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月笙正传
读者评分
3分

杜月笙正传

1星价 ¥31.5 (7.0折)
2星价¥31.5 定价¥45.0
商品评论(1条)
青衫黉***(三星用户)

薄薄一本,名为杜氏正传,实则更似随笔杂谈,仅仅素描简笔勾勒,不是油墨重彩精绘,无法纵览杜氏一生,只可略瞥一角。同时个人感情色彩过于浓重,有时好发议论,失于传记该有的客观冷静。故而聊可采鉴,可作闲读。

2023-02-03 22:27:3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336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71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108063366 ; 978-7-108-06336-6

本书特色

今人提及杜月笙,肯定会想到叱咤风云的上海黑帮头目。但杜月笙其人其事,要远比上海滩老大的面目更为丰富。徐铸成作为民国报人,既是杜月笙同时代人,有亲历性,更会写得一手漂亮的掌故文章、报界旧闻,因此,这种“正传”“再现”,就有相当的价值。

内容简介

《杜月笙正传》先于1981年间的上海《青年报》上连载,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杜月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也是上海滩上的“闻人”。徐铸成先生为他立传,既是普及历史知识,也是拨开迷雾,重述史实。“正传”就是正说,“实事求是地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再现历史人物之本来面目。

目录

前 言 ··· 1


楔 子 ··· 3


早年的历程 ··· 11


青出于蓝 ··· 22


几个侧面 ··· 31


鲜红的血迹 ··· 40


跻身工商界 ··· 49


轰动一时的闹剧 ··· 56


三头六臂 ··· 65


国难当头 ··· 70


恒 社 ··· 81


“八一三” ··· 91


香港四年 ··· 100


雾重庆 ··· 116


物资“交流” ··· 126


“衣锦荣归” ··· 137


彷徨狡兔 ··· 148


尾声和小议 ··· 160



附 录


为什么给杜月笙立“传” ··· 167

展开全部

节选

附录 为什么给杜月笙立“传”
徐铸成
从1959年《辞海》开始编写起,我就断续地参加了一部分工作。当时有些戒律,活着的人一律不收入辞书,说是尚未“盖棺论定”,怕以后有变。在那个年月,也真是难说的,说不定哪一天狂风飙起,会有一批原来是十全十美的好人,被涂上各种颜色,甚至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对于已经过去的近、现代人物,也限制很严,好人,只收到某一“级别”,而且要用阶级的显微镜看看,是否有瑕疵。坏人,则除大奸大恶外,从严收录。进入辞书,仿佛是一种政治待遇。
当时的报刊、书籍,谈今说古,选题标准大抵也是如此。
十年动乱,把现实和历史隔绝了!
许多历史书籍以及珍贵史料,都被目为“四旧”而被破除、焚化了。
造成的后遗症之一,是使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对昨天和前天的茫然无知。
记得“四人帮”垮台的次年,我曾看过一次话剧《西安事变》,发现前后左右有些青年观众,不时窃窃私议:张学良是怎样的人物?杨虎城是否地下党员?宋子文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端纳又是什么角色?当时我曾默想,这种情况,过去有过没有?我们在青年时代,对于已过去四五十年的人物、事件,如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以及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等等,虽然不是“如数家珍”,大体总还是了解的,因为中小学就有历史课,记述往事的文章、笔记随时可以看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切拨乱反正,讲求实事求是。关于历史的书籍,出版得多了,许多曾有争议的历史问题,通过讨论,逐一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很多被歪曲过的人物,也已还其本来面目。这个风气的开创,已为繁荣文化、提高精神文明,打下了基础。
在这种风气的鼓舞下,这两三年来,我不揣愚陋,把过去的经历和见闻,系统或片断地陆续写了出来,迄今粗粗估计,约达七八十万字,分别在上海、四川、香港出版了四本书,算是对喜出望外的新时代——真正有了希望的时代,尽一点绵力。
去年夏天,朋友们鼓励我写一篇杜月笙传。我认为,以这个人物为核心,特别对青年读者介绍一点旧上海、旧中国的概貌,作为“温故知新”,是有一定意义的,因此,轻易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想不到在铺纸落笔时,困难就一个接一个地来了,首先是我对这个人和这个“社会”的了解不全、不深;其次,所能搜集到的材料也不够系统、真实。
还有,当报纸将连载的预告刊出以后,他的家属以及海内外多少和他有点关系的人,相当敏感,怕我会大加“讨伐”。这也难怪,因为“久已夫”所形成的风气,写好人要好上加好,从来没有一点缺失,而且三代都是革命至少是进步的。坏人要坏上加坏,红眉毛,绿眼睛,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哪怕是极小的好事也没有做过,即使有,也一定是“两面三刀”,伪装骗人。杜月笙是横行上海、闻名中外的大流氓,又是“四一二”反革命事件的帮凶,自然不在话
下了。
能不能突破这个“框框”,对这样一个人物,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加以介绍呢?我想试试。
硬着头皮,伏案写了一个夏天,总算把它写出来了。常常是满头大汗,主要倒不是溽暑,而是对有些材料的考证、取舍,很费周章。还有,如果不把当时的背景和关联的人物交代清楚些,中年以下的读者怕不易了解;而把材料铺得太开阔,又怕失去“正传”的主题;对于一事的功罪,究竟如何才评议得恰如其分,当然更要反复推敲。我的想法,即使像这样一个反面人物,也不该对他乱泼污水;他曾经做过的一些好事,不必乱猜他的动机如何,而不予肯定。
评议历史人物,该像“庖丁解牛”一样,摸清情况,一刀下去,骨头是骨头,肉是肉,分解得清清楚楚。我没有学好历史辩证法,所操的,是一把钝刀,肢解的结果,自然难免有骨肉不清,甚至连皮毛也没有刮净的地方。
前面的几段,陆续在报上刊载后,据朋友们告诉我,在邮局报亭前排队买报的,还是中老年的同志为多,可见我写的还不够通俗。因此,在写后面几节时,在这方面就多加注意。浙江人民出版社愿出单行本,我又从头加以补充整理,吸收了读者提供的大量宝贵材料,并加了一些注释。当然,缺漏和不实的地方,肯定还是不少的。
写成以后,我曾去苏州、无锡及故乡宜兴游览了半个月,曾接触不少青年工人、职员,当我被介绍说是“老报人”时,一般是茫然的,后来提到*近曾写过“杜月笙”,青年们就点点头,含笑相问,仿佛是老朋友了。
这使我很有感触。由此可见,青年们是多么需要历史知识,特别是近、现代史。除正规的、系统的历史著作和课本外,笔记、野史、人物传记,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为经过“那个”十年,留着很大一段空白呵!
这个“正传”,是一个尝试,我今后还打算写点其他人物。特别想抛砖引玉,希望更有条件的同志们,响应党的号召,多写出有关近、现代史的好书来。
1982年春节前夕

作者简介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亦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和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