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毅笃行  大志大成: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研究

勇毅笃行 大志大成: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研究

1星价 ¥19.2 (3.2折)
2星价¥18.6 定价¥6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1169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X16
  • 页数:326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519116996 ; 978-7-5191-1699-6

本书特色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系列之二“追梦者的探索:读懂学校的变革性实践”系列论丛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担任项目首席、主编并作序 全面解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课程体系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呈现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10年间如何通过课程建设推动育人模式变革,带动学校走出特色发展道路的历程。基于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围绕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本书梳理学校办学历史与传承,解读学校办学价值体系,重点介绍学校如何着眼学生自主、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构建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科课程群及推行模块课程分层分类,打造科技、人文、艺术特色课程,构建生涯教育体系,并基于课程创新进行制度重建、重构教师角色,勾画出一幅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的路径图,为课程变革与学校转型提供很好的样本,值得广大中小学校借鉴、学习。

目录

**章 志成百年 初心未变 一、创建平民学校养成健全国民 / 二、为国育才重传承全面育人成特色 / 三、炼志成精神明志成之路 / 第二章 创办现代学校培育栋梁之材 一、跳出教育看教育,审视当下锚定价值 / 二、立足“中国”求索“现代”,居高自远锁定目标 / 三、秉初心推“志成教育”,生为本促立志成人 / 四、明晰育人目标,培育“五有人才” / 五、开放办学丰富生态主体教育成就个性 / 第三章 构建立体多元的志成课程体系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立足学生发展的志成课程体系 / 三、办学体制与课程形态的多样化 / 四、课程建设的推进策略 / 第四章 基于学生发展的学科课程建设 一、学科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思路 / 二、系统整合,构建核心学科课程群 / 三、横向分级,推行模块课程分层分类 / 四、跨越边界,探索跨学段、跨学科整合 / 第五章 打造科技、人文、艺术教育高地 一、围绕“成人”炼制三大特色课程 / 二、培科教沃土育创新人才 / 三、树人文精神立中国学人 / 四、人人懂艺术人人有才艺 / 第六章 提高学习力的留白课堂 一、认识“留白”,选择“留白” / 二、留白课堂特征及实施策略 / 三、留白课堂的设计与构建 / 第七章 基于课程创新的制度重建 一、课改深处是学校制度的重建 / 二、“五制”综合改革的建构与实施 / 三、学校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的重构 / 第八章 生涯教育:引领学生成就*好的自己 一、实施生涯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生涯教育的内涵、定位与目标 / 三、构建知行结合的生涯教育体系 / 四、打造软硬结合的生涯教育支撑 / 五、成为自己的样子——学生生涯规划案例分享 / 第九章 重构教师角色与教师学习 一、传承与挑战,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 / 二、重新认识教师发展,强化教师校本学习 / 三、重构教师学习路径,提升学习“匹配度” / 四、探索开放多元评价,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 第十章 成就好学校的校长领导力 一、跳出教育,谋求学校发展大计 / 二、聚合资源,促发“滚雪球”效应 / 三、成就师生,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 四、自我革新,构筑理想教育 / 五、追梦而行,大爱大勇,大志大成 / 参考文献 / 附件:项目成员单位的组成 / 后记 /
展开全部

