生的悟性固然差别极大,但终究很难凭空而悟。我们悟《红楼梦》,也是因为有了广泛阅读中西文学经典的基础,如果我们的记忆中没有积淀下从荷马史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如果不是积淀下从《山海经》到《金瓶梅》、《水浒传》,我怎会产生关于《红楼梦》的那么多思想? 刘剑梅:这么说,“悟”是一种大方法论,是从佛教那里传入,又经禅宗发展的方法论。您对“方法”一直很敏感,此次又想从“方法”上有别于前人,以“悟”法阅读《红楼梦》。 刘再复:“悟”是一种大方法,又不仅仅是大方法。“悟”能产生思想,产生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方法。但是“悟”在禅宗中地位很高,禅认定“迷则众,悟则佛”。一旦了悟,也就成佛。禅宗甚至整个佛教,其实是无神论。它以“悟”代替神,以“觉”代替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说,悟的位置相当于其他宗教中神的位置。即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本体,是对佛的把握并成为佛。但我们还是先把它作为一种大方法论来看待。这是禅宗,尤其是惠能对我的巨大启迪。有学者把惠能界定为思想家甚至大思想家,认为惠能的巨大贡献是创造了另一种思想可能性,即没有逻辑、实证与分析也可以思想的可能性,西方思想家未充分意识到的可能性。的确如此。“悟”的方法产生于佛教,却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它从宗教进入了文学、哲学、思想,从严羽的《沧浪诗话》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悟的文学成果。关于“悟”与“学”的区分以及禅对佛教方法论的贡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有一段简要的说明: 以同一之观点言之,则道生顿悟成佛之说,至禅宗之顿门而造极。中国所谓禅宗,对于佛教哲学中之宇宙论,并无若何贡献。惟对于佛教中之修行方法,则辩论甚多。上文谓南北朝时,道生主张“忘筌取鱼”“顿悟成佛”之说。谢灵运以为“学”之所得,与“悟”不同。佛教中所说修行之*高境界,可以一悟即得;即积学之人,亦需一悟,方能达此*高境界。此意至后日益推衍,遂有谓佛法有“教外别传”。谓除佛教经典之教外,尚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法。佛教之经典如筌,乃学人所研究。然若直悟本人之本心即是佛之法身,则可不借学而立地成佛。中国之禅宗中之顿门,即弘此说者也。 刘剑梅:冯友兰先生认为禅对佛教哲学的宇宙论没有什么发展,倒是对修行方法论有贡献,而这一贡献又影响到中国的治学方法甚至文学方法,这一判断应当是正确的。 刘再复:“悟”作为一种成佛的方法,扬弃“学”,特别是扬弃概念、范畴、逻辑的介入与参与,而直接把握生命的当下存在,这给我极大的启发。但是,到了今天,禅宗的发展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它本身又成为研究对象,成为一门学问。如果把它作为一门“学”,则必须把握它的两大要领:一是它的空无本体论;二是它的顿悟方法论。它的心性本体直通宇宙,直通“**义”。所谓本来无一物,这个“无”是**义,是天地的**义,也是人的“**义”、佛的“**义”。《红楼梦》一开篇的十六字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空”到“空”,中介是情,而情存于心。在十六字诀里,情宇宙化了,心性宇宙化了,这未尝不可视为对佛教哲学宇宙论的发展。至于方法论,禅宗特别是惠能把“悟”的方法彻底化了,提出“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方法,把“学”完全悬搁、完全扬弃了。 刘剑梅:学是必要的准备、必要的积累,但学的一切功夫,*后还得有一悟,要有所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了千部书、万部书,寻了千百度、千万度,还得有蓦然回首的顿悟。 刘再复:学不一定就能悟。学常常会愈学愈迷,如鱼被困在筌中,迷在笼中。知识可能有益于悟,也可能产生障碍。如概念障、知识障,都可能堵塞通道,让你落入迷津。所以学之后还得穿越学,从“筌”中跳出。我们下功夫学了之后,关键就在于是走向迷,还是走向悟了。就学而言,惠能恐怕比不上神秀,但禅的南北两宗,*后还是南宗高于北宗,赢得了整个时代,也赢得了我们这些后人。惠能不识字,但有天才的悟性。我相信他从根本上启发了曹雪芹。《红楼梦》整个文本佛光普照,是一部伟大的悟书。 刘剑梅:您刚才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身就是个大禅师,以前倒未听说过,您能说明一下吗? 刘再复:不错,他是个大禅师。