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春水集
读者评分
4.9分

春水集

豆瓣7.9分,《春水集》是作者从事博物馆工作以来的学术散文集,主要内容为清代、民国以来学林掌故以及著名学人的生平、往事,涉及人物有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陈寅恪、李叔同、周作人、张大千、钱锺书、吕思勉等,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18.8 (2.8折) ?
1星价 ¥26.9
2星价¥26.9 定价¥6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0条)
she***(三星用户)

评论书的内容

《春水集》主要聚焦于清代、民国以来学林掌故以及著名学人的生平、往事。书中涉及的人物包括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陈寅恪、李叔同、张大千、钱锺书等文化巨匠,他们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以及鲜为人知的人生细节,在作者李军的笔下得以生动再现。全书配有100多幅珍贵精美的高清图片,这些图片来自国内各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国外博物、展览馆,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享受。

2024-08-08 08:15:43
0 0
zhu***(三星用户)

本书选编了李军先生撰写的前清掌故和民国学人的掌故,生动活泼,时常引起会心的一笑,开眼界。

2024-08-02 07:23:1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0051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8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559800510 ; 978-7-5598-0051-0

本书特色

所写小文与博物馆藏品、研究有关,较切合当下“收藏热”,与央视呼吁的“让国宝活起来”等主题相契合。

所写均为民国间至现代的名人,如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陈寅恪、李叔同、叶恭绰、周作人、俞平伯、张宗祥、汪东、龙榆生、谢无量、张大千、钱锺书、吕思勉、陈梦家、顾廷龙等,对读者了解这些大家“背后的故事”大有助益。

书中配有100多幅珍贵精美的高清图片,来自国内各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国外博物、展览馆,读者既可以以文佐图,充分了解文章的思想,也可以“足不出户”,领略各博物馆藏品的风采。

文笔轻松活泼,通俗易读。

扬之水题签,沈燮元作序推荐。

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军从中外各大博物馆藏品入手,揭秘民国文人“背后的故事”。

书画、信札、题词页等,从细节的推理中感知学术的魅力,从罕见的资料中感受生活的趣味。

内容简介

《春水集》是作者从事博物馆工作以来的学术散文集,主要内容为清代、民国以来学林掌故以及著名学人的生平、往事,涉及人物有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陈寅恪、李叔同、叶恭绰、周作人、谢无量、张大千、钱锺书、吕思勉、陈梦家、顾廷龙等,文章或补充鲜为人知的人生细节,或揭示罕见的文献资料,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春水集》为“煮雨文丛”第三辑*后出之一种。“煮雨文丛”第三辑延续了前两辑“具有文化含量的闲雅书系”的定位,辑录陈子善《一瞥集:港澳文学杂谈》、沈津《书海扬舲录》、张伟《纸边闲草》、柳向春《古艳遇》、李军《春水集》等5种作品,皆为名家有文化含量的精文随笔,涉及书话、古籍、古画、古玩、文史、学界名人等内容,配插精美历史照片,文图并茂,阅读轻松,有助于增长见识,提升文化品位。

前言



丁酉中秋,李军仁棣持其近著《春水集》来,索序于余。余受而读之,所述皆近世文化名人旧闻佚事,间及文物流散。时序自同光,下迄近代。人物如记过云楼主人顾文彬与北京松筠庵心泉和尚交往,其所藏书画精品,多得之心泉。又如考辨棱伽山民姓氏、西园主人生平、章太炎苏州讲学、张元济嫁女奁具清单、周肇祥事迹、胡适悼念母亲、邓之诚与冼玉清交往、高名凯丹青生计,上述诸事,均未经人道过。佚文则有谭献、康有为、李叔同、周作人、顾颉刚、俞平伯、陈梦家、顾廷龙等,佚诗有袁枚、俞陛云、王国维、汪东、赵尊岳、龙榆生、钱锺书等,全系手迹,并未见在任何书刊上发表,故弥觉珍贵。文物有松下清斋所藏隋开皇本《兰亭》、唐永隆二年《比丘尼法灯墓志》、清鹤洲和尚拓本《瘗鹤铭》、宋《范纯仁告身》、元黄公望《画理》稿本、元刻《普宁藏》、明“松石间意”古琴、清乾隆角花笺、《随园女弟子湖楼请业图》,以及陆恭、潘祖荫遗印,吴昌硕、张大千画作。收藏有王国维、高学濂、王文伯、吴湖帆、袁安圃、唐益公、谭光等。李军仁棣爱素好古,读书得间,能于不经意处着手,表微阐幽,洵非易事。以余观之,此书可与潘世璜《须静斋云烟过眼录》、徐康《前尘梦影录》后先辉映,故余略缀数言,以代喤引。

