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
豆瓣8.7分,家庭治疗领域的重要著作,以故事的形式揭开现代家庭的隐痛与症结。
- ISBN:978755023890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50238909 ; 978-7-5502-3890-9
本书特色
◎李松蔚重磅推荐,40周年经典再临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知乎大V李松蔚老师重磅推荐,樊登读书会收听收看量破1300万,40年长销不衰,原生家庭经典著作蕞新纪念版。
◎汇聚绝大部分家庭问题,完整案例铺排让读者“亲历”变化
封锁内心、不擅表达情感、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育儿、怀疑人生价值的家庭主妇妻子,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为难、时不时上演离家出走戏码的替罪羊女儿,因父亲缺位而迷惑自大的儿子,一心想让家人别再吵架的小女儿……这一连串看似无解又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竟在两位治疗师的调停运作下逐渐脱解,而经由对来龙去脉的细致记叙,读者当然能够亲眼见证其间的种种曲折和转机,不错过值得玩味的细节。
◎小说式行文,情节跌宕起伏、紧凑吸睛、反转连连
从离家出走闹自杀的女儿,到貌合神离的夫妻,再到父母双方的原生家庭……你以为问题基本解决了,却发现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喘息;你以为这个家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黎明前的曙光却不期而至。
◎重新定义心理治疗,颠覆对家庭的认识
传统个体心理治疗从“有问题”的人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是很多原生家庭问题无法很好解决的原因,而本书从家庭系统出发,不放过每一个家庭成员,站在整体的高度解决问题。
◎通俗之外的严肃——家庭治疗入门书
卡尔·惠特克是家庭治疗领域大名鼎鼎的先驱,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探索家庭治疗。本书既能引发普通读者对家庭的思考,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对家庭治疗技巧的探讨,相信也会让对家庭治疗感兴趣的专业读者收获不小。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从四分五裂, 到求助家庭治疗师, *后在理解和倾听中重建爱的信仰, 重获新生的过程, 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 作者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 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前言
家庭治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岁月,“卡尔·惠特克”无疑是*为光彩夺目的名字之一。作为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精神医学教授,他和世界各地*具好奇心、*有探索精神、*大胆的心理学同行一起,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为临床心理学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家庭治疗。
那时候,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学术热情正如井喷般涌现。个体心理治疗方兴未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探索个体内心世界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家庭治疗则另辟蹊径,从根本上开拓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解决问题不需要对个人的深入分析,只需要改变他和身边人的互动,随之启动了闻所未闻的尝试—全家人同时坐到一个房间里,共同接受心理治疗。
家庭改变了,病人的症状往往会不药而愈。
今天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但以当时的眼光看,这绝对是一套“疯狂”的理念。卡尔·惠特克,留给后人*著名的标签也是“疯狂”的心理治疗师。从亚特兰大到威斯康星,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惠特克持续地实践、总结、推广家庭治疗,在惠及无数家庭的同时也桃李遍天下,用毕生心血奠定了一个学派的基石。
围绕他的传奇有很多,比如那些神出鬼没的干预,不按常理出牌的招法,时而温和时而狂野的脾气。他说,家庭治疗“就像爱丽丝的奇幻之旅一样,是在梦的国度欣赏他人并表现出来”。惠特克是一个梦幻般的大师。而你拿在手里的这本出版于40年前的《热锅上的家庭》,是他*负盛名的精神遗产。
这本书的写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是惠特克的学生之一。惠特克认为,要教一个人做治疗,无法通过讲授,只能让学生和他一同坐在治疗室里,亲身接触家庭。惠特克的培训是通过身教而非言传来进行的,学生都是他的助理治疗师。或许是出于对老师的认同,纳皮尔在这本介绍家庭治疗的书里,也仅仅只是描述他和惠特克的临床实践,以一个案例贯穿始终,大量的对白、动作、细节描摹,节奏张弛有致,创造出身临其境般的体验。理论只是少量地夹杂其间。
惠特克写过一篇有趣的文章,题目叫《理论对临床工作的妨碍》。认为过多的理论阐释反而是心理治疗的绊脚石。他的干预也是由故事、隐喻、幽默,加上天外飞仙般的奇思妙想构成的。这些都可以通过纳皮尔的记叙而窥见一斑(不过他自己也承认,他不能传达老师的全部“疯狂”)。然而,适当了解一点理论,对于欣赏惠特克的工作也不无裨益。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家庭治疗是和一家人一起做的。家庭治疗师从不认为哪一个人有“问题”。事实上,围绕问题是什么,是谁的问题,这些讨论导向的正是家庭治疗的核心。正如我们在家庭中经常看到的:爸爸觉得孩子的成绩是问题,孩子觉得妈妈过于挑剔是问题,而妈妈则抱怨爸爸回家太少,对孩子的成长参与不够,祖父母也许指责两口子的婚姻关系不好,影响了孩子…… 谁说得对呢?都没错。家庭治疗师必须放下对错的概念,他们需要认同每一个人的观点,同时在如此复杂的关系和观念冲突中展开工作,小心翼翼,避免偏向或疏远任何一方。
有人问,那岂不是也要认同“病人”啰?
