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3149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9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122314918 ; 978-7-122-31491-8

本书特色

多年来,农业环境监测总站及全国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开展了大量的农业环境及农产品安全的调查监测工作,发现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不能适应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结果的评价需要,土壤超标与农产品超标情况没有必然的联系。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土壤环境质量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影响,以及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如何科学地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篇(首章至第四章),首章为绪论,介绍了农产品生产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等,第二章:现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与方法,介绍了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并指出了现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程序及其各个环节:前期调查、点位布设、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样品检测、全程质量控制,监测结果统计,资料整编,数据库建立等,第四章: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评价,介绍了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以适宜性评价与累积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并制定出国标《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技术规程》(报批稿)和与之相配套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安全临界值制定技术规范》(报批稿),依此重新建立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下篇为应用篇(第五章至第九章),第五章:新监测评价体系在土壤污染典型区域调查中的应用,通过对土壤污染典型区域的土壤监测评价结果与农作物超标情况比较、新、老监测评价体系监测结果比较等,显示出新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第六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应用,介绍了新建立的评价体系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与种植结构适宜性调整中的应用,第七章: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效果评估,介绍了在农田污染土壤修复中,修复目标的确定、修复方法的选择、以及用适宜性评价方法对修复效果的评估等,第八章:土壤环境质量高风险区域预测,讨论了土壤pH值、阳离子代换量、有机质、共存离子等对土壤容量的影响,以及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特点、土壤类型、土壤背景值分布特征、种植农作物分布等,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高风险区域进行预测,第九章:土壤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与风险预警,讨论了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背景值、土壤中污染物累积速率与发展趋势、土壤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影响风险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环境、农业、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员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共九章。基础篇主要介绍了农产品生产对土壤质量的要求,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现行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评价等内容。应用篇主要介绍了新评价体系的应用概述,新评价体系在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及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新评价体系在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对土壤环境质量高风险区的预测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针对性,可供环境、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阅,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上篇基础篇
**章绪论3
**节农产品生产对土壤质量的要求3
一、土壤的肥力质量3
二、土壤的环境质量35
第二节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9
一、土壤中含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有害物质40
二、土壤重金属背景值72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76
四、土壤重金属容量及临界值85
五、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7
六、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90
第三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102
一、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意义、目的和作用102
二、建立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档案数据库和样品库104
参考文献105

第二章现行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112
**节国内外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112
一、国外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12
二、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118
三、我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123
第二节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存在的问题124
一、现行《标准》在土壤用途分类和土壤类型分类上存在的问题125
二、现行《标准》未考虑农作物种类的差异125
三、现行《标准》应增加有机类的污染物项目及调整部分重金属项目125
四、现行《标准》中限量值及表达方法存在的问题126
第三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技术方法128
一、传统的土壤评价技术128
二、基于GIS和地统计的评价技术129
三、农产品产地安全适宜性评价技术130
四、农产品产地土壤风险评价技术131
参考文献133

第三章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立134
**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要表述的问题134
一、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的表述134
二、土壤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与表达134
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标准研究过程134
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研究工作基础和遇到的问题134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研究实验过程136
三、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的确立170
第三节土壤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技术研究170
一、我国的土壤环境背景值171
二、土壤中重金属累积性评价171
三、土壤中重金属累积趋势及风险预警171
第四节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172
一、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72
二、土壤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174
附件1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技术规程176
附件2耕地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安全临界值制定技术规范183

第四章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监测技术192
**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程序192
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前期调查192
第三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193
一、监测单元的划分193
二、监测点位的布设193
第四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编号、运输、制备及保存195
一、样品采集195
二、样品编号199
三、样品运输199
四、样品制备199
五、样品保存201
第五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样品检测201
一、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项目201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201
第六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全程质量控制204
一、采样的质量保证204
二、采样的质量控制204
三、样品运输与制备的质量保证205
四、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与保证205
第七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理统计221
一、实验室分析结果数据处理221
二、分析结果的表示和评价234
第八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资料整编和数据库建立236
一、资料整编236
二、数据库建立237
参考文献237

