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049616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45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530496169 ; 978-7-5304-9616-9

本书特色

《人骨手册》并不是一本“猎奇”的书,而是一本严谨实用的专著。
古人类学家Tim D. White通过大量调查和分析,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严谨论证,谨慎地提出设想,为需要在实验室、野外工作及处理人体骨骼残骸的法医、司法人员、骨骼学家、古生物学家和考古人员编写了本书。
在野外,特别是在无实验室设备支持的情况下,本书可以为专业人员准确、快速地识别骨骼残骸提供可靠的参考,帮助读者获得骨骼残骸的解剖结构信息,且适合随身携带,方便在工作中随时参考对照。
自2005年于美国出版以来,《人骨手册》大受好评,连续13年在专科图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更成为国内外许多大学教授、学者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之一。我们在简体中文版中尽量延续了原书精炼准确的语言风格,保留了全部珍贵图片,希望能有更多的国内读者有机会领略这本经典之作的魅力,将本书放在后备箱、衣袋、或背包里,出发吧。





内容简介

骨骼是人体框架的基础,也是经过漫长岁月后,人体很容易留存下来的部分。通过残存的骸骨,我们能知道些什么呢?其实仅仅从外观上辨识,我们就能从牙齿、颅骨骨缝、长骨、骨骺、耻骨、胸肋骨等部分了解死者的性别、年龄、发育情况、是否健康、是否分娩等等。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我们还能做影像学分析以及观测骨骼微观结构来获取更为详细的内容。实际上,人类骨骼蕴含着很好丰富的信息。不同性别、种族、地域、生活习俗,均可导致不同的骨骼形态。而这些形态可随骨骼一直留存,从而为后来的学者提供研究线索,是法医学、考古学、动物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研究资料。如何分辨和提取这些重要信息,掌握人体每一块骨的特点,并利用现代技术对人骨做深入分析研究,正是《人骨手册》将要告诉读者的。翻开本书,读者可以获取法医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约500张现场取得的靠前手珍贵照片;多图展示组成.人类骨骼系统的每一块骨头;鉴别任一骨骼或牙齿的秘诀;田野工作和实验室工作中处理遗骸所需注意的要点;可用于深入学习的参考文献。

目录

目录


第1章 简介


1.1 人类骨骼学


1.2 手册指南


1.3 骨骼学家的资源


1.4 骨骼识别


第2章 骨骼残骸现场发掘程序


2.1 搜索


2.2 发现


2.3 发掘和复原


2.4 运输


第3 章 骨骼学伦理


3.1 法医骨骼学伦理


3.2 考古骨骼学伦理


第4章 骨骼生物学和变异


4.1 变异


4.2 关于骨骼的一些事实


4.3 肌肉骨骼系统的组成部分—骨骼


4.4 骨的大体解剖


4.5 骨的分子结构


4.6 骨的组织学和新陈代谢


4.7 骨的生长


4.8 骨的修复


第5章 骨骼的死后变化


5.1 骨折


5.2 物理因素造成的骨骼变化


5.3 非人为生物因素造成的骨骼变化


5.4 骨骼的人为改变


第6 章 解剖学术语


6.1 参考平面


6.2 方向术语


6.3 躯体运动


6.4 一般骨性特征


第7章 颅骨


7.1 颅骨的处理


7.2 颅骨的结构


7.3 生长发育与结构、缝间骨和窦


7.4 颅骨定位


7.5 了解颅骨的骨性解剖结构


7.6 额骨


7.7 顶骨


7.8 颞骨


7.9 听小骨


7.10 枕骨


7.11 上颌骨


7.12 腭骨


7.13 犁骨


7.14 下鼻甲


7.15 筛骨


7.16 泪骨


7.17 鼻骨


7.18 颧骨


7.19 蝶骨


7.20 下颌骨


第8章 牙齿


8.1 牙的形态和功能


8.2 牙术语


8.3 牙的解剖结构


8.4 牙鉴定


8.5 牙分类


8.6 恒牙还是乳牙?


8.7 上牙还是下牙?


8.8 牙位于牙弓哪里?


8.9 左牙还是右牙?


第9章 舌骨和椎骨


9.1 舌骨


9.2 椎骨的一般特征


9.3 颈椎(n=7)


9.4 胸椎(n=12)


9.5 腰椎(n=5)


