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昌里丛书 文昌里汤显祖诗文选读

包邮文昌里丛书 文昌里汤显祖诗文选读

¥36.6 (7.6折) ?
1星价 ¥36.6
2星价¥36.6 定价¥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01066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0
  • 出版时间:2018-09-01
  • 条形码:9787210106654 ; 978-7-210-10665-4

本书特色

文昌里宏图长卷,玉茗堂妙手华章。抚州城东文昌里是汤显祖的世居地,汤显祖关于文昌里的的诗文留世数百,有其浓厚的乡情以及人生思考。走进这些诗文,去感受汤显祖经邦济世之儒学志向,超凡脱俗的释道情怀。

内容简介

汤显祖一生除留下戏剧“临川四梦”外,还留下诗词两千多首,文赋五百篇。本书中收录了汤显祖有关文昌里的诗、文、赋共90 余篇(首),内容涉及文昌桥、正觉寺、千金陂、祖业旧居等,表达了汤显祖浓浓的乡情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编者对这些诗、文、赋逐一进行了注释、翻译,并加以评析,便于读者了解文意,以把握汤显祖的思想意境。

目录

1二京归觉临川城小

4红泉家燕

6壬申除夕,邻火延烬余宅,至旦始息。感恨先人书剑一首,呈许按察

9旧宅

11吾庐

14问棘堂

16雷阳初归,别乐少南文学。文学故从其大人之燕,归青云峰读书,谈予所居

北垣回武曲东井映文昌为胜,漫云

18从太母饮伯父园

20七夕文昌桥上口占

22文昌桥遇饶仑

24桥断台欹有怀居张二守

26代文昌桥阁大士问郡人,何以不助大士完桥,而远助南昌旌阳庙祝

28孟冬闲步后池园田,偶至正觉院

30正觉院箨龙轩饮帅大仪得七字

33正觉寺示弟儒祖

34正觉寺逢竺僧,自云西来访罗夫子不及

36秋初拟岘台送袁沧孺明府丞金华四首有序(选**首)

38承春阁酒楼上逢姜十以剑换酒留别

40正月晦青云亭晚望

42南禅寺寻饶仑不见

44西城晚眺呈沈郡丞

46秋日西池望二仙桥

48津西晚望

49凤鸣渡夕别杨四

51白 水

53金鸡城前望白水有怀

55秋夕樟原赠客

57浒湾春泛至北津

59灵谷对客

61八日谢家池宴二首

64东馆别黄贞父有序

67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有序

69经黄华姑废坛石井山

71游碧涧同外父

73首秋玉石台送胡元吉踅返芝湖

75秋从白马归,泛月千金口问谢大

77行千金堤怀蜀人古太守

79酉塘庄池上忆大父作

82宝应寺故址

84水月疏山寻达公游处并问吴选部四首(选二)

86高空山晓望呈益殿下一首

88初发瑶湖次宿广溪

91秋发庾岭

93黎女歌

96乱后有序

99射鸟者呈游明府

101送谭尚书行边有序

104春游即事

106芳 树

111赴帅生梦作有序

117三十七

119江 宿

121疫

123感 事

124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126却 喜

128遣 梦

131恸 世

132上巳杏花楼小集二首(其一)

134移筑沙井

136送朱懋忠平湖

139送胡瑞芝开府贵州。公美容温度,前以平播功赐一品服,及之

142七夕醉答君东二首

144作紫襕戏衣二首

146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二首

148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

150哭娄江女子二首有序

154叹卓老

156得吉水刘年侄同升书喟然二首

158送徐婿德胤二首

160过 年

162答内傅

164望耆儿二首(选一)

165智志咏示子

166粒粒歌

168诀世语七首有序

175女有余布

180金堤赋(节选)

189感宦籍赋(节选)