你再领会一下《金刚经》,想想他到舍卫城中去化缘之后回到孤独园,食毕,收衣钵,洗足,然后端端正正坐下,大比丘(弟子)们围绕着他,长老须菩提问他如何抵达“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他拈花微笑,说明世上的万物万相都是空的,没有实在性,人们以为实在的东西,不过是概念而已。事物的真相—实相,乃是无相。不迷恋诸相,远离诸相,便是“无住”。能悟到诸相皆空而放下妄念,抵达“无住”之境,便是解脱。惠能的全部出发点就是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林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讲的就是“无住”之境,即无妄念、无执着、无分别之境。无论是惠能还是曹雪芹,他们的大彻大悟,都发端于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对1250 个大弟子(大比丘)的传教方法是启悟的方法,不是读经典的方法。所以我说惠能是得了佛教的真髓,而释迦本身就是**大禅师,换句话说,释迦牟尼是以禅的办法启迪弟子、启迪众生的**个伟大导师。 刘剑梅:您一再说,没有禅宗,就没有《红楼梦》。我领会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禅宗,曹雪芹就不可能有如此对于悟性的自觉。曹雪芹很有学问,但决定《红楼梦》的成功的,不是他的学,而是他的悟。 刘再复:不错。曹雪芹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社会风俗知识、传统文化知识都丰富得非常惊人,但是,如果没有禅的启迪,没有大彻大悟,《红楼梦》对宇宙人生的认知就不可能如此透彻。禅帮助曹雪芹在自己的作品中切入了*根本的东西,这就是“觉”,就是对世界真相的彻悟与把握。也正是这样,对于《红楼梦》,不能只有学问式的阅读,还应有感悟式的阅读。 刘剑梅:我慢慢理解您的阅读法了,不过我在读《红楼梦》时,又发现您在悟的过程中也有“证”,即对您悟到的、发现到的“要义”、“要害”、“文心”、“文眼”,您也有一种知识的基础。我还找不到一个恰当的概念来描述您的方法。 (二) 心灵悟证与身世考证 刘再复: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称为“悟证”,或者叫作“心灵悟证”。彻底的佛和彻底的禅是不讲“证”的。我们是学院中人,不证人家不信,所以我干脆把自己的方式称为“悟证”,与考证、论证等两种实证方法明确地区别开来。蔡元培先生的索隐法,俞平伯先生的“辨”,胡适的考证,周汝昌先生的新证,都是家世身世考证。刘心武的原型研究和文稿探佚也是考证。他们下了很多功夫,在“学”上有价值。我的兴趣不在作者的家族谱系与小说人物原型的身世,而在其心灵与性情上。但阐释性情与心灵也不能笼统地用真性情和假性情去加以区别,更不能贴一贴“封建”与“反封建”的标签就完事。《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及其少女少妇群,其性情都十分精致,而且差异很大。要准确地说明每个人的心灵真实内涵及其性情特征,不仅需要悟,而且需要悟证,即说清悟的理由。 刘剑梅:您通过感悟追寻每个人物心灵的深层奥秘,可以说,就是在求证每个人物心灵所蕴含的真正的哲学之谜与文化之谜。您也写过一些阐释《红楼梦》的论文,做过论证。现在您把兴趣投入悟证,是不是觉得有些难点是考证与论证难以解决的? 刘再复:不错。例如“意淫”,这就难以实证,既无法考证,也无法论证。连曹雪芹也通过警幻之口说明:“‘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第五回)意淫是一种想象性的心理活动,其特点是隐秘的、无边的、反规范的,根本无法找到证据与论据,只能感悟它的内涵。脂砚斋把意淫解释为“体贴”,恐怕不贴切。《红楼梦》中有许多精神细节和情感细节,都无法实证。例如,第八回宝玉与宝钗并肩坐着时闻到一阵香味,宝钗说这是“冷香丸”的香味,实际上是体香,这是可以实证的。但是,第十九回中宝玉又“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问这香是哪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这一细节是曹雪芹的神来之笔,以往的评红者也有人注意到,但也只是从实证的思路上想,连脂砚斋也在黛玉所言(“连我也不知道”)之下做出这样的评点:“正是。按谚云,‘人在气中忘气,鱼在水中忘水’。余今日续之曰:‘美人忘容,花则忘香。’此则黛玉不知自骨肉中之香同。”脂砚斋认定这是黛玉的骨肉之香,而我则觉得这是黛玉的灵魂之香。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其灵魂之香也是仙草之香。这是我的领悟,说仙草之香是魂香,这是悟证。我说宝玉和宝钗是世俗之恋,和黛玉是天国之恋,这两种香味的区别:体香与魂香的区别,也是一证。 刘剑梅: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悟证,我从未想到过这是灵魂的芳香。佛教创建之初,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也是在启发信徒们进行心灵悟证。 