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

包邮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

1星价 ¥44.1 (4.9折)
2星价¥44.1 定价¥9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310971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71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53109718 ; 978-7-5531-0971-8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文献阅读和田野寻访,对女娲神话底蕴的重新解读、女娲神话及信仰的土壤分析、女娲神话及信仰的文化传播、女娲神话及信仰的当代呈现等内容做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探讨,以供相关学人和读者参考。

目录

前言 /1**章 重新解读女娲神话 /1**节 从伏羲说起/1第二节 神话的“置换变形”/8第三节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16第四节 女娲、盘古神话语义考察/23第二章 女娲神话及信仰所在土壤分析 /30**节 从商易“坤乾”说起/30第二节 儒道两家与柔性文化/38第三节 华夏农耕文化的初始历程/46第三章 女娲神话的原型影响及母题启示 /57**节 女祖崇拜及尊母情结/58第二节 超人原型与英雄故事/66第三节 补天意象和救世情怀/73第四章 “女娲戏”考述 /82**节 戏曲史上的“补天”之作/83第二节 川剧《碰天柱》说略/88第三节 其他剧目种种/95第五章 女娲庙会及民俗戏剧 /107**节 泉州也有娲媓宫/107第二节 走访涉县“奶奶顶”/113第三节 女娲祭典和民间“摆社”/121第四节 晋、陇、豫女娲庙会及演剧/129第六章 女娲娘娘与中国傩神崇拜 /142**节 傩坛上的伏羲、女娲/142第二节 “圣母”成了傩坛主神/153第三节 以“生”克“死”的傩母/160第七章 行业神崇拜中的女娲信仰 /170**节 面花、泥塑、糖人/170第二节 烧窑、锔补及裁缝业/176第三节 制伞、石匠、香烛业等/185第八章 女娲神话及信仰在食俗中的投影 /195**节 “在地性”的女娲传说/195第二节 生殖崇拜以及地方饮食/204第三节 从“补天”神话到华夏食俗/211第九章 从羌族口头遗产看女娲神话踪迹 /226**节 女娲神话在川西北羌族地区/226第二节 大神女娲“永镇西蜀”/232第三节 女娲与红云老母等造人/241第十章 女娲在羌区的地方认同和当代表述 /249**节 地方认同中的女娲神话/249第二节 “人首蛇身”的原始意象/254第三节 尔玛人也奉娘娘菩萨/261第四节 当代表述中的女娲神话/267第十一章 女娲神话及信仰在海峡对岸及其他 /273**节 “诗人外交家”妙解神话/273第二节 台湾女娲庙及相关习俗/279第三节 从在泰国购书说开去/290第十二章 女娲传说之地方个案的当代考察 304/**节 临潼:女娲即骊山老母/304第二节 竹山:补天奇石名绿松/314第三节 福州:闽地有条补天巷/323第三节 雅安:西蜀天漏的传说/332插图目录 /349参考文献 /360后记 /369
展开全部

节选

《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发生跟初民采集野生植物作为食物的生活直接相关。人们为维持生存需要而从事采集,他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试验而摸索出栽培作物以生产粮食的方法,由此拉开了农业文明的帷幕。远古时期,担任食物采集的主要是妇女,她们是原始农业的发明者,受到崇敬,甚至被推举上神的宝座。如神话学家指出,“在农耕社会,神话特有的形式是庆祝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仪典。其中女性象征居于突出地位,因为谷物的繁衍同妇女的生殖类似。学者认为:农耕首先是妇女开拓的,即使在比较先进的狩猎和采集社会,农事仍然由妇女承担。因此,农业共同体中呈现出许多母神、地神和谷神的现象”②。初民信仰中,“大女神在任何地方都是产生于大地的食物的统治者”③。迄今汉语“生产”和英文“fertility”仍为“收割庄稼”和“妇女分娩”二义兼指,不是偶然的。文化人类学提醒我们,史前考古遗址中发现具有生殖崇拜意味的远古女性雕像是一跨地域和跨文化现象。有研究者指出:“新石器时代女性人体雕塑的出现是世界性的现象。我国在80年代以来,在东北、河北、内蒙等地都发现了一些女性的裸体雕像,其中尤以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的雕像*为完整。她明显和生产巫术有关……”这巫术如何呢?“农业巫术的基本原则是认为土地的生产能力和土地的生殖能力可以优育模仿妇女的生育功能而得到强化,农耕巫术之所以要以妇女为主体,就因为它存在于妇女的生殖能力和土地的生殖能力的联系中。”总之,“女性雕像在新石器时代的世界性发现绝非偶然,因为在所谓‘地母’、‘母神’雕像的后面是一个漫长的、历时几千年的农耕领导者的传统”①。  女娲在中国神话里是创造大神,把她的创造活动跟农业生产联系起来鲜见于古书记载,但求诸民间传说,倒是有若干蛛丝马迹。如在四川,有采自古蔺县丹桂乡不识字农民口头的神话《神农制谷子》,说神农制出谷子后不知装什么在里面,是女娲娘娘挤出奶水装入后,谷子才成了,所以米是白色的。在当地民间,每当有人生病,也熬米汤喝,“因为米汤是圣母的奶汁,*补人”②。这是直接把谷物传说与女娲挂钩,强调正因为有了女娲的奶水灌注,人类才有了大米吃。河北涉县民间有“女娲造六畜”的故事,讲女娲为人世间造了鸡、犬、羊、猪等后,“让儿女们采集野果野菜时,注意它们的生长规律,把它们的果核和种籽弄回来栽种。每当后世人们庆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时,你可知道当初女娲造畜辨谷的辛苦?”③这又把女娲跟种植谷物等联系起来。  ……

作者简介

李祥林,男,成都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四川省民俗学会秘书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治学涉及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戏剧学与文艺美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