强圉作噩良月,沈燮元谨序于南京图书馆

时年九十有四







后 记



2012年六月,在朋友的一再怂恿下,偶于闲暇时,将历年经眼的一些饾饤材料加以清理,写成简短的小品文,寄给沪、穗两地的报纸刊载。当时考虑,有些材料可作为辑佚的成果,但以论文形式发表,或许会显得一板一眼,比较枯燥,改成通俗的短篇小品,可能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不过,这部分稿子,到了老先生口中,便成了“报屁股”文章。乡先贤“补白大王”郑逸梅老先生*擅长作此类文章,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作为后生晚辈,自然无法和郑老那样,只须将亲历亲闻的往事写下来,便成了掌故。我只能凭借在校期间的文献学训练,循着学习、工作时笔记中的蛛丝马迹,利用故纸堆里一点点被人忽视的碎片,略作考据,复原一个局部,发现一处细节,描写一段故事,聊资谈助而已。如是用笔名“申闻”作此效颦之举,一年里*多不过十数次,倒并不以为苦,毕竟没有任何外界的压力。现在回想起来,若用本名发表的话,那就真成“万人如海一身藏”了。

报纸每天都在更新,这些文字会随之迅速湮灭。对于它的速朽,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但我不免又“敝帚自珍”起来。每年到了岁末,都会抽空为“报屁股”合集做一个增订本。因日常办公的小院里,两块不大的花圃,各植一株木樨花树,亭亭如盖,四季长青,同开同谢,故拟定名为《双桂堂随笔》。曾求北京的刘涛先生写了大大小小好几张签条,想着退休时,或可编成四册,作为对往日的纪念。而今纪念的日程竟意外地提前了,本书可算作入职苏州博物馆六年来的一个小小总结。

之所以将这**本命名为《春水集》,缘于*初编集是由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毕斐兄提议,要我选两三万字,收入一套袖珍小丛书里。随即就选了十来篇给他,其中有四篇是讲明清花笺的,个人比较喜欢《纸上春水桃花浪》,原拟题名《纸上春水》。后又思及,未来《双桂堂随笔》果能如预想出成四册,何不用春、夏、秋、冬来命名,因而再作简化,改成今名。恰好赵永晖女士来苏州看仇英特展,遂求她题了“春水集”三字。她的笔名里有个“水”字,与本书名相呼应,确是再好不过的。

然而,稿件交出两年,杭州方面因故延宕了下来,迟迟没有动静。大约一年后,承范景中先生来信邀请,命我将有关书画、碑帖的文稿,选编十余万字,收入同一家出版社的另一套丛书。彼时误以为此举系前面那套小丛书改弦更张的结果,所以把《纸上春水桃花浪》等一并收进了《佣书读画录》。此番经同门柳向春兄的热情推荐,才把近五六年来所写全部十余万字合为一册,编入“煮雨文丛”,依然沿用《春水集》这个书名。由于之前的错判,直接导致本书无法再收讲花笺的那四篇,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为此,我又赶写了一篇谈清代角花笺的文章纳入其中,希望多少能弥补这个缺憾。