第10 章 胸部:胸骨和肋骨


10.1 胸骨


10.2 肋骨


第11 章 上肢带骨:锁骨和肩胛骨


11.1 锁骨


11.2 肩胛骨


第12 章 臂:肱骨、桡骨和尺骨


12.1 肱骨


12.2 桡骨


12.3 尺骨


第13 章 手:腕骨、掌骨和指骨


13.1 腕骨


13.2 掌骨


13.3 指骨


第14 章 下肢带骨:骶骨、尾骨和髋骨


14.1 骶骨


14.2 尾骨


14.3 髋骨


第15 章 腿:股骨、髌骨、胫骨和腓骨


15.1 股骨


15.2 髌骨


15.3 胫骨


15.4 腓骨


第16 章 足:跗骨、跖骨和趾骨


16.1 跗骨


16.2 跖骨


16.3 足趾骨


第17 章 骨骼和牙科病理学


17.1 创伤


17.2 传染病及相关表现


17.3 循环系统和造血系统疾病


17.4 代谢与激素失调


17.5 肿瘤


17.6 关节炎


17.7 牙科病理学


17.8 职业特征


第18 章 实验室规范和实验报告


18.1 实验室环境


18.2 防腐


18.3 预处理


18.4 复原


18.5 分类


18.6 测量与分析


18.7 骨骼分子学


18.8 制模和铸型


18.9 摄影


18.10 放射学检查


18.11 显微镜检查


18.12 计算机处理


18.13 报告


18.14 监管


第19 章 个体和群体骨骼生物学


19.1 推断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19.2 从已知到未知


19.3 年龄推断


19.4 性别推断


19.5 身高推断


19.6 种族推断


19.7 个体识别


19.8 离散特征


19.9 生物学距离推断


19.10 饮食


19.11 疾病与人口统计学


词汇表



展开全部

节选

19.4.2 颅下骨骼推断性别
对颅骨而言,在青春期前很难出现可供性别推断的骨性特征。而大量有关颅下骨骼的测量研究发现了与成年骨性特征不同的双性异形性。Bass(1995)对此进行了综述。单因测量或多因联合测量是确定四肢骨骼双性异形性的*佳方法,性别推断的准确率通常可达80%~90%。在不同群体中,雄性和雌性特征重叠是推断错误的主要原因(图19–12)。很多研究基于已知性别的样本库得出性别推断方法,这些推断方法以掌骨(Falsetti,1995;Stojanowski,1999;Burrows,2003)、跖骨(Robling 和Ubelaker,1997)、肱骨(Rogers,1999)、尺骨(Purkait,2001)和跟骨(Introna 等,1997)等特征对性别进行分类。但这些推断方法所依据的骨性特征数据并不来源于需推断性别的未知群体,因此可能存在准确率的问题。Rogers(1999)曾应用肱骨远端的4 个骨性特征推断性别,报道其准确率高达92%,但该结果仍需更广泛的样本进行证实。
颅骨一直是进行性别推断的研究焦点,但利用骨盆特性进行性别推断的研究也不在少数。男性和女性的骨盆解剖结构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些差异也涉及其他骨性结构,代表了现代人群中的性别差异。骨盆的解剖结构与运动和分娩密切相关。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社会角色的不同导致了骨盆的双性异形性。
传统方法基于骨盆以下特征推断性别:男性骶骨和尾骨比女性更为巨大、粗壮;女性骨盆入口宽于男性;女性坐骨大切迹宽于男性(图19–13);女性同时也具有较长的耻骨和耻骨上支;女性耻骨下角大于男性;女性中耳室沟更为常见;尽管骶髂关节耳状面尚不足以独立推断性别,但一般认为女性耳状面要高于男性(Ali 和Maclaughlin,1991);通常情况下,男性的髋臼大于女性(图19–14)。
研究人员已经设立多种度量方式,确定骨盆与性别的关系。其中*为知名和有效的是Washburn 的耻骨量化测量法。Washburn(1948)利用耻骨和坐骨的相对长度进行性别推断。Rogers 和Saunders(1994)对骨盆形态测量进行了综述。Bruzek(2002)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测量方法。Walker(2005)则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坐骨切迹与年龄相关性的群体性差异。
1969 年,T. W. Phenice 发表了一种骨盆推断性别的新方法。该论文以“一种新型骨盆推断性别的可视化方法”为题,建立了一种迄今为止*为准确的骨盆推断性别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以骨盆形态确定未知个体的性别。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骨骼学家应用的所谓成功的视觉判定方法都是依据自身经验的——其结论均带有主观色彩。由于很多骨骼残骸呈碎片状,无法准确地测量,因此测量的标准无法统一。但Phenice 的方法(图19–15 进行了说明)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可以利用骨盆形态更准确、快捷地推断性别。
采用Phenice 法测量骨盆推断性别时应注意,不是每一例标本都是“完美”的男性和女性。当所采用的标准无法推断性别时,可以放弃使用该标准。通常一种标准(大部分是关于耻骨上支内侧和腹切迹的标准)即可确认性别。在进一步鉴别过程中,还应对更多传统的特征点进行测量,验证之前的推断。如无法得出明确结论时,应重复检测。很多女性骨骼特征数据介于男性和女性之间。
Phenice 法只适用于成人骨骼标本,这一方法推断性别的准确率为96%~100%,这是利用骨性特征推断性别*为准确的方法。但Lovell(1989)研究表明,针对老年人样本,Phenice 法推断性别的准确率会降低。1990 年,MacLaughlin 和Bruce 应用来自伦敦、莱顿和苏格兰的骨骼标本对Phenice 法进行了验证。他们的验证结果与之前的结果不甚一致,只有83% 英国人、68% 荷兰人和59% 苏格兰人的推断结果正确。但是,他们仍然发现,耻骨下凹是*可靠的性别推断指标。Sutherland 和Suchey(1991)对来自洛杉矶的1284 例骨骼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利用腹侧弧推断性别的准确率可高达96%。他们注意到,腹侧弧这一解剖结构*早出现于14 岁,有些个体直至20 岁才出现该结构。但现在仍不能解释这两种验证结果之间为什么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异。Ubelaker 和Volk(2002)认为,该差异来自检查者的经验。对于应用骨盆特征推断性别,*好的建议是利用所有可用到的数据进行推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Tim D. White,著名古人类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骨骼学与整合生物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获大卫?英格尔斯奖、美国专科成就金牌荣誉奖。曾主持发掘已知*古老的人类远祖化石。
Pieter A. Folkens,视觉艺术家,美国图形艺术家协会成员。
译者简介:
杨天潼,医学博士,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主任法医师。译有《法庭伦理学与专家证人》和《外国法庭科学规范文件汇编:职业伦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