刘再复:悟证不是佛教所独有,它可以成为一种普遍性方法。即使特别重视学问的朱熹,他宣扬尊德性也是为了证本心,所以他要求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上午读书,下午领悟,希望学生能跳出章句教条,以圣人之心证己之心。这也不是考证、论证,而是悟证。 刘剑梅:证是需要逻辑的,无逻辑便无所谓证。论证*讲逻辑,我在西方学院里的训练也是逻辑的训练。佛学的方法、悟证的方法,是不是刻意反逻辑? 刘再复:佛学也有逻辑,因果就是它的逻辑。教我进入佛学之门的虞愚老先生就是佛教逻辑学—因明学的专门家。但是佛教有些宗派逻辑太机械,禅宗的功绩便是彻底打破佛教的机械逻辑,另立以心传心、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便是悟证。这不是形式逻辑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反形式逻辑,但还是有一个心灵逻辑、情感逻辑。例如妙玉,她就有自己的一套心灵逻辑。 刘剑梅:您对妙玉,一直在悟证,她在佛门里的心灵所属是禅宗还是唯识宗?这不属于史学,也不属于考古学,也绝对无法像考证曹雪芹卒年那样细密查考,但是,却也需要求证。她的分别相、她的极品趣味、她的神秘感,背后都有哲学,都有文化,都有自己循行的宗教选择,这需要悟证。 刘再复:不错,像妙玉这样一个“畸人”、“槛外人”,其内心就极为丰富复杂。宝玉、黛玉其实也是槛外人,他们都是异端,活在正统的门槛之外。但宝、黛与妙玉又很不相同。妙玉住在栊翠庵中,算是进入准佛门了。可是,她对众生却充满了“分别相”,内里藏着严格的尊卑、贵贱界限,所以她把刘姥姥用过的杯子扔掉,认定她是卑贱之人。妙玉的外形如同仙女,气质非凡,这一点与贾宝玉相似,但她没有宝玉的慈悲精神,也没有宝玉的不二法门和平常心。对此,我们就得提问一下,她属于佛教的哪一宗,遵循哪一法门?这也算求证。如果有“学”的准备,我们大约可悟到她不属于禅宗,而属于唯识宗。唯识宗讲八识,第六识(意识)是分别识。妙玉的第六识大约特别发达。在佛学中,“妙”字是无分别的意思,妙心即无分别之心。可是妙玉名实不符,分别心很重。宝玉的大慈悲精神恰恰在于他没有分别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禅宗对众生只讲“觉与不觉”,不讲“贵与贱”。而在妙玉的心目中,刘姥姥显然是卑贱的下等人。 刘剑梅:佛教的各派学说,唯识宗*难进入,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第八阿赖耶识,解为藏识,是不是包括潜意识?至今我还是不敢判断。 刘再复:唯识宗系玄奘所创立,他的《成唯识论》集中了唯识要义,唯识宗的致命缺点是概念过于密集,过于烦琐,其要义恐怕只有玄奘和他的几个弟子才真明白,所以此宗进入不了社会,与禅宗无法相比。禅宗正是从唯识宗这种经院佛学中解放出来而获得成功的教派,它把佛推到世俗社会的*底层。我说妙玉可能属唯识宗,一是宝玉在解释妙玉为什么给他送生日拜帖时说:“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这里贾宝玉说他稍稍有点和妙玉相通的“知识”,不可能是禅的知识。若论禅,宝玉可以滔滔不绝,不会只是“些微有知识”。妙玉掌握一种他人难以进入的知识,即有难度的知识,这恐怕只有唯识宗才算得上。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刚才说过的,妙玉太具分别性,太具凡圣尊卑之别。曾有论者质疑唯识论:“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玄奘答道:“颂曰: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论曰:此颂虽无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转变差别,及以现行八种识等辗转力故,彼彼分别而亦得生,何假外缘,方起分别?”(《成唯识论》卷七,《大藏经》第三一卷页39)后来天台宗崛起,其要典《大乘止观法门》(如来藏)才除灭分别性(即除分别性,入无相性;除依他性,入无生性;除真实性,入无性性)。你不必勉强研读唯识学,不要被佛学概念所纠缠,但要了解各宗的基本区别。我的悟证,也有这些“学”的基础。曹雪芹博大精深,他笔下的妙玉,除宝玉外,没有一个人能与之相通,其心灵带有很大的神秘性,我的感悟也未必能抵达她的心性深处。

作者简介

刘再复,中国当代著名人文学者、思想家、文学家、红学家。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院校分别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名誉教授与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放逐诸神》《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共鉴“五四”》《红楼四书》等百余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