确实如此。家庭治疗还会刻意地模糊对“ 病” 的界定。“病”是某种立场下被定义的产物。当我们把某种情绪或行为命名为病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强化了某一种立场或是偏见。家庭治疗师不但不治病,有时还会说:“你病得很好啊,多保持一阵!”这是在更高的维度上反其道而行之,把生病看成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一个沟通的渠道,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家庭选择。如果父母吵架的同时,孩子头疼,父母暂时搁置矛盾一起照看孩子,孩子的“病”同时就可被视为父母婚姻关系的调节器。家庭治疗师就可能(当然,以某种有技巧的方式)鼓励孩子:“先不要忙着治好你的头疼,万一爸爸妈妈以后再吵架呢?”
敏锐的读者大概已经察觉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其路数与任何传统的心理学流派都迥然有别。对于每个人的痛苦、困难、障碍,传统心理治疗往往是从当事人的眼睛观察:“你这是怎么了?”这叫内部视角。而家庭治疗师关注的则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你这样,别人会怎么做?”这叫外部视角。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正在哭泣,问:“你在哭什么?”这是一个传统的心理治疗师。他关心哭泣者本人:“你”为什么哭?因为不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你”怎么办?……接下来是对问题更深入的分析和解决。而假如这个人问的是:“你哭的时候,你妈妈会做什么?爸爸会做什么?你更希望他们谁看到你哭?”这个人多半就是家庭治疗师。他关心的不是哭泣者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把哭泣看成一个信号,观察它在外界引起的连锁反应。
你看,这种视角下的世界是不是既新奇又古怪?
在家庭治疗师的眼中,家庭成员无时无刻不在沟通,“病”也是一种奇特的沟通方式。家庭治疗师很少说一个人有病,只是说他“被描述成了一个病人”。被谁描述?可能是家里的某些人,可能是整个社会的标签。贴这样的标签有什么用呢,治疗师就会继续关心:“当他被描述成病人以后,家里其他人有哪些变化?谁是*不能接受的?谁相对不在乎?谁甚至可能是高兴的?”—怎么,生病还有人高兴吗?有的,也许没那么明显。但你在这本书里会看到,当女儿克劳迪娅生病时,爸爸、妈妈、弟弟,乃至整个家庭,都获得了潜在的好处……
有些时候,家庭治疗师甚至不解决问题。在他们看来,“解决问题”造成的麻烦反而更超过“问题”本身。问题不是问题,其他人对问题的不接纳、对抗,或执着于解决问题,才构成了真正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孩子超过一定岁数不结婚,在家里就是“问题”,引起周而复始的争执和痛苦。但单单“不结婚”并不会造成这些痛苦,造成痛苦的是全家人对“不结婚”的态度。—包括父母如何执着于改变孩子,也包括孩子如何执着于改变父母的“执着”。
关于这些理念及其实践的效果,这本书里都有更详尽的阐释。
把这些理念应用于实践的家庭治疗师,犀利、跳脱,有时充满智慧,也有时显得“不正经”。对于习惯了一板一眼的人,刚接受起来会有一定挑战。在中国尤其如此。传统的中国家庭习惯了由权威发号施令,家长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秩序延续了上千年。步入新的世纪,家庭权力结构渐渐由单一的权威向多元转变。对于边界,对于自主,对于人生方向,年轻一代有不同的思考,也喜欢发出“不正经”的挑战。无论接不接受,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向我们打开。哪怕从来没有接触过家庭治疗的家庭,也常常因为彼此观念的不一致陷入僵局。这时候,促进多元化沟通的家庭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时间过得真快。遥想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庭治疗**次传入中国,德国治疗师现场演示与一个疑病症孩子的家庭一起工作,那时中国学员还不能理解“外部视角”,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生病不“治”孩子,而一直和父母讨论他们的观念。负责翻译的老师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在理念的颠覆上首当其冲。当德国同行说出“你病得很好,请继续保持”之后,翻译老师的内心秩序崩塌了。他翻译完德国人的话,悄悄补了一句:“别听他鬼扯。回头挂我的门诊,我给你开药。”
这是30年前的事,现在已经像是一个笑谈。