本书共收录文章六十九篇,前六十六篇先后发表于广州《南方都市报》、上海《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文汇报·笔会》上。只有《范纯仁告身未去国》《吴迂叟的遁园往事》例外,分别首发于上海《文汇学人》、天津《今晚报》。以上各篇得以发表,实赖广州戴新伟、刘铮,上海陆灏、郑诗亮,天津王振良诸先生之青睐与支持,在此深表感激。其中,*早发表的一篇,是2012年6月17日刊于《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的《别一陈定山》。编辑本书时,不再按发表先后为序,而是重新作了调整,尽量将内容有关联者放在一起。只在每篇文章末尾,附注发表的日期,以资查考。缀于书尾的三篇里,前两篇是为“海豚书馆”中两种小书所作的序言,第三篇是应好友之嘱为其曾祖王佩诤先生《瓠庐笔记》作的跋文,以其未出志人纪事的范围,故附骥尾,似尚不突兀。

由于报纸的篇幅有限,当初写稿时也特别注意对字数的控制,一般广州在1500字左右,上海在2000字上下,从各篇的长短,大抵可以看出发表的地方。当然,此次重编时,也对部分文章作了必要的增订,改正了若干讹误,一小部分则补充了发表后新见的重要材料,顶要紧的是几乎每篇都配上与内容相关的插图。六十六篇中,篇幅变化*大的应属《“棱伽山民”是谁》,写此篇的前后几年里,我一直未停止对顾大昌题记的搜集,鉴于积累材料篇幅仅达一万字,将来不可能单独出版,便一并附载文后,对深入了解棱伽山民或有助益,同时也要感谢仲威、卜若愚、陈郁、陈根远、晏旭诸友好为此提供的无私帮助。但如《又遇西园主人》一篇,曾指出万君超《王南屏:一幅宋画改变人生》将“西园主人”李翰文误作安徽人方濬颐,在《翰墨见闻录》一书再版时他直接改正,使得之后变得无迹可寻。收入本书时,此篇未作删改,仍保持原样,希望读者稍加注意。另外,在《破门弟子藏札》发表两年之后,有心人从南京图书馆将沈启无藏周作人书札册全文抄出发表,是否受到拙文的提示,其未作说明,然在此至少可以保证,我并没掠美或拾人牙慧。

另外,在此对笔名“申闻”略作解释,以满足不少新朋友的好奇心。“申闻”二字截取自我的书斋名——声闻,但翻遍一部《百家姓》,看不到有“声”字。于是灵机一动,改成明代苏州的状元、宰辅申文定公的“申”姓。理由其实很简单,两者在吴语中相同,并无丝毫差别。加之我的舅家姓徐,自幼随外公听评弹《玉蜻蜓》,内中影射申时行的角色也姓徐名元载。在苏州人印象里,申、徐两姓的这层关系,至今已口耳相传一百多年。每当说到申时行,总让我想起《玉蜻蜓》,想起在后宅乡间度过的幼年时光。那么,“申闻”也算是一个意外偶得的纪念吧!

*后,感谢沈燮元丈拨冗赐序。九十四岁高龄的他,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职于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一度在与苏州博物馆毗邻的拙政园办公,是令人尊敬的老前辈。而他与本书中涉及的顾颉刚、陈梦家、顾公硕、沈维钧、顾廷龙、钱锺书诸先生皆为旧识,尤属难得。同时,还要感谢姜寻、柳向春、虞劲松、施萍为本书的出版所提供的的无私帮助。

丁酉仲秋桂香满城时,李军记于吴下声闻室

目录

序(沈燮元)

1. 济度寺里萧氏女

2. 《范纯仁告身》未去国

3. 未见黄子久

4. 灵岩山寺《普宁藏》检点偶记

5. 角花笺出亲王府

6. 曾访绿天庵

7. 传世久远能乱真

——《随园湖楼请业图》有摹本

8. “松下”述祖德

9. 涵庐藏《兰亭》曾义卖

10.“棱伽山民”是谁

11.鹤洲僧拓《瘗鹤铭》

12.尤爱“松石间意”

