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0873829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510873829 ; 978-7-5108-7382-9
本书特色
《通典》堪称中国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典章制度史的开山之作。 清朝大史学家张学诚极力推崇《通典》,认为此书甚得“会通之旨”。 钱穆先生认为作者杜佑是开创唐以后史学的首人。
内容简介
《通典》作者是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所处的唐代,他将我国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目,依照时代顺序编为一书,称得上是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 其旨趣是追述古今制度的变迁沿革,为当时的制度找寻历史根源,希望从中看出利弊得失之所在。 此书亦蕴含着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形态。 本书是《通典》的白话普及版,介绍杜佑及其政治理想,又以九门为序,存其大体,荟萃精华,使读者一窥这部经典的核心内容。
目录
【导读】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
前 言
上篇 杜佑与《通典》
一、食货
二、选举
三、职官
四、礼
五、乐
六、兵
七、刑
八、州郡
九、边防
下篇?原典精选
旧唐书杜佑传
御制重刻通典序
通典原序
通典序
通典食货门论曰
通典选举门评曰
通典职官门论曰
通典礼门序
通典乐门序
通典兵门序
通典刑门序
通典州郡门序
通典边防门序
节选
上篇杜佑与《通典》 一 中国历史上以百科全书式体裁出现的史书,*著名的首推汉朝大史学家司马迁所撰的《史记》。但是,《史记》以降,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叶,编纂巨大篇帙的百科全书式史书不复再现。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时代环境的变幻无常,朝易夕改,动乱的世局之下,很难定下心来专心一意地从事长期编纂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时代愈后,累积保存下来的史料也愈多,加以学术的分工愈细,庞大编纂工作已经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单独负担,个人往往穷一生之力而皓首穷经,很难突破这一限制,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工作的艰难。 大唐帝国统一海内之后,在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以前,长期繁荣富庶,政府也大力推动各项学术工作的发展,奖掖学术。科举的设立,更使得天下士子竞相投诸其流,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文化素养与良好的学术环境。后来,虽然唐室迭遭大难,东方藩镇势力兴起,威胁到中央政府的安危,但李唐的国祚命脉却也能不绝如缕,继续维持了一百多年。中央政府的各项施政措施也尚能大致施行,不致因种种变乱而告停顿,表面上犹可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形象。 时局的动荡,世事的变幻,*容易使人产生各式各样的思想。有人感叹世事无常,醉心释氏;有人目睹世局不安,遁入山林,归于老庄;也有人眼见国家兴亡,危如累卵,亟思力挽狂澜,拯救生民疾苦。 就史学来说,将近千年的蕴育累积,顿时之间遭遇大变,常使有心以历代兴亡为鉴,思古幽情,希望借着学习既往历史教训而有所惕厉振扬。中国史学就在这种情况下,以唐代刘知几为一分水岭:刘知几总结了以往的历史着作成绩,汇成一部《史通》;相反的,杜佑即以《通典》开创出史学的新领域。 二 唐玄宗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关键。安史之乱以前,大唐帝国声威远播,达到前所未有的富庶强大;此后,国势如江河日下,再加上朝廷内有宦官跋扈,朋党相争,外有藩镇肆虐,外患频仍,交相进逼之下,中晚唐的政局并不算稳定。 杜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长的人物,也是这一时代的见证者。他虽然在宦海中浮沉升降了六十年之久,也曾历仕六朝,位极人臣;但是,他对唐代中叶的紊乱政局,并未产生丝毫振衰起弊的作用,更谈不上有拨乱反治之功。宋代欧阳修、宋祁等人所修撰的《新唐书》上,对他的评语是: 惇儒,大衣高冠,雍容庙堂,道古今,处成务,可也;以大节责之,盖碈()中而玉表欤! 意思是杜佑为一地道的读书人,如果在升平治世的时代,还可望有一番作为,但是碰到中唐这种混乱的环境,就欠缺大魄力与大担当了。 然而,历代之所以赞美《通典》,并不是因为杜佑在政治上位居高位,而是因为他编撰的这部《通典》,罗列古今历代典章制度的因革损易,内容详赡,脉络分明,可说是典制史上一座蕴藏丰富的史料大宝库。下面就分别说明杜佑为什么编撰《通典》?如何编撰?具备哪些特点?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何在? 三 古人说:江海不捐细流,乃能成其大;泰山不让细壤,乃能成其高。唐代的史学,也正表现出这一种蓬勃的气象,一方面纳川汇海,总结魏晋以来的成就;另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唐宋以后的契机。当时史学家中较著名的有专门注重名物训诂研究的颜师古等人,有侧重研究史书体例的刘知几,也有意在典章制度的赵仁本、蒋乂等人,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群说毕出,蔚为大观。 