而家庭治疗发展到今天,总共也只有六十多年。社会的变化已经超出想象,用天翻地覆形容也不为过。经济的发展、技术的爆炸、获取信息的门槛极低……造成了生活的主张更自由、更多元。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今天看待一种“疾病”的角度也不再唯权威马首是瞻了。人们有自己的偏好—不同的解释角度、不同的评价、不同的处理方法。没有谁一定是正确的。有些被定义出来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利大于弊的方式保持下去。这都是几十年前难以想象的。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很远,再也无法回到单一权威的家庭结构中。我们回头再看40年前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才会感叹这是一个多么具有前瞻性的学派:年轻、勇敢、生机勃勃、对“正确”时刻警醒、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它在新的世界还会继续发展壮大,以其独有的幽默、轻松、不拘一格的视角,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很高兴为这本书写序。40年前的书至今还有旺盛的生命力,足以证明它的价值。虽然这本书已经成为学习家庭治疗的“经典”,但我总觉得,纪念它*好的方式就是不把它看成经典。惠特克一定不希望后人诚惶诚恐地捧读他的理论。对他来说,治疗就是“玩”。让我们记住这个好玩的人说的话:精神疾病的本质是丧失了幽默和放松的能力,家庭需要重新学会让生活变得好玩。
李松蔚
2019年12月
目录
推荐序一 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里 李松蔚
推荐序二 家庭治疗之前世今生 清 流
推荐序三 经得起考验的家庭 柯永河
译 序 解开心锁,奔赴明天 李瑞玲
自 序 奥古斯都·纳皮尔
人物介绍
第1章 结构之战——家庭对治疗师的试探
第2章 治疗开始——谁是罪魁祸首
第3章 源 起——在家人之间流动的电流
第4章 系统的概念——全家人都有份
第5章 主动开始——家庭是否有奋斗和尝试的意愿
第6章 基本的冲突——分离和亲密,能分也能合
第7章 外祖母的阴影——母亲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第8章 面对婚姻——情感转移是夫妻关系的隐形杀手
第9章 局部的解决——保护父母的婚姻,母女再起冲突
第10章 暂停治疗——停止替罪羊的游戏
第11章 潜藏的危机——外遇是夫妇共谋的婚姻出路
第12章 重返治疗——又一个孩子成了父母的替罪羊
第13章 愤怒——丹的自我膨胀,老医生陷入搏斗
第14章 治疗的时机——家庭肯冒险,治疗师纵身投入
第15章 冲突的过程——害怕付出与害怕独立的婚姻
第16章 卡罗琳——爬出谷底发现自我的妻子
第17章 痛苦的抉择——离婚,剪不断理还乱
第18章 大卫——拼命讨好的儿子,隐形的替罪羊
第19章 大卫的家庭——亚瑟和伊丽莎白的夕阳婚姻
第20章 结束治疗——妻子接纳沮丧,丈夫享受感性,孩子各奔前程
第21章 讨 论——谁来治疗,谁做治疗
结 语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奥古斯都·纳皮尔,1938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跟随卡尔?惠特克实习,他们后来由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合作关系。后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精神医学系,并参与了儿童与家庭研究计划。目前在亚特兰大负责一个家庭治疗工作室,经常与同样是心理治疗师的妻子一起为一些家庭提供治疗。多年来一直在为一些专业报纸撰写文章。
卡尔·惠特克,1912年生于纽约,雪城大学医学博士,在路易斯维尔大学接受精神医学训练。1955年参与开办了亚特兰大精神病诊所,开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并研究他们的家庭。1965年成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精神医学教授,在那里工作直至1982年退休。曾在很多 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了多本心理学教材。
李瑞玲, 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东吴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影评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任教于东吴大学心理学系。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脉因证治
¥4.8¥13.0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3.6¥32.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45.8¥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常见急救常识图解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