13.缶翁为潘祖荫刻印

——《吴昌硕年谱长编》补订之一

14.《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三题

15.松筠庵里心泉僧

16.又遇西园主人

17.长塘后身在虞山

18.白发丹阳尹

19.王观堂应制题画诗

20.也见王观堂藏书

21.他曾与王国维共事

——稿本《涤庵日记》作者及其他

22.一轮明月

23.康南海有意住苏州

24.翁瑞午家的古玩铺

25.绚华室的长想

26.西津家学的遗恨

27.别一陈定山

28.原是一个王文伯

29.胡适的“大都会”之约

30.胡适的应酬与寄托

31.高一涵藏册存真逸

32.章太炎两次到苏讲学

33.同荐颜虚心

34.汪东的留日鸿迹

35.吴迂叟的遁园往事

36.两世交谊淡墨痕

——吴玉如题记拾遗

37.吕思勉曾更名

38.退翁亦堪怜

39.破门弟子藏札

40.顾麟士迁居与郑孝胥代笔

——读《温卿书翰》册补记

41.“落水文人”的沙龙

——日本人喜多庄次的题词册

42.孤负百年心,凄断商音

——《忍寒诗词歌词集》外诗一首

43.伤心人别有怀抱

—— 张大千的苏州遗痕

44.听雨楼头忆八叔

45.爱屋及乌藏画猫

46.巧若《联珠》

47.中书君的书缘

——钱锺书藏《复堂师友手札菁华》旁记

48.复堂师友佚简及其他

49.缀名那得句如神

——钱锺书的轶诗三首

50.癸酉夏初已归省

——《顾廷龙年谱》拾补

51.《与顾起潜书》的意外收获

—— 读《钱玄同日记》札记

52.世云文字有缘法

53.张家有女

54.张珩的谱名及其他

55.高名凯的书画生计

56.顾太清书纨扇入粤

——小记洗玉清与邓之诚的交往

57.虹桥断梦

58.与苏坡同日生

59.偶见“双哥”遗简

——顾颉刚的小名与书札二通

60.“姑苏五老”同题《击剑图》

61.陈梦家的苏州行

62.书简内外说“勤庐”

63.且待小僧伸伸脚

——记茶陵谭光

64.龙威经藏已如幻

——兼记叶恭绰旧藏拓本的流转

65.黄裳手批《灯窗琐话》

66.重现人间的鱼千里室收藏

67.《题跋古今》序

68.《上海鬼语》序

69.《瓠庐笔记》跋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伤心人别有怀抱

——张大千的苏州遗痕







每次去昆曲传习所,匆匆见过顾翁,出门后总要到网师园小坐。在殿春簃外紫藤旁,是张大千晚年补写的“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一石。屋内复原画室的陈列,朴素而宁静,仿佛他与兄长张善孖仍在院中和虎儿嬉戏,从未离开。不过,*终只有虎儿永远留在了这里。

数年前寓目张氏旧用碑帖数种,版本并不名贵,是民国间珂罗版影印本,却有张大千的题记。其中,《汉石门颂》是民国八年(1919)上海艺苑真赏社影印本,书衣题“古鉴阁景本旧拓石门铭,季爰藏之”,下钤“大千居士”朱文长印。册前白页画蟹佛图,款署“于听秋席上得见蟹佛,因写是图”,钤“大千居士”朱文方印、“张权私印”白文方印。册末张祖翼跋后,有张大千墨笔画“张氏藏碑之记”长印及“张”字小印,封底书“伤心人别有怀抱”一行。

《齐侯两罍铭集联》是民国七年(1918)艺苑真赏社用吴云(号退楼)手拓*精本印集,书衣上大字题“爰公藏”,又小字记“十弟君受于此用功极深,龙蛇屈曲,可谓前无古人”。册前亦画“蟹佛图”,署“大千居士敬绘”,反面书“学篆当学齐侯罍,始能超凡入圣”二行。册后白页题“齐侯罍”,矫变非常,反面是“大千居士爰。为曾夫子特赏,书在篆隶得师承,青出乎蓝,龙蛇屈曲称齐罍”四行。