以典章制度为主的史书,在中国正史之中,就是所谓的“志”与“书”一类,如《史记》有《平准书》《封禅书》,《汉书》有《食货志》《礼仪志》等。除了《史》《汉》二书外,其余的大都专记一朝一代的典制,很少有贯通古今的记载。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初,典制史撰述的风气逐渐形成风尚,而且从正史里面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唐朝初期,以着述一代典章制度而单独成书的有李延寿的《太宗政典》,到中唐有苏冕的《唐会要》、刘秩的《政典》,到晚唐还有王彦威的《唐典》等,都是同一类的着作,说明在杜佑《通典》问世的前后,撰述典制史已经形成一股学术风气,不断冲击着史学界。 四 《旧唐书杜佑传》上记载唐玄宗开元末年时,史官刘知几的儿子刘秩挑选中国经、史、百家的记载,依照《周礼》所描述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职制,撰写了一部三十五卷的《政典》,极享盛名,大得当时著名学者专家的赞誉。而杜佑自从看到了刘秩的《政典》以后,潜心探索其中蕴含的精义、主旨,他认为《政典》的条目、内容都还不够完备,因而加以扩大增广,并且补录了玄宗时代的《开元礼》和《开元乐》,撰述完成《通典》一书,共二百卷。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也曾经记载说:当代叙述兵制,全都取材于《通典》,而《通典》虽然是杜佑所收集编纂,但它的源流乃是出自刘秩。 宋朝距离唐世尚不远,这两种记载都直接指明《通典》本于刘秩《政典》,应当是不错的。然而,除此之外,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宰相张九龄、李林甫等人曾编修一部名为《六典》的书,有三十卷。它的内容是以周代官制的三师、三公、三省、九寺、五监与十二卫为纲要,罗列了每一个职官的职掌,记载了每一个职官的品级,而整部书也是模仿《周礼》。由此,可以知道《六典》和《政典》都是以《周礼》一书为蓝本、性质相类似的着述,并且均是杜佑撰写《通典》的主要依据。 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书以外,《通典》另一个重要的史源是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颁行的《大唐开元礼》。杜佑曾经赞美这部书是:“百代之损易,三变而著名,酌乎文质,悬诸日月,可为盛矣。” 在总数达二百卷的《通典》里,关于礼的部分有一百卷之多,占全书一半的篇幅。杜佑对礼的次序,排列为吉礼、宾礼、军礼、嘉礼与凶礼。这种排列,并不是杜佑首创,早在唐初所修撰的《贞观礼》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次序,而《开元礼》沿用《贞观礼》《显庆礼》,《通典》又加以承袭罢了。但是,《通典》将原为一百五十卷的《开元礼》删节为三十五卷,这种取材方式,疏漏自然在所难免,所以清朝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特别称誉《开元礼》的赅洽完赡,凡是朝廷礼仪有疑问时,稽考《开元礼》就可以得到解答,若是国家有盛大的举动仪式,依照《开元礼》记载就可以实行,推崇它是一部研究“礼”制的圭臬。相对地,对《通典》就颇有微词了。 关于乐的方面,中国从先秦以降,《乐经》失传。虽然学者常常拿礼乐并称,实际上却很少有人专门去研究乐。唐朝建国以后,高祖、太宗采用隋朝的乐,命令祖孝孙、张文收二人研究制定,但是并无完整的规章流传下来,史书上的记载也仅仅是聊备一格,因此,杜佑在撰写《通典》乐门的时候,也感到资料非常贫乏,极为困扰,*后只好收集了开元年间制定、通行的乐,加上历代沿革经过的大概而定。 在礼、乐与政制之外,唐朝还有一批学者专心致力于州郡、边疆地理以及外藩诸夷民族的研究,成绩也相当炯然,颇有可观之处。这种风气的盛行,*主要的因素是政府的提倡、监督,如政府规定地方州府必须三年一造地图,对唐帝国域外的国家由中央政府的鸿胪寺派官,负责讯问各国的使臣、侨民,记录每一个国家的山川风土,然后制成地图,报告给朝廷。*有名的地理书籍,稍早有唐高宗时代,许敬宗撰《西域图志》六十卷,详细记载西域各国的风俗物产。武则天时也曾经下令尚献甫召集学者修撰《方域图》。这些记载到了玄宗天宝年间,与实际情形不相符合,改变甚大,因而时时下令加以修改。 唐玄宗以后,*著名的地理书籍首推德宗贞元年间宰相贾耽所撰的《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称得上是巨细靡遗,莫不备载。贾耽经常到出使夷狄的使臣那里,询问风俗,深明当时天下地土、区产、山川与夷岨,《新唐书》即极为赞美他的着作。 贾耽的书,今天虽然多已失传,但他是和杜佑同时代的人物,他的着作也是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完成奏上,我们并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通典》本于贾耽的着作,但推测杜佑曾参考他的着作,或者采用相同来源的资料,应是极为可能的事情。况且杜佑的父亲杜希望曾经担任过和亲判官这一职务,出使吐蕃,又出任鸿胪卿,主管外国事务,他和贾耽应当也有过交往才是。换句话说,杜佑就在这种种风气与家学的交互影响之下,从事《通典》的撰述工作。 田制 粮食是维持人生命的泉源;土地是粮食种植的根本,赖以生长的凭借;人民则是国君教化治理的对象。一个国家能够维持粮食生产富足无缺,才能不虞匮乏;能够办好地政,改良土地良窳(y,坏),奖励生产,则人民衣食无缺,才能繁衍不息;能够仔细调查人民年龄、性别等,他们所负担的劳役才会平均。换句话说,治国理民必须确实地把握粮食、人民与土地三要素,才是真正的善政。 田制就是基于上述的要求而设立的。中国土地制度的由来,由于史料不足,传说中的帝尧、帝舜时代以前我们不得而知。但到了帝尧时代,天下到处洪水泛滥,形成一片水乡泽国,幸赖大禹治平洪水,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天下也才开始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与雍州。 