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集:宋元明清文学论稿

包邮戊戌集:宋元明清文学论稿

1星价 ¥23.8 (4.0折)
2星价¥23.8 定价¥6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6280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2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550628021 ; 978-7-5506-2802-1

内容简介

本书为傅承洲教授的古代文学研究论文集,分为“诗论编”、“文论编”、“曲论编”、“稗论编”等,所收录的近30篇论文,涉及到宋元明清文学的戏曲、小说和诗歌以及相关的文学史问题诸多方面,文集基本上以所论文学内容的时代先后顺序分类排列。

目录

戊戌自述(代序)
卷一 诗论编
文学流派与苏辛词派
稼轩词风与南北文化
明代文人对民歌的认识
——以冯梦龙为中心

卷二 文论编
李贽童心说的价值重估
冯梦龙与明代哲学思潮
论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卷三 曲论编
汤显祖与乌程董家交游考
冯梦龙戏曲理论刍议
论冯梦龙的戏曲创作
冯梦龙与苏州派剧作家
李渔话本的戏曲改编

卷四 稗论编(上)
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
话本小说与文言小说叙事艺术比较
明代话本的类型及其特征
明清话本的文人创作与商业生态
冯梦龙的笑话搜集、整理与评点
冯梦龙《太平广记钞》的删订与评点
《智囊》的编辑与评点
从“二拍”的入话看凌潆初的创作心态
李渔话本的创新与因袭
李渔话本议论的求新与尚趣

卷五 稗论编(下)
作家身后刊刻与章回小说的原本问题
武松形象漫谈
《西游记》导读
西门庆的三种生活与《金瓶梅》的批判倾向
《张于湖传》与《金瓶梅词话》
备人鬼之态兼真幻之长
——冯梦龙增补《新平妖传》的贡献
关于《西游补》的几个问题
成长的烦恼和青春期叛逆
——从年龄的角度看贾宝玉
清代才学小说献疑
展开全部

节选

  《戊戌集:宋元明清文学论稿》:  民歌的流传有一定的区域,明代民歌也是如此。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就记载了明代民歌的流行区域,“元人小令行于燕、赵”,“中原又行《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流行于“两淮以至江南”,“《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举世传诵”,《山坡羊》,“今南北词俱有此名。但北方惟盛爱《数落山坡羊》。其曲自宣、大、辽东三镇传来。今京师妓女,惯以此充弦索北调。”在沈德符之前,李开先就已经注意到民歌曲调的地域性,“京韵、东韵、西路等韵,放之不可不亟”①。这种创作和传唱于某一区域的民歌,必然带有当地的地域特点。  民歌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言土语,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虽同属汉语,语音、词汇大不相同,而民歌都是各地田夫野竖、市井细民所作,大多带有本地的方言。王世贞《艺苑卮言》:“吴中人棹歌,虽俚字乡语,不能离俗,而得古风人遗意;其辞亦有可采者。”我们看看冯梦龙编的《山歌》就能知道,其中就有不少吴语方言。冯梦龙在《山歌》开卷**篇篇末就告诉读者:“凡生字、声字、争字,俱从俗谈叶人江阳韵,此类甚多,不能备载。吴人歌吴,譬诸打瓦抛钱,一方之戏,正不必如钦降文规,须行天下。”《山歌》是吴歌,属于“一方之戏”,压韵按吴语语音,与文人诗歌压韵不同,因此特地说明。不过冯梦龙没有想到的是,吴语民歌一样风行天下。虽然他说“不能备载”,但一些关键的音还是作了注释。卷一《熬》*后一句是:“生炭上薰金熬坏子银。”冯梦龙注云:“吴歌‘人“银’同音。”因为这一句用了谐音,故专门注音,便于不懂吴语的读者阅读。《山歌》中有不少吴语方言词汇,冯梦龙也作了解释,卷三《大细》首句:“姐儿养个大细忒喇茄。”篇后冯梦龙有解释:“‘大细,,儿女之称。‘喇茄’,犹云怠慢。”卷三《小老公》 附注:“‘逼疽疽’,吴语小貌。”卷七《借个星》题下小注:“个星,吴语。犹云‘这件东西’也。”卷九《鞋子》篇后附注:“吴语‘在醮’日‘左嫁人,。”二是音乐风格。民歌是一种音乐文学,可以合乐歌唱,它的音乐都是地方曲调,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戏曲理论家王骥德云:“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歈,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①他指出地方音乐的差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今之诗,惟吴、越有歌。吴歌清而婉,越歌长而激。”“今之歌诗者,其声调有轻重清浊长短高下缓急之异,听之者不问而知其为吴为越也。”吴、越相距不远,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相近,而民歌的音乐风格却不相同。相距遥远的南北民歌风格差异就更大,王骥德就敏锐地指出了民歌音乐的南北地域差异,他说:“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竿》,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②王骥德进而转引王世贞的观点,指出南北曲的差异:“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辞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辞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此其大较。”③王骥德在本节中并非专论明朝,亦非专论民歌,但他确实道出了包括明代民歌在内的历代曲调的南北差异。明代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南北交往越来越频繁,加上文人搜集、整理、刻印民歌,流传更加方便,一些地方民歌逐步跨地域传唱。“小曲《挂枝儿》,即《打枣竿》,是北人长技,南人每不能及。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