字帖虽为影本,但可见张大千早年学书之师法与取向;墨笔“蟹佛图”尽管是一时兴起,随意涂抹之作,然素不为人所知,弥足珍贵。二帖之购置,应该是张大千拜曾熙为师,已改名爰,并出家号大千,而尚未废“张权”一印之际,即民国八九年间。

题记中的“十弟君受”,应该就是张大千《我的十弟张君绶》所记之张玺。他比大千小四五岁,书画有天赋,可惜因不愿屈从旧式包办婚姻,竟于民国十一年(1922)蹈海自尽,年仅十九岁。大千初题《齐侯两罍铭集联》时,君绶年方十五岁,禀赋已让兄长惊异。待到1932年大千寓苏州时,君绶已离世十载,重展此帖,想必张大千自然不免伤心。

张氏兄弟借居网师园后,曾豢一虎,以便写生。在《我的二哥张善孖与他的虎儿》一文中,张大千说,朋友中间,虎儿*不喜欢文雅的李芷谷。不过,客岁所见以虎画为主的《双髯画册》一种,却是张善孖、张大千兄弟签赠“芷谷”者。李芷谷名曰基(1893—1939),字子固(一作芷谷)。云南腾冲和顺人。李德润第五子、李曰垓胞弟、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五叔。宣统元年(1909)入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同学。辛亥革命期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与贾若兰成婚后,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归国任广东惠乐县长,并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27年四一二政变,不幸被捕。获救出狱,乃避居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艾思奇自日本回国,赴延安前,即随他在上海生活。

在沪期间,李曰基常来苏州,与讲武堂时的老师、曲石精庐主人李根源往来频密,并师从侨居苏州的石遗老人陈衍,学习诗文。因精通国乐,曾参加今虞琴社雅集。据《今虞琴刊》记载,李氏寓十梓街宜春坊二号,善弹《秋鸿》。1936年6月28日,琴社第五次月集,李芷谷曾奏《圯桥进履》一曲。

在李根源所编《松海集》里,有《丙子春游松海奉和石遗夫子原韵》《游小隆中呈曲石夫子》《松海四绝句呈曲石夫子》三诗,是1936年李氏与李、陈等人游览苏州西南诸山时所作。而今天池山寂鉴寺前的天池摩崖上,尚存李氏题“水底烟云”四字,时在丁丑(1937)春。

全面抗战爆发,苏城沦陷,张氏兄弟、李芷谷自此分离。1939年1月3日,在赴欧的霞飞将军号轮船上,张善孖作《正气歌图》,寄请李氏题跋。同年12月4日,李曰基逝世于昆明。而张大千自上海经越南,抵达昆明时,距他离世仅二十天,错失*后一面,因作《松崖论道图》,并题云:



昔与芷谷同居吴门,昕夕过从,谈玄论道,欢笑无间。尝索予写黄山小景,延未报命。卢沟祸起,予陷寇中,芷谷南返昆明。明年,予始间关还蜀。芷谷寓书,数订滇游之约,人事牵率,因循未果。秋间赴海上,从越南来昆明,则芷谷归道山已二十日矣。每忆约言,车过腹痛,挥泪图此,供诸灵右。落月屋梁,如闻叹息之音也。



张大千留在苏州的,不只是旧时的字帖与画册,还有对张君绶、李芷谷的思念,冥冥中《汉石门颂》封底的那句“伤心人别有怀抱”,或许就是为他自己所书。

2015年4月19日

作者简介

李军,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2011年进入苏州博物馆工作。主攻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学、版本目录学、明清文献研究等。先后主持策划“木石缥缃——苏州博物馆藏古籍碑拓特展” “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等特展。
近年著有《访古与传古——吴大澂的金石生活考论》,编辑整理有《题跋古今》《上海鬼语》《二叶书录》等。先后在《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汉学研究》《书目季刊》《东亚文献研究》《版本目录学研究》《书法》《国家博物馆馆刊》《书法研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