第五章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评价238
**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普查结果的评价238
一、普查的定义238
二、普查的目的238
三、普查的监测238
四、评价方法的选择240
五、评价方法与结果表达240
第二节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定点监测结果的评价241
一、定点监测的定义241
二、定点监测的目的241
三、定点监测的要点241
四、评价方法的选择242
五、评价方法与结果表达243
第三节农田土壤污染事故监测结果评价243
一、污染事故的定义243
二、污染事故监测的目的244
三、污染事故监测的要点244
四、评价方法的选择244
五、评价方法与结果表达245
第四节农田污染土壤修复结果的评价245
一、农田污染土壤修复的定义245
二、农田污染土壤修复的目的245
三、农田污染土壤修复后的监测246
四、农田污染土壤修复后的种植试验246
五、评价方法的选择246
六、评价方法与结果表达247
参考文献249

下篇应用篇
第六章新评价体系的应用概述253
**节土壤重金属累积性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的适用范围253
一、土壤重金属累积性评价的适用范围253
二、土壤重金属适宜性评价的适用范围253
三、累积性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的区别和关系255
四、累积性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相结合的应用256
第二节新评价体系在典型污染区调查中的应用259
一、3种耕地土壤重金属铅、镉质量安全限量值研究结果259
二、新、老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土壤和农产品同步评价结果的比较259

第七章新评价体系在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及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262
**节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262
一、适宜性评价对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262
二、累积性评价对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划分263
第二节农作物种类敏感性排序263
一、农作物对铅敏感性排序264
二、农作物对镉敏感性排序268
三、农作物对砷的敏感性排序271
四、农作物对铬敏感性排序273
五、农作物对锌敏感性排序276
六、农作物对镍敏感性排序277
七、农作物对汞敏感性排序278
第三节土壤环境质量与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适宜性调整280
一、对粮食作物主产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281
二、确定粮食作物主产区耕地土壤有害重金属的安全临界值281
三、对粮食作物主产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适宜性评价281
四、种植作物种类适宜性调整的原则282
五、蔬菜种类的适宜性调整的原则282
参考文献282

第八章新评价体系在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估中的应用284
**节农田污染土壤修复目标的确认284
一、农田土壤污染的现状284
二、农田土壤污染物的确定285
第二节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选择286
一、农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286
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289
第三节农田污染土壤修复结果的评估289
一、国外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现状289
二、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现状290
三、适宜性评价在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中的应用291
参考文献291

第九章土壤环境质量高风险区域预测292
**节土壤环境容量292
一、土壤环境容量的定义292
二、土壤环境容量是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292
第二节影响土壤环境容量的因素294
一、土壤胶体性质对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294
二、阳离子交换量对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294
三、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295
四、酸碱性对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296
五、土壤中共存金属离子对土壤容量的影响297
第三节我国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分布规律298
一、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因素298
二、土壤背景值的地域分异规律299
第四节我国农业主产区种植农作物分布300
一、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300
二、粮食作物品种及产地302
三、经济作物品种及产地303
第五节耕地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方法305
一、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305
二、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价307
三、耕地土壤重金属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安全风险评价308
第六节我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高风险区预测309
一、高风险区的定义309
二、影响风险指数的因素309
第七节土壤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对农产品安全影响风险预警316
一、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预测316
二、综合利用重金属累积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农产品安全评价对农产品安全质量进行风险预警318
参考文献318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凤枝: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原副站长,中国农业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农业环境监测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多年来,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科研与监测工作,开展了大量的农业环境及农产品安全的调查监测工作。其中包括:我国优势农产区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环境质量调查、我国重点污染区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等。在监测结果评价中发现,原土壤评价体系不能适应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结果评价需要,急需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耕地土壤监测评价体系。主持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通过国家公益性研究项目:耕地资源污染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农产品产地环境控制与安全技术标准研究等,初步建立了一套新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以适应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及禁止生产区划分的需要。 主持制修订农业环境类国家及农业行业标准18项,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工作,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