198序丘毛伯稿

203合奇序

206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213与宜伶罗章二

216与无去上人

218牡丹亭记题词

221紫钗记题词

224邯郸梦记题词

228南柯梦记题词

232皂罗袍

234下山虎

236赏花时

238梁州第七

240后 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牡丹亭记题词  天下女子有情,宁〔1〕有如杜丽娘〔2〕者乎?梦其人即病〔3〕,病即弥连〔4〕,至手画形容〔5〕,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6〕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7〕而成亲,待挂冠〔8〕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9〕也。传杜太守事者〔10〕,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11〕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12〕。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13〕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14〕,恒以理相格耳〔15〕!第云〔16〕理之所必无,安〔17〕知情之所必有邪?!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18〕题  【注释】  〔1〕宁:副词,岂,难道,表反问。  〔2〕杜丽娘:《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  〔3〕梦其人即病:《牡丹亭》第十出写杜丽娘至后花园游春,因倦而睡,梦中  遇见书生柳梦梅,归后寝食悠悠,伤春成病。  〔4〕弥连:意即弥留,言久病不愈。  〔5〕手画形容:指亲手为自己画像。形容,形体、容貌。  〔6〕溟莫:溟,同冥。莫,同暮。冥暮,昏暗貌,此指阴间。  〔7〕荐枕:荐枕席,指进献枕席,以求亲近。刘长卿《少年行》:“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8〕挂冠:指辞官。密:亲近。安:平安。  〔9〕形骸之论:形骸,形体躯壳。形骸之论,指只见表面而未及实质的看法,意为肤浅之说。  〔10〕传杜太守事者:指作者创作《牡丹亭》传奇所依据的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可见明何大抡辑本《重刻增补燕居笔记》卷九。  〔11〕晋武郡守李仲文:李仲文事见《搜神后记》卷四。述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之女死后与张子长幽合的故事。  〔12〕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冯孝将事见《异苑》卷八。述东晋广州太守冯孝将之子马子,梦见一女子,她言自己虽死四年,但阳寿未尽,如能助其生还,愿为马子之妻。马子相信女子所说,即开棺,见该女子果然活了,遂结为夫妻。  〔13〕汉睢阳王收拷谈生:睢阳王事见《搜神记》卷十六。述谈生与睢阳王的已亡之女结为夫妻后,女子将一珠袍赠送谈生。睢阳王发现此珠袍系其女的殉葬物,于是拷问谈生。谈生告诉真相,睢阳王解除误会,认谈生为婿。  〔14〕自非通人:自,连词,假如。通人,学通古今、知识渊博之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  〔15〕恒以理相格耳:恒,常常,总是。理,理学家所谓的纲常之理。格,推究,衡量。  〔16〕第云:只是说。第,副词,只,只是。  〔1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反问语气。  〔18〕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万历戊戌秋,即指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清远道人,即汤显祖的别号。清远楼是汤显祖居所的一栋建筑,系作者藏书、写作之所。  【译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杜丽娘那样的吗?她梦见那位情人就生病,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又能于冥莫之中寻求到所梦之人而死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的女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的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所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是安全的?这都是些只看事情的表面的说法啊。记述杜太守的事迹和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像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唉,人世间的事情,不是世人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这种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会存在呢?  万历戊戌秋清远道人汤显祖题写。  【评析】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剧家。《牡丹亭》又名《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或《还魂记》,是汤显祖*负盛名*得意的一部剧作。他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唯在牡丹。”因为这部剧作*集中*完美地表现了作者反礼教、反道学,追求个性解放,讴歌爱情自由的人生理想和斗争精神。这篇《题词》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作者辞弃遂昌令返回临川故里数月后写成的,就是对《牡丹亭》这一伟大作品主旨的阐发和张扬,同样是汤显祖的刻意经营之作。汤显祖为自己和为别人传奇所作的几篇序文都叫题词。序文体裁比较呆板,放不开,而题词则不拘格套,自由放松,可以得心应手,张弛自如,不呆板,因此汤显祖多采用这种文体。这篇《题词》的特色就在于以晚明小品的笔调而发议论。  可从三个层次来分析理解:  **层从文中开头至“皆形骸之论也”,对《牡丹亭》意旨的概括,中心就是一个“情”字。文章一开始就劈头来了一句“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直截了当,凸显对这位剧中女主人公的倾心赞美。在作者看来,青年男女之间的至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梦想可以成真,隔界可以相爱,人性的光辉以爱情*为耀眼,表达的正是一种为了爱情幸福而不惜出生入死的爱情观。可怜一曲《牡丹亭》,断尽华夏倩女肠,感召了多少情种,影响了多少天下的有情人。晚明著名女伶商小伶每演《牡丹亭》则满面泪痕,伤感不已,竟哀痛倒地,溘然而逝。《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听梨香院女伶唱《牡丹亭》,不禁心动神摇,如醉如痴。“情之至也”就是无数感人至深实例的集中体现,杜丽娘形象的精神实质于此可见。  第二层从“传杜太守事者”至“收拷谈生也”,是汤显祖对戏曲艺术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总结。这一层叙述了《牡丹亭》故事的蓝本及源流。“传杜太守事者”  云云,看似闲笔,但表述了《牡丹亭》剧情的源泉和逻辑依据,进而体现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第三层从“嗟夫”至文末,作者在文中*后的论述揭出“情”与“理”的矛盾对立,即人、理、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会受到一定时空条件的限制,“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常人一般会习惯于“以理相格”,对事理的认定,终究会有一定局限性,唯独“情”在人的心目中将永远彰显出她的超限性,再次进一步强调“情之所必有”而“理之所必无”,表露出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和态度。《牡丹亭记题词》篇幅虽短,层次却井然有序,行文娓娓道来,舒卷自如,结尾处则余韵未尽,而深意自在其中。  (高琦注解)  ……

作者简介

刘国芳,1957年生,江西临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抚州市作协主席。曾在《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微型小说季刊》、《新加坡》等报刊发表作品2200多篇,在《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者》、《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选报选刊选发其作品800余篇。作品多次获全国奖。代表作有《拼命三郎石秀》、《花开遍地》、《风铃》、《过河》、《稻草人》、《口红》、《岁月》、《黑蝴蝶》、《又见麦子》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