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经学史论
读者评分
5分

北宋经学史论

1星价 ¥25.8 (3.8折)
2星价¥25.2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司马萌***(三星用户)

北宋经学史论,人民出版社,货已收到,包装完好,品质满意,非常喜欢,好评,继续关注!

2023-09-21 16:51:41
0 0
君子不***(三星用户)

特价书很划算。

2022-05-28 14:16:41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507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2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010195070 ; 978-7-01-019507-0

内容简介

  《北宋经学史论》较为全面地梳理北宋经学演变的历程,揭示其变迁的内外成因,并凸显其取得的成就与特色。以文献考据为基础,在充分掌握经学著述的基础上,将北宋经学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庆历以前的过渡期,继承中有新变;二是庆历以来至熙宁前的变革期,主要功绩是破“汉学”;三是熙宁至靖康间属自立期,主要功绩是立“宋学”,出现了荆公新学、苏氏蜀学、二程洛学等鼎足而立的学派。同时,深入剖析出各阶段经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成就和特色,展示了宋代经学“变古”的表现与成因。

目录

绪论
**节 关于经学、儒学、理学等概念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构想

**章 中晚唐的经学新风
**节 安史乱后的现状与变革
第二节 中晚唐的经学新风

第二章 北宋庆历以前的经学面貌
**节 北宋庆历以前的政风、士风与学风
第二节 北宋庆历以前的经学面貌

第三章 庆历、熙宁问的经学新变
**节 庆历、熙宁问的经学新变
一、“宋初三先生”与“明体达用
二、疑传惑经与通经致用
第二节 欧阳修的经学
一、疑传惑经以尊经崇道
二、弃章句、重义理与推人情、重人事

第四章 熙宁、靖康间的经学勃兴
**节 党争、科举与经学
一、熙宁、靖康间的经学实绩
二、熙宁、靖康间的党争与经学
三、熙宁、靖康间的科举与经学
第二节 荆公新学
一、经学主旨:经世致用与道德性命
二、经学特点:杂糅百家与解字通经
第三节 温公朔学
一、《易》学:本数求义,切于日用
二、《礼》学:参酌古今,修身治国
三、《孝经》学:尊信经古文,补益先王道
四、《孟子》学:疑孟求是,有激而发
第四节 苏氏蜀学
一、怀疑经传与义理解经
二、以权变解经,兼融佛老
三、以人情解经
第五节 二程洛学
一、经学旨趣:治经以明道穷理
二、经学实绩:《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与”四书“学
三、经学特色:以”理“解经和”六经注我

结语
附录一 北宋经学年表
附录二 两宋经学著述考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北宋经学史论》:  一、关于经学“新风”的出现,不能仅仅看作是反拨《五经正义》定于一尊的产物,我们有必要把它放到儒学复兴的大环境中去理解。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科举制度的弊端日趋严重,选拔出来的人才或不通事务,或不修德行,或不求理道,当时人如杨绾等已有所论,而科举制的弊端更导致了教育的衰败、师道的不尊、学风、士风的浇薄。人才可以说是国家的支柱,如果无从培养和选拔人才,那么国家的振兴乃至维持都是相当吃力的。于是,重振儒学,以之来修正科举、教育中的种种弊端,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了统治者和士人的一致要求。从上文所引马宗霍先生所述大历以来的经学发展实际来看,啖、赵《春秋》学派在舍经求传方面是有代表性的,也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并非只是对《五经正义》独尊地位的一种反动,其轻章句而重义理的意义不仅在于科场①,也在于教育以及现实政治等方面,可以看作是复兴儒学的一种表现。吕温曾有这样一种求学思想:“儒风不振久矣!某生于百代之下,不顾昧劣,凛然有志翘企圣域,莫知所从,如仰高山、临大川,未获梯航而欲济乎深而臻乎极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资道丧八百年矣……夫学者岂徒受章句而已,盖必求所以化人,日日新,又日新,以至乎终身。夫教者岂徒博文字而已,盖必本之以忠孝,申之以礼义,敦之以信让,激之以廉耻,过则匡之,失则更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乎无瑕。”(《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从他后来受学于陆质(淳)并被陆氏寄予厚望、视作传人以发扬其学来看,吕温对啖、赵《春秋》学复兴儒学的一面是颇有认识的。其二,从思想领域来说,儒佛道“三教争衡”贯穿始终、愈演愈烈,尽管儒家经学仍然是统治者认定的正统思想,但佛道也都得到了大力发展,甚嚣尘上,而儒学的影响则日见衰微,如韩愈在《原道》中即指出:“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人于彼,必出于此。人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而佛学尤具影响,以至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推为隋唐之时代思潮。①因此,轻章句注疏而重义理阐发、倡扬儒家道统与佛道对抗、挖掘儒家经典中有关心性的理论与佛道一较短长等,逐渐成为经学领域的新动向。其三,就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来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问题日趋严重,迫切需要重新阐扬儒家思想来挽回世道人心,以巩固封建统治。于是,在经学领域,在训释经典以及依经立义的著作中,尊王攘夷、君臣之分、忠君守礼等观念得到了突出的强调,而《春秋》学于此兴起也就势所必然了。二、中晚唐经学的“新风”具体表现为舍传求经、以己意解经和原经求道、依经立义两大方面。②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啖、赵《春秋》学派和韩愈、李翱等人的经学为例。关于啖、赵学派,其现存著述为啖助弟子陆质(淳)撰著的《春秋集传纂例》十卷、《春秋微旨》三卷、《春秋集传辨疑》十卷,此三种书乃陆氏在纂录啖助、赵匡二人学说基础上的进一步整理,因此可以视为此一学派及其学说的代表性著述。对于啖、赵学派的学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学风上舍传求经、会通三传;二是在内容上关于《春秋》的主旨以及三传的得失的阐释。关于前者,啖氏说得极为清楚,他在评论《春秋》经、传、注疏时指出:“微言久绝,通儒不作,遗文所存,三传而已。传已互失经指,注又不尽传意,《春秋》之义几乎泯灭,唯圣作则譬如泉源,苟涉其流,无不善利。在人贤者得其深者,其次得其浅者。若文义隐密,是虚设大训,谁能通之?故《春秋》之文简易如天地焉,其理著明如日月焉。但先儒各守一传,不肯相通,互相弹射,仇雠不若,诡辞迂说,附会本学,鳞杂米聚,难见易滞,益令后人不识宗本,因注迷经,因疏迷注,党于所习,其俗若此”  ……

作者简介

  高明峰,1977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学术、《文选》学、清代学术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独立出版《北宋经学与文学》《江藩研究》等多部著作,在《文学遗产》《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多次荣获省市社科成果奖、优秀著作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