周代实施所谓的井田制,授田于民;演变到战国时代,秦孝公任用商鞅,大力改革,废除了井田的公田制度,奖励人民开山垦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不到几年的时光,秦国因此而国富兵强,无敌于天下。 汉朝时贾谊、董仲舒等人都曾先后上疏论及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的结果,会使富者田连阡陌,贫者却穷得连站着的地方都没有。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王莽簒汉以后,便实行所谓的“王田”,规定土地不能买卖。但因为王莽享国很短,他的改革措施也就罢废掉了。此后东汉、晋朝都曾屡次想设法禁止土地兼并的风气,而未能有效地推行,更谈不上任何具体的成效。一直到北魏孝文帝时,采用李安世的建议,行“均田制”,授田于民,颇具成效,所以后来的北齐、北周、隋到唐朝都延续实施均田制。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在授给人民土地面积的数额上略有增减罢了。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所谓的“水利田”,起源于战国时代魏国的李悝。李悝教导人民改良耕作方法,提高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后来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城,秦国开凿郑国渠,李冰开都江堰,汉文帝时文翁开凿蜀郡河口等,几乎历代都有开沟凿渠,引水灌溉,以增加良田的措施,这些统称为“水利田”。 从汉朝开始,另有所谓的“屯田”。始于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调发战士赴朔方,屯田于张掖郡;宣帝时发兵攻击先零羌,也采用屯田的办法。屯田是因为大军出塞远征,将士马牛粮草消耗非常巨大,再加上战线漫长,远征军旅驿程相当遥远,补给困难,而且汉朝又唯恐人民的徭役负担太过频繁,导致国内民生不安,四夷会趁这个机会来进攻,于是命令将士出征时,军留停于要塞之地,选择水草丰茂、灌溉便利的地方,就近耕种,以耕以守,无须再从国内劳师动众,千里迢迢地转运粮草,同时也可以免除旷日废时,人马疲困,坐待补给品运到的危机。 因此,愈是战争频繁的时候,为安定民生,觅取军食来源的稳定,大都实施屯田。如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屯田于许都;邓艾伐吴时,屯田于淮河南北;晋平吴以后,杜预开河于荆州,军士屯田镇守,南方从此才真正臣服于晋的统治。后来的北魏、北齐都同样有屯田的举措。 到了唐朝,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下令,凡是天下各地的屯田,都归中央的司农寺所隶属管辖。由司农寺依照各地区屯田的多少、人员的众寡、土地的肥沃贫瘠,分别配与耕牛,规定屯田的等级。到玄宗天宝八年(749)时,全国屯田收入共计一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其中关内道五十六万三千八百一十石,河北道四十万三千二百八十石,河东道二十四万五千八百八十石,河西道二十六万八十八石,陇右道四十四万九百零二石。从上述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知道屯田所分布的区域,集中于唐帝国首都所在的关中以及西北、正北与东北的边防之地,用意就是在边疆要塞屯田备虏,不需仰赖于长途转运的内地补给,能够就地解决边地军民的粮食问题。 ……
作者简介
张荣芳: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访问学人、电视历史报导节目制作与策划人,东海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为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中国历史文献学。著有《唐代的史馆与史官》《唐代京兆尹研究》等。
-
毛泽东选集(全四册)
¥63.4¥97.5 -
为什么是中国(九品)
¥29.0¥58.0 -
毛泽东选集(普及本)(全四册)
¥52.8¥81.0 -
走向海洋(八品)
¥16.2¥59.8 -
兄弟连-纪念版
¥13.3¥38.0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2.3¥5.5 -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9.5¥35.0 -
秘密访问-中美关系破冰亲历
¥9.0¥28.0 -
走向海洋
¥16.1¥59.8 -
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15.1¥39.8 -
浴血荣光
¥16.2¥45.0 -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4.6¥18.0 -
(平装)二战战史
¥11.7¥45.0 -
步兵攻击:隆美尔手绘插图珍藏本
¥13.5¥45.0 -
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天下
¥37.7¥59.8 -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九品)
¥9.8¥39.0 -
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12.3¥30.0 -
共产国际与广州国民政府关系史
¥16.8¥56.0 -
毛泽东自述(增订本)
¥43.5¥58.0 -
决战华东-华东解放战争实录
¥14.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