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

文史通义-史笔与文心

1星价 ¥39.6 (7.2折)
2星价¥39.6 定价¥5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873836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510873836 ; 978-7-5108-7383-6

本书特色

史学家钱穆对章学诚极为推崇,说“章氏论文,正见他的学养深处”,认为胡适、梁启超在学术史上的造诣,都不足以和章氏相比。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为章学诚做《章实斋年谱》,开创“章学”。 胡适亦为章学诚做《年谱》。

内容简介

《文史通义》是清代乾嘉时期一部开风气的巨著。作者章学诚是乾嘉间的学者,一代史学大家,他一生穷困交迫却力学不倦,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 《文史通义》主要内容是讨论史学、辞章、整理图书文献的方法以及如何撰写成功的地方史。其中涉及很多学术方法和学说,“六经皆史”,“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良史必工于文”,等等,章氏立说,多很深入。 这部改写本采用灵活的体例,就某一章节,以一两篇原著为主,撷取其主要内容,叙述其大意,而参照有关的篇章,加以补充,从而管窥《文史通义》这部史学巨著的精髓。

目录

【导读】史笔文心两生花
**章穷困的一生
**节章学诚的生平
第二节贫困交迫
第二章论经说史
**节六经皆史
第二节群经大义
第三节通古今之变
第四节史料和著作
第五节慎辨天人之际
第三章文学
**节文、文辞、文学
第二节文辞是天下的公器
第三节文辞的作者和真伪
第四节援引和改易前人文字
第五节文辞和志识
第六节对各家文辞的评论
第七节诸子衰微而文集兴起
第八节论抒情文学
第九节如何学做古文
第十节怎样的古文才算好
第四章怎样写好地方史
**节方志是地方史
第二节设立专门机构
第三节修方志的十种方法
第四节方志的结构
第五节方志的范例
第六节前人所修方志的批评
第七节结语
第五章搜集资料的方法
**节采辑亡佚的史料
第二节经部中的史料
第三节子部中的史料
第四节文集中的史料
第五节史部中数量特多的资料
第六节史料中的序论题跋
第七节余论
第六章整理资料的方法
**节互著
第二节别裁
第三节索引
第四节编目法
第五节余论
第七章章学诚的影响
**节章学诚所受的影响
第二节章学诚对后代的影响
第八章后人对章学诚的批评
**节张尔田
第二节钱穆
第三节李慈铭
第四节余嘉锡
附录原典精选
易教上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学上
原学中
浙东学术
辨似
史释
天喻

展开全部

节选

  **节 六经皆史  《文史通义·内篇·卷一·易教上》,一开头便提出了这一说法,略云: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着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或曰:《诗》《书》《礼》《乐》《春秋》,则既闻命矣。《易》以道阴阳,愿闻所以为政典而与史料同科之义焉。曰:“闻诸先子之言矣,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知来藏往,吉凶与民同患。”其道盖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兴神物,以为民用”。其教盖出政教典章之先矣。  从字面上说,“六经皆史”并不新颖。自宋以降,刘恕、王阳明、王世贞、胡应麟、顾炎武、马骕等,皆有类似的说法,近人钱钟书的《谈艺录》曾加详述。然章氏六经皆史之说,实有其新的意义,而在清代学术史上实是具有突破性的创见。  钱穆先生阐明六经皆史的意义,大略说:  六经只是古代在政治一切实际作为上所遗下的一些东西,并不是几部空言义理的书。我们也可以改说:六经都是“官书”。也可说:六经都是当时衙门里的档案。或说是当时各衙门官吏的必读书。这几句话,也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谓的“王官之学”。《六艺略》是王官之学,也即可称是贵族之学。这些学问,后来慢慢流到民间,才有诸子百家。  所以他认为胡适既写过《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又写《章实斋年谱》,则“六经皆史”一语,就无法讲。  又认为梁启超曾说:猪肉铺柜上的账簿也可作为史料,用来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或其他情况,这不是章氏立说的原义。钱穆先生说:  六经都是古代的“官司掌故”,如我们说现在教育部、外交部都存有许多档案,有些是教育部、外交部的职员必须时时翻阅的,此等档案叫作史,掌管这些档案的人也就叫作史官。  那么我们真要懂得经学,也要懂得从自身现代政府的官司掌故中去求,不要专在古经书的文字训诂故纸堆中去求。这是章实斋一番大理论。清代人讲经学却都是讲错了路,避去现实政治不讲,专在考据古经典上作工夫,与自己身世渺不相涉,那岂得谓是经学。  钱先生所论章氏的经学,层次很高,而钱门高弟余英时,在他的《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的《章实斋的六经皆史说》中,则逐步分析章氏的六经皆史说:  (一)首先要打破六经载道的见解。  (二)六经中所可见者,只是三代官师未分那一阶段中道的进程,三代以后的道,则不可能向六经中去寻找。  (三)六经已不足以尽道,而经学家从事考证训诂复不足以通经,则其去道之远,可以想见。  (四)六经既不足以尽道,遂进而有“文史不在道外”之说。  (五)六经既只是古史,则*多只能透露一些道在古代发展的消息。至于“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三代以下之道,便只有求之于三代以后之史了。把“六经皆史”说的含义推拓至极,便会得到“贵时王制度”的结论,因为时代越近,便越可见道的*新面貌,而时王的政典也必然成为后世的“六经”。  (六)对实斋而言,经学考证可说是一条走不通的路。通过方志和《史籍考》的编纂,他逐渐建立了“以史概经”“以今代古”的理论根据,*后凝聚在“六经皆史”这一中心命题中。故“六经皆史”是整个清代学术史上,继“经学即理学”(顾炎武语)以后一项*大的突破。  ……

作者简介

乔衍琯:1929年生,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毕业。先后服务于台南高工、中央图书馆特藏组,任教于政治大学中文系,著有《陈振孙学记》《宋代书目考》《古籍整理自选集》等,编有《书目丛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