节选

基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个性化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发展进程的推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质性的根本转型时期,处在一个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关键转折点,目标是构建中国气派的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实践形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走出传统范式,寻求新的解释系统,真正切入理论的原点和实践的原点,重新认识面向未来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立于世界之林的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代形态,并实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追梦者的探索:读懂学校的变革性实践” 研究论丛,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的成果之一。此课题研究成果共包括三个系列的研究论著,其他两个系列是:“基础教育区域性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研究论丛和“学习力与学科课程建设”研究论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由15所高等师范院校、16个区域性教育行政部门、100所中小学,组成跨学科、跨学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为揭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当代形态,经过近五年的艰苦探索,构建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力模型”。这三个系列正是依据“三力模型”中的决策力、领导力和学习力分专题研究成果的集结,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所做的理性思考。 本论丛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第二系列,以学校领导力与学校个性化发展为中心议题,集中反映了项目成员校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学校个性化办学方面的实践探索。论丛中的每一本研究报告翔实地记录了项目成员校走过的课程改革发展之路,呈现了每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是经过时间积淀和实践检验的,是带有原创性且具有中国本土气息的生动丰富的创造。我们试图通过这一系列来自中小学实践探索的研究报告,为进一步探讨学校改革发展实践模式或理论模型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将研究定位于“读懂学校的变革性实践”。 一、项目研究的重点及内容 学校领导力作为学校改革与创新的内在要素,是通过目标和价值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制度与管理系统和资源系统等学校办学的核心要素展现的。其中课程是学校育人系统的核心,课程建设和实施水平体现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基于课程居于当前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核心地位的现实,我们的研究以校长课程领导力以及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为中心议题,以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尝试站在学校领导力高度对近五年课程改革的进程及初步认识进行反思总结。因此,本论丛有着独特的时空定位,即限定在学校领导力背景下学校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以专题研究的问题为主线,构建本论丛中各书写作的框架。论丛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视角把握总体,专题研究报告内容框架基本由以下几个核心要点组成:(1)学校现代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与困惑;(2)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3)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4)学科课程群的构建及内容选择;(5)课堂教学改革,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6)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7)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应用;(8)课程领导力与教师的课程创生。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校实际写出各自的研究重点、风采与特色。如何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学校的个性化发展,这是根本立论点,也是各个研究报告撰写的重点和难点。 二、项目研究的共识与思考 我们以课程顶层设计与学校个性化发展为研究中心议题,依托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河南省郑州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以及浙江省的项目成员单位及项目校的改革实践,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两方面获得了诸多认识成果。 (一)对课程领导力概念内涵的剖析 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按照一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建设,实现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从而实现培养人、发展人和学校发展目标的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一种沟通、协调、凝聚的能力,又表现为敏锐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表现为驾驭、调节权力因素和非权力因素的能力。 (二)现代学校课程观的内涵及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通过研究,我们揭示了“以人为本”“多元文化”“自主选择”是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三个核心价值,是统领学校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观念;提出了重基础、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分层次、可选择的课程设计基本原则,强调从本校实际出发,体现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时代性。我们认为,学校课程设计方案质量水平的标准根本在于能否体现学校办学鲜明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体现高发展性、高学术性、高选择性和高开放性特点。 (三)形成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的六要素基本模式 这六要素指:学校发展理念及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结构体系;学科课程建设与课程内容的调整;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课程建设的制度和管理(学分制、选课制、走班制、弹性学时制、评价制……);课程的政策与条件保障。与之相应,我们提出了构建高质量学校课程体系的标准。 (四)构建学校课程结构体系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依据学校培养目标,通过课程顶层设计,对各种类型的课程进行整合,建构纵横结合、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立体开放课程结构体系,按照以下思路组成课程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 纵向上,将国家规定的课程进行整合后,形成几大课程领域。 横向上,按照学生学习水平分为三个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类课程;面向部分学生的分层拓展类课程;面向个别学生的研究、特长类课程(高中阶段还应考虑专业方向)。 体现整合、选择、开放和减法,是这一课程结构体系的特色。 (五)课程实施的高位思路和明晰举措 我们将学科课程建设及知识内容的调整、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建设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作为课程实施的重点。通过知识模块重组、内容合并与增删,以及学科群的搭建,分层推进,形成学科系列并找到每门课存在的生命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域的再界定和实践探索,形成各校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和举措,同时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 (六)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课程建设的制度与管理 重新认识学校课程建设各种制度的价值功能,将其从学校办学的制度保障提升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利用制度来规训、制约,转向立足学生,为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搭建平台。这是近年来随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而开拓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学分制的实施是真学分还是假学分问题;各教育年段课程开设与考试关系问题;对以“班”为核心要素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挑战问题;等等。 本论丛的撰写是一个大工程,不仅推动了学校对自我办学理念举措的反思,而且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学科课程理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坚实的思想资源。研究具有开拓意义,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 三、论丛撰写的特色 本论丛的问世前后历时五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过程。 我们认识到,要保证本论丛近三十本研究报告的质量,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对丰富生动的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升华,而不是材料的堆积和罗列。这就需要处理好整理继承与超越发展、理论的概括提升与实际问题的阐述解释、共性与个性、科学化与规范化等关系。我们要求每一个研究报告的撰写,努力体现以下特点:立论点高,代表改革前沿;有新视角,尽可能将事实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提升;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立足现实,内容翔实丰富;具有规范性和可读性。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学校作为办学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变革的时代要求学校通过变革进行根本性的转型。本论丛的出版,实际上是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家型的校长们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各研究报告的撰写,体现了以下特色。 (1)创新性。呈现了各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高位战略思想,呈现了各校改革实践中的创新亮点。 (2)草根性。每一部学校研究报告均由各校独立完成,没有一丝一毫的文化包装,均是经过了一个艰难的反复修改提升的过程,是用“心”写出来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智慧创造。 (3)个性特色。各校的研究报告力显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我们认为,教育改革与创新需要宽容和理解,没有差异性就没有丰富性,而研究结论是否合理,实践是*终的检验,所以我们对校长们的独特看法持包容态度,尽量给各位校长创设自主发挥的空间。 值本论丛出版之际,感谢每位校长的敬业和执着、尽责和付出。感谢顾明远先生领衔的专家团队,陪伴我们走过了五年的风风雨雨,倾全力给予我们关心、指导和帮助。感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和给予指导。 本论丛的出版得到了教育科学出版社李东总编辑的真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孙袁华、刘灿、刘明堂三位主任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各册责任编辑尽心尽力,对书稿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弥足珍贵的意见,谨在此致以诚挚敬意和谢意! 项目首席裴娣娜 2015年10月10日于求是书屋

作者简介

朱建民,男,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特聘专家、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带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实践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比较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主编了《开放教育 成就个性之美》等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